《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初夏,朱熹与远道来访的吕祖谦相会于建阳寒泉精舍,在此研读北宋理学宗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感慨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担心初学者不知所入,乃择取其中“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合作编成《近思录》一书。这部意在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提供的理学读本,自成书之日起就备受关注,流传极广且影响深远,成为代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经典。
旬日告竣,体大思精。该书从《太极通书》《二程文集》《程氏易传》《正蒙》等十四种著作中选辑而出,共有622条,分为14卷。具体内容包含甚广,“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之要,与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有学者指出,《近思录》和《大学》互相发明,其篇目结构与“三纲领八条目”对应。吕祖谦与朱熹为讲友,经常就理学问题切磋交流,深度参与这些著作的编刊过程。通过基础性的文献整理工作,他们对诸家思想学说有了深刻理解,开始对理学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反思。
进学之阶,影响深远。《近思录》作为理学入德之门、进学之阶,备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和重视,被尊奉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法,学者造道成德之大端”,历代注释之作层出不穷,续补仿编之作也蔚为大观,总体数量多达百种以上。该书在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以至成为理学的标志和象征。《近思录》与思想的保守落后没有必然联系,还可通过两位著名启蒙思想家为证。魏源与郭嵩焘都对《近思录》用功很深,不仅对其思想内容多有精辟见解,而且有改编和注释该书的具体设想。由此可知,魏源这位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在接受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同时,对该书仍然保持浓厚兴趣。两人都曾全面接触和深入认识西方文化,但在此期间并未中辍研究《近思录》,而其注文多能联系日常时事,或抨击世风之弊,或感慨时政之患。可见在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下,《近思录》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意义。
文化原典,世代传承。《近思录》虽然是时代较晚的选辑之书,但就其实际的流传及影响而言,已经具有文化原典的意义,相较于先秦经典也毫不逊色。南宋学者叶采已推崇其为“我宋之一经”。梁启超将该书列入国学入门书目,认为“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如何”。钱穆推荐“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人人必读的”七部书,该书为其中之一,并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尤需注意的是,该书很早就已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不但被频繁地翻刻重印,而且出现很多研究论著。据学者调查统计,现存古朝鲜时代和日本学者的研究著述总数在百种以上。这就充分说明,《近思录》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国本土,成为近世东亚文明的共同经典。
· 卷一·道体
· 卷二·为学大要
· 卷三·格物穷理
· 卷四·存养
· 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 卷六·齐家之道
· 卷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 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
· 卷九·制度
· 卷十·君子处事之方
· 卷十一·教学之道
· 卷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
· 卷十三·异端之学
· 卷十四·圣贤气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