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深究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礼记中庸讲记》
类别: 作者:李炳南

(至哀公问政章)(雪庐老人在中兴大学开讲)

介言

“言中庸一书,本小戴礼之一种,列于礼记中第三十一篇。提出单行,较大学为早。大概始于汉时,非由宋程朱为之也。汉刘歆七略礼类有此,同时又有中庸说二篇。迨后六朝及唐,皆有注释,惜多散失。

中庸古本章句,依郑康成、孔颖达诸儒所订,为三十三章。后经宋朱晦庵重编,亦三十三章。章数虽同,然段落画分则有异。但原文却未移动,不若大学前后之更张。现通行之单行本,即朱所编之章次也。

中庸之作者,历代诸儒,多以为子思。各书记载,都如是也。惟后人在中庸文句中,摘出一句一辞,如书同文、华岳等,而疑为晚出伪託,已由考据家辨而驳之。管窥一见,不能尽摈群书之言也。

中庸二字之义,汉郑康成释为中和之为用也。庸作动辞,宋程伊川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其意中则不过与不及,亦不偏于左右。即认出事理中正重心,坚立不移,庸则平实自然,而无素隐行怪,即踏上事理平实之路,恒久不息。两者虽异其言,而义未尝不可融也。

中庸之旨,在阐明人天之道相通。天道至诚无息,化育万物。人道本亦如之,后为物欲所蔽,失其高明,故应法天,以復其本,始能并育不害,悠久无疆。”

中庸

庸:

汉儒传注:用也。用即常,常亦即不易,名异而实同。

宋儒传注:不易也。

现今的人说復兴中华文化,何谓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固有之道,用文字写出,教化人。中国之道在求公安,至于一切艺术,乃是公安而后的事,否则朝不保夕,如何能谈得上艺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私塾开始读书,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人”、“性”二字开蒙。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开蒙时就要养之以正。从前小学堂课本,首先学“人手足刀尺”,也是学人。后来则变为“小狗叫,大狗跳”,不学人,而学狗了。

人的五官四体是一架机器,机器必须有电力推动,人必须有本性推动。人死后,五官四体都还存存,而不能动,为什么?就是因心性离去了。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而无宗教的名称,诸子百家就包括宗教。各家都研究“性”字,但是所见各有不同,要见其中高下,必须将百家的书研究明白。今日虽讲儒家思想,但“心性”是公器,百家及西洋人都研究心性,惟有儒家所讲的容易懂。

有人问:人从何来?从父母来。但心性从何而来?由父母传来,勉强说,如柳下惠是圣人,他的妹妹为娼妓,他的弟弟为盗跖,一家人性格有如此不同。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性依注解讲就是灵,虚灵不灭。宗教家说人有性而灵,其他动物有性而不灵,此说不通。儒家讲“天命之谓性”,天的意义为自然,另外还有主宰、神明的意思。天地间万物离不开“水火木金土”五行,水有性,谁赋予的?自然而有。水性湿,火性燥热,也是天然,并非神给予。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五行。木为仁,东方属木。火是礼。金是义,杀人之物,该杀则杀,义也。害群之物,不杀不足以安良。国家只讲仁义道德不行,必须讲政治刑法。本性自然有五行五常。

天的另一讲法为“主宰”,又称“神”,阴阳不测之谓神。“命”是使令、禀赋。讲儒就说儒,其他家的说法不採取。如佛家讲性最彻底,宋儒讲的虚灵不昧,就是採自佛家的皮毛。“天命之谓性”就是这个性,乃是由天所禀赋。

“率性之谓道”,道是大路,行必由之。此处所谓道,就是指“性”而言。

“修道之谓教”,性为本,教为末。不懂性与道,则不明教。性是天然,万德万能,不可以改变。常人所谓改变性情,是改变情,而非改变性。七情可以改变,若说要水不要湿性,可以吗?所以性不可改变。常人作恶,都由于情。所谓痴情,痴就是迷,迷情便是物欲,去痴情物欲,就显出本性。读书就是受教,这个教就是去情显性。

人所禀性的厚薄,就是染于物欲的深浅。依佛家讲,性皆平等,无厚薄之分。说厚薄,是指物欲染的深浅。吾人本性都是圣人,不能为圣人,乃由于物欲所染。

“率性之谓道”的率是循、顺的意思。循着性,顺着性,不与性违反。本性如何,就是如何,便是率性。率性就是道,性是体,道是用。

“修道之谓教”,人自出生就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出生后,受教已晚,应自胎教开始。周文王的曾、祖、母都是实行胎教。一怀胎,眼不见邪色,耳不闻邪声。古时家庭不许孕妇吃兔肉,兔嘴裂开,怕出生裂嘴儿。不许进城隍庙,因庙内有牛鬼蛇神,落入印象,生儿像鬼神,这就是修道。

在此可分三等人,下等人懂得修道,中等人懂得道,上等人懂得性。明白这个道理,才明了中国文化,才能用于世间。今人都讲现实主义、享受主义。如今最好的是明性,其次明道,最低限度要懂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上承性,下承教,中间就是道。道不能须臾离开,须臾是指最短时间。性是本体,道是所起的作用,例如钟表,停摆便成废物。故云:“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行道的人。唯恐须臾离道,必须戒慎恐惧于人所不睹不闻之间。今人不但不如此,在人见人闻之际,做恶也不顾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戒慎恐惧,如凶杀埋尸,也不想被人见人闻,但后来也被破案。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不愧衾影,这就是不须臾离道。

这一章注重天命之谓性的性字,宋明理学说的性理学,就是开端于此。

此章开首有三纲:一、性,二、道,三、.教。

性难讲,教容易讲。道,上承乎性,下开乎教,“道”为中庸三纲的枢纽。上次已讲大概,今继续讲。

“性”,光明、虚灵不昧,蔽于物欲,则由性变为情。情是感情,动的。性,静的。比喻水,静有照见功用,动则生起涟漪,见物不明,没有照见功用。“性”,理智。“情”,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太上忘情,圣人则讲理智。理智公正,感情偏私。仁义礼智信,救人不分恩私,重在救人的困难。我们能知不能行,能行便是圣人,例如秦晋借粮的故事,秦穆公就是依于理智,借粮给晋惠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本性都是被情感蒙蔽,情感冲动就坏事,故须控制,制情于中,不往外发。但情要制于中,极难,必须节之以和,不使它超出一定的节度,即得其和。得其中和,万物并育。今人都不得其和。

喜是在心里喜悦,乐是发出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情仍循性,仍守其正,叫“中”。中是天下的大本。古时候风不鸣条,就是和风。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是一定的方圆规矩,情感虽发动了,仍然知礼,叫“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和。能和,虽是情,却离道不远了。如陶渊明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通也。

“致中和”,致,尽力去作。能尽力作到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经文到此止。以下引证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时中:俞樾(与李鸿章同时的人,同为曾国藩的学生)群经平议说:“君子而时中”之“而”字是耐的误笔,耐就是能。

群经平议云:古书“能”字作耐,又或省作“而”。周易屯卦彖传:“宜建侯而不宁。”郑读“而”曰“能”。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虞翻本能作而。周秦间书,以而为能者,不可胜数。

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这样好讲。

孔子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合乎中庸才称做君子,否则是小人。君子为何中庸?君子能时中,孔子圣之时者也。中者不过不不及。小人为何反中庸?无忌惮也。忌是忌讳,投鼠忌器。小人不在乎。

中庸大道至矣尽矣,行中庸之道的人太少,而且很久不行。做事做到正合规矩就好了,如开号码锁,须对准号数,过与不及都不可以。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为什么中庸之道推行不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智愚,并不是指人的好坏,而是指聪明与否。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者好人,不肖者坏人。

不行不明:司马光说,智愚(明),明道为先,贤不肖(行),不明故不行。所以他主张是:“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王安石、苏东坡主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按:明在前,行在后,容易瞭解。古书错简,往往有之。可读做司马光的说法。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是比喻日用平常,天下事都如此平常,天下就太平。但天下事愈平常,愈不容易瞭解。如算术数学开始于0,数学离0便不行,常人却不知道。人都要饮食,但是饮食味道却不知。易牙能辨水的味道,水为诸味之祖。宋符朗,善知味,吃鸡而知道这鸡是长在旱地、温地、高地、低地。睡眠吃鹅,而知鹅为白色还是花色。

五味要六和,五味指酸苦辛咸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都有滑甘,叫六和。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这是此段的结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有大智,不过也不会不及,原因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言指浅近的言语,如谚语就很有道理。

“隐恶而扬善”,如此可改风气。

“执其两端”,贤与不肖,知与愚,叫做两端,舜一把抓到,“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舜为谥号,充也,安也。

学中庸,勿忘中庸的名义,全书处处发挥中庸之义。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知,明智。

试验是否明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罟,网的总称。擭,旱地捕鸟兽的器具。阱,地坑,内里放置羊,引勐兽能入不能出,或在坑上盖草,对面放置食物,使勐兽陷入不能出。

人类社会的罟擭陷阱太多,智者得免,愚者不免。智者遇事合理就做,不合理便不为,如此自不会落入陷阱。但是人都不守中庸之道,他说“予知”,实在是不懂得避罟擭陷阱,如何说是明智?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择乎中庸,很好,但不能常守,也不是明智之人。凡事成功,必须以恒。孔子虽说曾子为“鲁”,但是能守住孔子之道而一以贯之的人,就是曾子。曾子成功因素就是有恒。愚公移山,山神自动移走。颜子不违如愚,成功最大的原因也是恒。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诚诚恳恳。服膺,藏在心理。这与前面择乎中庸不能期月守住的人相反。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指皇帝,国家指诸侯,爵禄指大夫。均,分也。白刃指危险。有利不受,有害不避,也有才能治理天下,但一讲到中庸,就办不到。

“子路问强”,问强的意思,强勇之中有没有中庸之道?

孔子反问子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而”指中国,中国在南北之中间。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居:安也。君子虽不报復,但也不改自己的作风。“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袵:枕席的器具。金:兵器。革:皮类。北方之强,如山东响马。

“故君子和而不流”,流,随顺世俗。“强哉矫!”和而不流是强中的矫矫者。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守道,至死不变。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如达尔文、马克斯的学说,都不是中庸之道,孔子不为。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如前述“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这也是孔子不为,必须贯彻始终。这是指中庸而言,恶事就不能贯彻始终。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依乎中庸者有德,不为人知是无名声,也绝不后悔,这唯有圣者能之,普通人则必发牢骚。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汉儒解释为佹,违的意思。隐:遯也。宋儒解: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体小而用大。如原子弹,体积小而作用极大。按宋儒所说,君子行中庸之道,他的效用很广大,但是它的道理很难明瞭。例如有些名人性情喜欢打球、喝茶,这是用,若追问为何喜欢打球、喝茶?这是所以然之理,这些名人都无法回答。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如问匹夫匹妇,吃米经过若干小时可以变为粪,若问米饭为何从香又变臭?就不知道了。不但匹夫匹妇不知,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

朱子解释大学的格物,说是“即物而穷其理”,由“圣人有所不知”看来便立不住。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不肖与愚而言,行对知而言。大强盗也知道有母亲,勐虎飢饿时吃其他动物,而不吃牠的孩子。所以恶人也可做善事,善事是本性中之事。若讲求作到彻底,虽圣人也有所不能。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作一分算一分,无法作到极处。所以在此以天为比喻。天地之德,毫无私心,圣人尚且有不满之处,何况普通人?所以我们只须行中庸之道,不必顾忌人家的责怨。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能因其小就不为。

以下比喻,“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虽语大莫载,语小不能破,但不能不行,愚夫愚妇也可以开始行。说到极处,则“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能上下察知。所以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庸德之行”:庸,常也。道就是平常,不改本性就是道。我们一切行为都是习气,都不是依于本性。庸德之行,就是平常之行。

“庸言之谨”,庸言就是平常之言。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这指庸德之行,如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平常之行,难以做到,应该勉强。

“有余不敢尽”:这是指庸言之谨。中国文化讲究“少说多做”。

“言顾行,行顾言”:说到就做到。现今人说中国文化已过时,这是胡说。

“君子胡不慥慥尔”:慥慥二字,有三种讲法。郑康成注“守实”。朱子注“笃实”,较守实加深一层。经义述闻,引广雅作“蹙急”。都有根据,前二者,辞静些,后一者,辞较活动。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平素。素其位,现在居在何种地位,就做何种事,守本分职责。

“不愿乎其外”,现今的人不守本分,专找他人麻烦,坏风气,必须改。

“素富贵,行乎富贵”,富贵人,应行仁道、慈善。道能通达,则兼善天下。

“素贫贱,行乎贫贱”,贫贱则抱道自守,道穷则独善其身。

“素夷狄,行乎夷狄”,在夷狄,不行外国人的坏习惯,如跳舞、打牌,这些都是流氓干的事,遭受夷狄的教化。

“素患难,行乎患难”,国家在危难时,他人不卖命,我来卖命,家贫则孝养父母。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道德是真富贵,天爵高于人爵。

“在上位不陵下”,前清,巡抚以下六级才做县官。在公事上,县官见巡抚,要叩头。若是私下见面,巡抚自称弟,知县专备有高座。

“在下位不援上”,下官不巴结上官。

“正己而不求于人”,应办的事情,就该办完,不求人。

“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现今的人多爱发牢骚,如能实行以上的原则,自然无牢骚。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易指平常之道。俟命,待命。事情、前途等等,不去营求。

“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不该得而想求得,就须行险路。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如现今的打靶。鹄:标的。射不正鹄,须反求诸己,不能怨人。明白这个原则,处世自然心平气和。反求诸己,没有不是之处,那对方就如孟子言:“乃是妄人”,祇好听任他妄言了。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行远与登高,都不能立刻达到,必须自迩自卑,如从家庭平常之道做起。以下是引诗证明。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家庭要尽孝,为国要尽忠,家庭最小单位为夫妻。瑟有二十五弦,琴有七弦。古时鼓琴,先焚香,不动声色,不是像今天的摆动身体,如猴戏一般。夫妻在室,要如琴瑟的和谐。

“兄弟既翕”,出了房室到外头,在家就是与兄弟往来。

“和乐且耽”,乐如喝醉了。耽是深的意思。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家读姑,与孥恊韵。以上都是居家平常事。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以上都作到,就是孝顺父母,先从近处做。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易经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现在科学未研究明白,又不相信古代鬼神的说法,这是青黄不接的时代。我们人讲话,声发自唇舌齿喉,但睡时则不发声,人活着时可言语,死了就不言语。这都是神的作用。若“神不守舍”,人就将死了。神,就是精气。人死,身体还在,身体为物质,物质却不灭,为什么?因有魂,魂就是能力,能力不灭。身体如机器,魂如动力。游魂,人死之后,魂到处游,遇两性交合,就去寄託,这叫投胎。

宋儒不肯讲鬼神,才解释鬼神为二气的良能。人的情识发于性,静为性,动为情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包括动植矿物,所以万物都有性。如黄莲凉性,附子热性,若用手执取,不凉也不热,但是食了就生作用,这就是它的性,就是能力不灭。鬼神都是万物的能力。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物就是指万物的本体。动植矿物中都有鬼神,都少不了。这是形容“其盛矣乎”。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无论何种民族,都拜鬼神,或拜祖宗,或拜下等动物,也拜上帝。齐明盛服,指专有的祭服。洋洋乎如在其上,祭神要如神在。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格,来也。思,兮也。度,思议。矧,况且。射,读作亦,厌倦也,不敬的意思。论语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灌礼,每次饮食前,要先敬祖先、神祇。孔子圣诞,祭典有六种礼。禘是大礼,到灌时,祭祀者精神懈怠,不能全始全终,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道虽然微细,但在极微处,就可以发展为极显,掩盖不住。中庸之道,贯通天地人,天四时循环不息,永远生息万物,人应效法天行。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 乐 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与”是活动口气。德性是圣人。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大舜可说那一条都是第一。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死后到后代所封的陈国,一直祭祀,若仅作帝王而无德,就不至于如此。前清皇帝溥仪,在□□谠区内,只能作清道夫。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寿一百一十八岁。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笃,加厚,加上力量。人顺天,天也顺人。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本身若是好材料,就是善人,天会助其为善。作恶者,天也会助他,加速他的倾覆。

“诗曰:嘉 乐 君子,宪宪令德”,嘉,善也。乐,快乐。

“宜民宜人”,民,百姓。人,作官者。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所受的禄,受之于天。命,令也。申,重也。天给你加禄再加禄。

“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天命,天派一人为天子,治理人民。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人遇见难事,无不忧愁。这一章是孔子叙述文王天生无忧的福气,为什么可以无忧?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父亲是王季,儿子是武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经三代的培养而后如此。凡事不患不成功,有恒就可以,国家历经三代,天下就扎根了。

“壹戎衣而有天下”,武王之有天下,不是如汤王之ㄧ人开创,而是经三代培养。壹戎衣,郑注衣读殷,郑玄为齐人(山东高密),齐人说殷为衣。毛奇龄解释为灭大殷。朱子解“戎衣”为甲冑之属,武王凭武力而灭殷的天下。三说都通。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虽动刀兵,仍不失显名。这是解释德愈培愈厚。

“武王末受命”,武王到老年,约六、七十岁,开始接受天命,平定天下。

“周公成文武之德”,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弟周公摄政,成全文王与武王的德性。

“追王大王、王季”,追:以前没有,追加上去。大王、王季原是诸侯,文王原也是西伯侯,后来由周公追尊为“王”。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大王以上的祖宗,就不追尊为王,但以天子之礼祭祀。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礼有葬礼、丧礼、祭礼三种。葬礼:古时候住屋都有一定的规制。葬礼,身前为大夫,就葬以大夫之礼。祭礼,若他的儿子为士,应以士的礼祭祀。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亲为士人,儿子为大夫,只能用士人的葬礼,祭礼则可以用大夫的祭礼。

“期之丧,达乎大夫”,期是一年,直系等亲不只守丧一年,旁系等亲才是守一年丧。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贵为天子也须守丧三年。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天子有父母之丧,就不能办事,应专心守丧。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达,通达。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周公成全文王武王的德性。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父亲的志向未完成,孝子继续办。但是此志属于善的,若父作贼,则不能继续。

“善述人之事者也”,事,表现出的事迹。

“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宗器,祖宗贵重的器物。

“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古时候没有照相机,祭祀时叫尸主穿上死者的衣服,给人祭拜。荐:买来供养。时食,新上市的食物。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礼有五种,第一为祭礼,祭礼名吉礼。祭祖庙,享受祖宗的余福,所以称为吉。天子宗庙七(三昭、三穆、加上天子自己),以追求本源,不忘祖德。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贵,爵位高。贱,爵位低者。祭祀者、陪祀者可分辨爵位高低。

“序事,所以辨贤也”,事指乐器,贤指才能。谁能奏何种乐器,谁就担任那一件事。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下为上,晚辈先饮酒,后来再献给长辈,如今的敬酒。逮贱,贱指下,长上还行下礼。

“燕毛,所以序齿也”,毛指毛发,齿指年龄。祭祀完毕举行燕会,公事过去,此为私礼。在燕会场上,让白发长者在上,黑发年轻者在下。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祭为孝道,对国为忠,对亲为孝,对朋友为信,其实为一件事。

践其位,行践在宗庙的位子。

行其礼,在什么位子就要行什么礼。例如行跪拜礼,何者为三跪九叩?何者为三跪?何者为一跪?都有规定。

奏其乐,包括舞蹈。

这三件事的目的在“敬其所尊”。仅有敬不够,必须有爱,所以说“爱其所亲”。常人对亲人偏爱,对 国 君偏敬,这里是对太庙祖宗,须敬爱并重。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死指刚死的先人。亡指死已久的祖先。礼敬刚死或过世已久的 先人,如在生时,就是“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祭无庙,在城外盖坛,有的盖顶或是无盖顶。社指社稷地。郊社是祭皇天后土。

“所以事上帝也”,包括敬事后土。人存天地间,若无日月星辰风雨,地就不生五谷,所以天地大有恩于人。祭祀谁?万物都有神,就祭那个神。神就是阴阳二气的良能,二气合而生变化,就是神,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禘,五年一次的大祭。尝,秋祭。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像看自己的手掌这么容易。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研究分两大部分,一为性命之学,讲性与天,这部分难讲。另一为政治之学,就在哀公问政这一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布,宣布。方策,书籍。徒法不足以自行,立的法只是原则,其中有通融之道,例如两个杀人犯,一处死,一处不死,必须谋想中间的作意判断。如执法者存心不正,宣判结果,必违背法律本意,所以说“为政在人”。文王武王存在,则他谋的政就可以大举推行,文王武王以后则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这二句是实事,下二句是比喻。人有人的道,地有地的道。如不懂人的道,可观察地的道。荒地不生长植物,沃地才能生长植物。人道,人指国家领袖,须将政治办好。

“夫政也者,蒲卢也”,地长蒲卢。蒲,大叶,黄粉。卢,苇草,容易生长。政为蒲卢,这是宋儒的讲法。郑玄引诗经释为“蜾蠃”,土蜂将桑虫养育成土蜂。人心各不相同,办政治者,要令人人心悦诚服,一如土蜂之能变化蜾蠃。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选举,要像礼记所说选贤与能。古时候有选举,平时则採取舆论,周时的孟子就说:“左右皆曰可,公卿大夫皆曰可,不听,国人皆曰可,然后察之。”询问到他本人,则要谦让。现今则採用竞选,当众自称我能,尽失谦让之德,这绝非好人。人的好坏,看他修身如何,修身在乎道,要将道之义行得通,无障碍,若堆一些土石,加上坑堑,就不是道。道就是仁。

“仁者,人也”,仁从二人,有二人就容易起冲突,二人合之为仁。仁的意义不懂,可以讲恕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人也,人就有人性。这是理论,下文举事实。

“亲亲为大”,上一个亲为动词,下一个亲指父母亲。仁德,以亲近孝顺父母为最大。

“义者,宜也”,宜,不违背。这宜字不定指那一件事,凡无过、无不及的事都是。下举事实。

“尊贤为大”,想要懂仁义,必须接受教育。受教绝不仅是恶人而已,任何人都得受教,而教必举贤人为师。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杀是减少。亲,不仅指父母,亲人中以父母为大而已。父母以外有祖父母、叔伯,五服以外到四海之内,都是亲,只是有大小之别、参差等级。亲亲如此,尊贤也是如此。求师求人才都是尊贤,贤能有他的等级次第。所以必须定出礼节,按着参差等级,亲近他,事奉他。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二句是错简。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何以不可以不脩身?因为政在人。脩身以道,脩道以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所以脩身不可以不事亲。因亲亲为大,尊贤为大,所以不可以不知人,不知人,如何选择贤人为师?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者,天是一定的道理,就是天然之理,一切事都有天然之理,知天然之理必知人。以下讲天然的道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知,明智,一点也不煳涂。仁,如前所说。勇,勇敢,有毅力,应做的事,决不怯懦,做到十分。

五达道是道路,三达德是性德。行之者一,就是诚。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困知,勤学不停。曾子愚鲁,因能三省吾身,最后能将孔子的道一以贯之。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安而行之,如此行则心安。利而行之,如此行则有利,否则不利。勉强而行之,敷衍勉强去行。前两条属聪明,这一条属德行,人皆可以为尧舜。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曰二字是衍文。

知,有智慧才能行仁,所以智先在仁前面。何谓智?就是明德,也就是明本性。道德仁义,以及违道不远的忠恕,或是存心敬人,有一定规矩的礼乐艺术,都来自于仁义。仁义来自道德,道德来自本性。讲大学中庸,不懂明德本性,如买珠取盒弃珠。知是纯正智慧,绝非小聪明。获得智慧之法,唯有好学。

仁,从二人,有人有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尚有人我分别,祇是近仁而已,仁是无人我之别。文王视民如伤,泽及枯骨,这就是仁。西洋掩“骨”,主旨在讲卫生,文王泽及枯骨,是仁的表现。求仁,必须力行。所学若都是好事,就应照所学去力行,如此便近乎仁。

勇,知与仁若作不到,应知羞耻,如此就可以近乎勇。勇不是暴徒的举止,而是百折不回。

三达德就是性德。

“知斯三者”,知此三者,就是 明 君, 明 君所用的人都为好人,昏君所用的人皆是坏人。子曰:“毋友不如己者”,读书毕业后,在社会必须选择朋友,受朋友自然的薰陶,所以“观友而知其人”。

“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治人,治得平平安安,令人心服,是以德服人。凡是领导者,不论地位高下,都是治人。此国家指鲁,天下指周天子。今日全中国为一国,全球为天下,今日世界各国不会听治于我,这是权,而不是力。今日美国人绝不知治天下的道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经,常道。敬大臣,大臣如行政院长、国防部长等。体群臣,体是体恤,群臣如一般官吏。体恤是恕道,想想自己能否办到,再役使群臣。

子庶民,以人民为子,爱护他,因为民为邦本。

来百工,会技艺的人,愈多愈好。

柔远人,远人如边疆的人,不能看不起。柔是宽厚,否则有事时就与外国沟通,互通消息。

怀诸侯,武王伐纣,受到八百诸侯拥护,这必须平时关怀他,施以德政,例如现今我政俯援助越南。中日战争,中国胜利了,不要日本赔偿,就是怀诸侯。

治国有此九条经常之道,文分五段。

第一段。脩身,当领袖必须自己脩身。尊贤,尊贤才知道自己对不对。脩身为根本。亲亲,上一个亲字是动词,下一个亲字是名词。敬大臣,大臣为五院院长,如古时候的宰相。体群臣,体谅,不能责人太过。群臣是普通官吏。子庶民,民为邦本,现今的民称为主,官为僕。古代官吏为父母,人民为子,名称不同,非其民不使,非其君不事。现在人说对国忠孝,其实说成是父母子女的关系更密切,所以爱民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来百工,求人才。柔远人,怀柔边疆的人民。怀诸侯,与诸侯建立友邦。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脩身则道立,做 国 君有为君之道,做学生有学生之道。道这一字须活着看。只要把身脩好,道就立了。

尊贤则不惑,不尊敬贤者,贤者就不会说,必须尊敬他,领教他,贤者才会教你。如姜太公钓于渭水畔,文王从远地来迎接他,尊为师,为他挽车。又如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出来。贤者指明前路,才不会迷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亲亲之杀,亲人也有等级差别,只要你懂得亲厚亲人,则诸父昆弟个个不生怨。怨这一字,与外人无关,怨多从亲人而生,有家就有怨,如子女怨父母偏爱某子女,所以必须避免遭亲人起怨,否则会出变故。

敬大臣则不眩,不眩是不迷惑颠倒。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群臣是各单位主管,士是一般官员。能体恤群臣,则群臣以下的官吏自会以礼回报。

子庶民则百姓劝,百姓很多,无法以子相待,但须在政治,设法使民减少疾苦。人民不能一心一德,那一定是 国 君的不是。

来百工则财用足,有百工人才,国家一切都能发展,财用自然充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如姜太公来归于周,就是例子。若排斥外人,文化就会落后,愈排斥外人,国家范围就愈狭小,那是自杀政策。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友邦有好事要祝贺,有困难要帮助他,如此,拥护你的一定很多,故云:“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古时候祭祀前,不饮酒,不食肉,不男女同居,称为“斋”。明是身心清净,盛服指礼服。这九经都是国家大事,其余类推。盛服是恭敬对方,古人在家短衣,来了客人要穿长衫,一举一动都有礼。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谗是亲身会播弄是非的小人。小人的行为,都是先恭维你,使你高兴,接着说他人的坏处,你就听信。关公是至大至刚的人,厌恶专给人戴高帽子的人,派人去捉拿,责备他是坏人,这个人说:“这不怨我,要怨一般人爱戴高帽,像您老人家至大至刚,如何须要戴高帽?”关公听了心里喜悦,便释放他。远色,孔子治理鲁国,三月而全国大治,齐国便馈赠女乐给鲁国,孔子拒绝, 鲁 君却接纳,孔子便辞职离开鲁国。所以领导人要“贱货而贵德”,才能劝进贤人。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如汉高祖尊父亲为太上皇。同其好恶,这必须活看,若父母是善,可以与父母同好。若父母为恶,就不能同好。所以事父母要几谏。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大臣,不必如官吏一般劳苦。民国冯玉祥当总司令,人家穿美好的常服,他却穿布质短的常服,吃饭与士兵同食。其实他是内里穿狐皮衣,私下吃美味。当众扫地,沽名钓誉,小人行径,欺骗不读书的人。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歛,所以劝百姓也”,古时候国家的事情,都要靠百姓担任,但是必须不违背农作时节。赋税愈薄愈好,赋税提高,必须看百姓收入有否提高。

“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省是考核工作成绩。廪是给的俸禄。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嘉,奖也。矜,怜悯同情。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这一条很难,是治理天下。武王伐纣,号令天下八百诸侯。“继绝世”,夏朝亡而立杞,灭殷而立他的后人在宋。你如此对待人,人必如此对你。“举废国”,那一国乱,就帮他兴举。齐桓公能称霸诸侯,就在此。“治乱持危”,帮助其他国家混乱危险时,帮助他治理维持。“朝聘以时”,太平时不能期望别国危乱,以便出面治理维持,必须平时讲求朝聘,平素就有交际。“时”,这是指国家领袖有婚丧寿庆等时候,均要报之以礼。“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送来的礼值十万元,答礼要千万元。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前面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都是要一,一就是诚。作任何事,都必须诚。现今的大毛病,就是不诚,如去一家弔丧,应同情才是,但是多在谈笑,无所顾忌,这就是不诚。汉朝郭泰母丧,徐孺子扎一束青草前去弔丧,郭泰知是徐孺子。(郭泰母丧,弔客都备妥祭品,但在墓前却有一束生刍,不知何人放置。郭泰认为一定是徐孺子所为,诗经不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郭泰自认无德堪受此礼。)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备也。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言前定则不跲”,跲,读假,颠仆的意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也须先起草稿,比作文更难,所谓“驷不及舌”,必须想自己第一步要说甚么,并设想第二步对方的答话,以及反问时的答话。

“事前定则不困”,例如要远游,必须预备周到。

“行前定则不疚”,行是发动、实行。

“道前定则不穷”,前面的行是指说的话、做的事,这里的道就是指前面言行做事的方法。

第一条办不通,还有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没有不通的道理。

哀公问政章,纯粹讲人道,特别重要。五达道,三达德,九经,都是“行之者在一”,以下就讲实行。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以上是说为君之道,这一段说为臣之道。获,得也。在下位的臣子,若不得在上 国 君的意思,政策就推不出去,因为主权在上。若君臣闹意见,就是极坏的事,不能治理人民。这必须活看,要讲权变。为君如夏桀商纣,若事事获乎上,就祸乱人民了,这时就该去除为是。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反是反省,反省对父母尽的心,是不是出自本心,还是作表面文章?父母有病,不忧虑;父母死时,对外人哭,背着人则笑乐自如,这就是不诚。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善就应去为,不善就不应为。但是善与不善,极难辨认,例如郭巨埋儿,心善而做的事不善,这就是不明乎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天之道也”,天地就是诚,春夏秋冬四时无私运行,对动植物,不问好坏,一律生长。

“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必须学天地的诚,不诚就不能为人了。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孔子,大德配天,道冠古今。不勉而中的中,可读“仲”音,也可读“中”音。“不勉而中”,是洽到好处。“不思而得”,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容中道”,自然直道,就是中庸之道。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平常人不能“不勉而中”,必须择善固执?善没有一定,标准很难定,必须看下一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辨别善的五个层次。

下页:礼记檀弓篇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