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宋明理学之最佳入门书。朱熹一生编纂各类著作20余种,其用力、费时无疑非《四书章句集注》莫属,对后世影响最大也要数《四书章句集注》,然而传刻最多、流布最广的著作却可能是《近思录》。时至今日,在高校里中国哲学专业宋明理学原典选读的课程,学者往往直接采用《近思录》作为选读教材,无疑《近思录》是最佳的现成选本,不必他求。“《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其中《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朱熹说的这句话经由朱熹重要弟子陈淳记录,更显示出此句话的分量。朱熹的道统论认为,“六经”思想的“道”是“尧舜禹传授心法”,以《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为核心。《四书》思想的“道”是“孔门传授心法”,主要是《论语》“克己复礼”以及《中庸》“中和”等内容。这个“道”中断千年,一直到周敦颐、二程、张载的时代又重新接续起来,其主要内容无疑体现在《近思录》当中。由此,《四书》成为“六经”的阶梯,《近思录》又作为《四书》的阶梯。
《近思录》的编者是代表南宋儒学精神的朱熹、吕祖谦两位大儒。选编的对象则是北宋理学最具建树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著作与语录,《近思录》一书集中体现了朱、吕眼中的周张二程著作的精华内容。朱熹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以二程为核心的理学思想,建立了逻辑严密而又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被后代尊奉为官学,而其人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是对儒家思想卓有贡献的大思想家。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的六七百年,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了解朱熹的思想,对于把握宋代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主体内容非常重要。吕祖谦在后代的名声与地位虽无法与朱熹比肩,但在南宋时期,吕祖谦代表的婺学与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赣学是当时最重要的三大学术派别。吕祖谦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初稿形成之后,二人又多次讨论,才最终定稿。朱熹、吕祖谦分别作序跋推荐此书。《近思录》中载有北宋四子之说,涵盖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主要著作。在北宋,二程代表洛学、张载代表关学,除此之外影响很大的还有王安石代表的新学以及苏轼代表的蜀学等。在朱熹理学的系统建构之下,北宋五子(四子外加邵雍)被整合起来,成为理学的先声。因此之故,《近思录》体现着“述而不作”的精神,朱、吕二人借北宋四子之言,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四子及朱吕一派学问的主体。因此,作为以北宋四子为宗的宋代理学实可谓重要的入门性质的选编著作。
经过朱熹、吕祖谦两位大家细致的安排,该《录》的内容精炼而全面,逻辑严整,得到学者们的欢迎。全书14卷622条,卷数与《孟子》相同,体量又与《论语》差不多,选编的对象仅仅是在理学家眼中最为重要的宗师级人物周张二程,但选编的内容则包含理学思想的方方面面。
《近思录》14卷各卷原本并无标题,《朱子语类》中对各卷有一个纲目,成为学者们遵循的标准。朱熹曰:“《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在理学学者看来,这样严谨的逻辑体系,不仅仅是《近思录》本身的结构,而且是朱、吕二人建构的周张二程思想的逻辑体系。因此,此书对于程朱理学就具有了极重要的地位。
· 原序
· 卷一·道体
· 卷二·为学大要
· 卷三·格物穷理
· 卷四·存养
· 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 卷六·齐家之道
· 卷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 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
· 卷九·制度
· 卷十·君子处事之方
· 卷十一·教学之道
· 卷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
· 卷十三·异端之学
· 卷十四·圣贤气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