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宋明理学·近思录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卷四·存养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朱熹 吕祖谦 ( 字号:   )

1、或问:圣可学乎?濂溪先生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几乎!

2、伊川先生曰:陽始生甚微,安静而后能长。故复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

3、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4、慎言语以养其德,皆饮食以养其体。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

5、“震惊百里,不丧七鬯。”临大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惟诚敬而已。此处震之道也。

6、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之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7、明道先生曰: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8、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9、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义理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10、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11、邢和叔言吾曹常须爱养精力。精力稍不足则倦,所临事皆勉强而无诚意。接宾客语言尚可见,况临大事乎!

12、明道先生曰:学者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但随分限应之,虽不中不远矣。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元无二语。

14、伊川先生曰: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心,终不足以达道。

15、明道先生曰:“思无邪”,“毋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16、今学者敬而不见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重。此“恭而无礼则劳”也。恭者,私为恭之恭也。礼者,非礼之礼,是自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须是“恭而安”。今容貌必端,言语必正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只是个循理而已。

17、今志于义理而心不安乐者,何也?此则正是剩一个助之长。虽则心“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而持之太甚,便是“必有事焉而正之”也。亦须且凭去,如此者只是德孤,“德不孤,必有邻”。到德盛后,自无窒碍,左右逢其原也。

18、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敬不可谓中,但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也。

19、司马子微尝作《坐忘论》,是所谓“坐驰”也。

20、伯淳昔在长安仓中间坐,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已尚不疑,再数之不合,不免令人一一声言数之,乃与初数者无差。则知越著心把捉,越不定。

21、人心作主不定,正如一个翻车,流转动摇,无须臾停。所感万端,若不做一个主,怎生奈何!张天祺昔尝言自约数年,自上著床,便不得思量事。不思量事后,须强把他这心来制缚。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皆非自然。君实自谓吾得术矣。只管念个中字,此又为中所系缚。且中亦何形象!有人胸中常若有两人焉。欲为善,如有恶以为之间。欲为不善,又若有羞恶之心者。本无二人,此正交战之验也。持其志使气不能乱,此大可验。要之,圣贤必不害心疾。

22、明道先生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23、伊川先生曰:圣人不记事,所以常记得。今人忘事,以其记事。不能记事,处事不精,皆出于养之不完固。

24、明道先生在澶州日修桥,少一长梁,曾博求于民间。后因出入,见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因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

25、伊川先生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今人主心不定,识心如寇贼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少得者,不可恶也。

26、人只有一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

27、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类。如舜之诛四凶。四凶已作恶,舜从而诛之,舜何与焉?人不止于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物。为五所役,则是役于物。“有五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28、不能动人,只是诚不至。于事厌倦,皆是无诚处。

29、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30、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更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惟慎独便是守之之法。

31、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地。

32、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

33、“不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

34、心要在腔子里。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

35、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36、明道先生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则无间断。

37、“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

38、敬胜百邪。

39、“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也。

40、涵养吾一。

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意。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42、“不有躬,无攸利。”不立己,后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

43、伊川先生曰: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学者只要立个心,此上头尽有商量。

44、“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著,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45、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工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干。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

46、有言未感时知,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操之之道,“敬以直内”也。

47、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48、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49、“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须自此入。

50、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默然无言。

51、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緱氏,闲居中某尝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心志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

52、思虑虽多,果出于正,亦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主庄,军旅主严,此是也。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

53、苏季明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又问:吕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如何?曰:若曰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当勉强裁抑。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贤且说静时如何。曰: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其见天地之心,皆以谓至敬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释氏多言定,圣人便言止。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是也。《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人多不能止,盖人万物皆备,遇事时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才见得这事重,便有这事出。若能物各付物,便自不出来也。或曰:先生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下动字,下静字?曰:谓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这里便是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知此矣。或曰:敬何以用功?曰:莫若主一。季明曰:昞尝患思虑不定,或思一事未了,他事如麻又生,如何?曰:不可。此不诚之本也。须是习,习能专一时便好。不拘思虑与应事,皆要求一。

54、人于梦寐间,亦可以卜自家所学之深浅。如梦寐颠倒,即是心志不定,操存不固。

55、问:人心所系著之事果善,夜梦见之,莫不害否?曰:虽是善事,心亦是动。凡事有朕兆入梦者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人心须要定,使他思时方思,乃是。今人都由心。曰:心谁使之?曰:以心使心则可。人心自由,便放去也。

56、持其志,无暴其气,内外交相养也。

57、问:“出辞气”,莫是于言语上用功夫否?曰:须是养乎中,自然言语顺理。若是慎言语不妄发,此却可著力。

58、先生谓绎曰:吾受气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后完。今生七十二年矣,校其筋骨,于盛年无损也。绎曰:先生岂以受气之薄,而厚为保生耶?夫子默然曰:吾以忘生徇欲为深耻。

59、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

60、伊川先生曰: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

61、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62、明道先生曰:人有四百四病,皆不由自家。则是心须教由自家。

63、谢显道从明道先生于扶沟,明道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颢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焉。曰:且静坐。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64、横渠先生曰: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

65、心清时少,乱时常多。其清时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其乱时反是。如此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也。习俗之心未去,而实心未完也。人又要得刚,太柔则入于不立。亦有人生无喜怒者,则又要得刚,刚则守得定不回,进道勇敢。载则比他人自是勇处多。

66、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67、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如此一二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

68、定然后始有光明。若常移易不定,何求光明?《易》大抵以艮为止,止乃光明。故《大学》定而至于能虑,人心多则无由光明。

69、“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学者必时其动静,则其道乃不蔽昧而明白。今人从学之久,不见进长,正以莫识动静。见他人扰扰非关己事,而所修亦废。由圣学观之,冥冥悠悠,以是终身,谓之光明可乎?

70、敦笃虚静者,仁之本。不轻妄,则是敦厚也。无所系阂昏塞,则是虚静也。此难以顿悟。苟知之,须久于道实体之,方知其味。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下页: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