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宋明理学·近思录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卷一·道体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朱熹 吕祖谦 ( 瀛楀彿: 鍗�銆€鍗� )

1、濂溪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陽,动极而静。静而生陰,陰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陰分陽,两仪立焉。陽变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无极之真,二五之真,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与陽。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2、濂溪曰: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3、伊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

4、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6、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

7、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8、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9、剥之为卦,诸陽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陰矣。然陽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陽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陽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陽剥为坤,陽来为复,陽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陽月,恐疑其无陽也。陰亦然。圣人不言耳。

10、一陽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11、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12、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13、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14、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天下自弃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15、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16、动静无端,陰陽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17、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18、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

19、“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20、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21、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说人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22、观天地生物气象。

23、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可谓仁也。

24、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25、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6、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则不是。惟“敬而无失”最尽。

27、伊川先生曰: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28、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断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29、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又摩顶放踵为之,此皆是不得中。至如子莫执中,欲执此二者之中,不知怎么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著则不中矣。

30、问时中如何?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也。

31、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

32、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途辙。既是途辙,却只是一个途辙。

33、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陽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34、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

35、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36、问仁与心何异?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陽气发处,乃情也。

37、义训宜,礼训别,仁当何训?说者谓训觉、训人,皆非也。当合孔孟言仁处,大概研穷之,二三岁得之未晚也。

38、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39、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物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

40、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41、性者自然完具。信只是有此者也。故四端不言信。

42、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43、横渠先生曰: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陰陽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44、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陰陽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45、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46、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47、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谓鬼,以其归也。

48、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

49、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此所谓“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50、心,统性情者也。

51、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知愚之别。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开则达于天道与圣人。

下页:卷二·为学大要


| 鐗堟潈澹版槑 | 鍙嬫儏閾炬帴 | 璁句负棣栭〉 | 鍔犲叆鏀惰棌 | 鐣欒█寤鸿 | 鍏充簬鏈珯 |
鑸嫢浜虹敓缃懧疯埇鑻ュ鑸� 鐗堟潈鎵€鏈�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杈絀CP澶�05000881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