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信史—《尚书》原名即为《书》,是我国最为悠久的历史文献汇编。《荀子 劝学》里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将政事记录在竹帛上,就是“书”。该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该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该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该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尚书》不能算是史书,但不可否认,该书本身筑含着许多史书必备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后代史书的编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严肃的史学观念对后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该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是关于我国远古时代的历史记载,所涉及的时代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经夏商周三代,前后时间跨度达几千年,保存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这完全是君主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其他君主如商汤、盘庚、文王、武王等也都是以人的形象被记录在册的,不含有神灵怪异的色彩。这表明我国先民的历史观,较早地由以虚幻神怪为信史的蒙昧阶段而跨人了基本摒弃迷信,言而有据的理性阶段。《尚书》所代表的这种基本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严肃的史学观念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次,《尚书》对后代史书编纂,在取材形式方面的影响,亦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取材方式取材范围影响后代史书的编纂,几达两千年之久。从《史记》始,即将君主单列为本纪,作为开首,专门记述其言论、行事,直到《清史稿》也都是将君主置于卷首大加记载,这种以君主贵戚为历史记述中心的写史方式,几乎成为史书的通例。此外,《尚书》对后代专门史的撰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禹贡》重在提供历史地理方面的资料,《洪范》可以说是古代政治专论,(吕刑)则是一部法律文献,这三篇的性质较为特殊,与(尚书)的其它篇章不尽相同,均是将某一方面的内容集中记述,避免了零散细琐的弊端,较为完整连续地反映问题的全貌,可以说开专门史之先河。
《书》中的人物就是中国政治的祖父,《书》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础。《书》的出现,揭示出“话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政治权力的存在。在后来的秦简、历代诏令集的编撰传统中,都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书》释天道政理,兴废存亡;引导修齐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实为治政之宏规,稽古之先务,修身之典则。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解之为史鉴,援之以赞治,释之为训诫,授之为教化,引之以立论。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张力。作为经典,《尚书》总结的治政经验、历史规律和思想观念,具有时代超越性和真理延续性,其当代价值日益彰显。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变革和价值转换,都与经典的重构与诠释的重建紧密相关。面对由来已久的反传统思潮和学术理论的西化倾向,我们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传承中重建民族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书》作为政史文献最早的典籍,可为弘扬气象恢弘的华夏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广泛深入展开《书》及《书》学研究,是深刻体认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提炼中国文化特征“古为今用”的基本条件。《书》学大道,必兴中华。
⊙ 虞书
· 尧典
· 舜典
· 大禹谟
· 皋陶谟
· 益稷
⊙ 夏书
· 禹贡
· 甘誓
· 五子之歌
· 胤征
⊙ 商书
· 汤誓
· 仲虺之诰
· 汤诰
· 伊训
· 太甲(上中下)
· 咸有一德
· 盘庚
· 说命(上中下)
· 高宗肜日
· 西伯戡黎
· 微子
⊙ 周书
· 泰誓
· 牧誓
· 武成
· 洪范
· 旅獒
· 金滕
· 大诰
· 微子之命
· 康诰
· 酒诰
· 梓材
· 召诰
· 洛诰
· 多士
· 无逸
· 君奭
· 蔡仲之命
· 多方
· 立政
· 周官
· 君陈
· 顾命
· 康王之诰
· 毕命
· 君牙
· 冏命
· 吕刑
· 文侯之命
· 费誓
· 秦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