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图解 |
|
|
腧穴的含义:“腧”与“输”义通,有输注、转输之意,像流水的输转灌注。“穴”有孔隙和聚集之意。腧穴即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在古籍中还有许多腧穴的别称,如在《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针灸甲乙经》中又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金兰循经》(已佚)称“经穴”。另外,还有称之为“穴位”的。名称虽异,但实则同。 |
|
|
|
|
人体穴位取穴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主要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4种。
(一)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短、大小,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这种分部折寸的尺度要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目前使用的骨度分寸法是在多方考查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既清晰明确,又简便易行。
1.头部
前发际中点至后发际中点为12寸(发际差异者,可前从眉间中点,后从第七颈椎棘突折量,前后各加3寸);额部两发角之间为9寸(发角差异者,可用任脉至头临泣穴的距离加倍,以当作一侧的4.5寸)。
2.胸腹部
两锁骨中线之间为8寸(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据此折量)。胸正中线自天突至歧骨(即胸剑联合)为9寸;胸部与胁肋部取穴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至璇玑可作1寸,璇玑至中庭,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上腹部自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作9寸;脐至耻骨联合上缘为6.5寸。横骨(即耻骨)长为8寸(为少腹的腹股沟毛际部横量标志)。
3.背腰部
两肩胛骨脊柱缘的肩胛冈之间为7寸,除脊(1寸)一侧3寸(背腰骶部取穴横寸可据此折量)。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尾骶为21椎(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为取穴标志)。
4.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即第十一肋端)为12寸;季肋以下至髀枢(即股骨大转子)为9寸。
5.上肢部
腋前缘至肘横纹为10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6.下肢部
髀枢下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之间为18寸;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之间至外踝为16寸。
(二)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固定和活动两类标志。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即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凹陷和凸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较为明显的如:鼻尖取素髎,眉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即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又如曲池应屈肘于横纹头处取穴;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两个凹陷,在前方凹陷中取穴;取阳溪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是穴等。
(三)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骨度分寸法的基础上,医生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胖瘦而适当增减比例。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即以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即将四横指相并(一夫),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主要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必然长短失度。因此,骨度分寸与手指比量在临床应用中要相互结合。
(四)简易取穴法
简易取穴法是临床上较为实用,而且是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如取列缺时,可令患者左右两手之虎口的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即是本穴。又如取劳宫时,可令患者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即是本穴。再如取风市时,可令患者双手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即为本穴。此外,如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垂肩屈肘取章门等等。(文章推荐“寻找穴位的诀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