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修身齐家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儒家思想修身的要诀是什么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傅佩荣

在《大学》的「八条目」中,「修身」位居第五,前面四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很明显都是个人学习有得及内在修为的部分。到了修身,其意为「修养言行」,就必须表现于外在,不仅与人相接,还会产生正面反面各种评价与效应。所以接着出现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第三章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即: 天下所有的人同样都是以修养言行做为人生的根本。根本若是出了问题,则不仅无法达成人生目标,也不可能善度个人的一生,只会留下或大或小的困难、遗憾与灾难。那么,修身的要诀何在·

《大学》在「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这一章,提醒我们避开个人情感可能造成的偏颇心态。人们对于自己「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的人,在言行上就会表现偏颇。这似乎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在面对自己「亲近爱慕的人、鄙视讨厌的人、畏惧尊敬的人、同情怜悯的人、轻忽怠慢的人」之时,能够保持平等心而一视同仁吗·

孔子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 喜爱好人而厌恶坏人。一般人的作为是: 喜爱亲友而厌恶仇敌,很难客观考虑一人本身在某种言行上的好或坏。世间谁是孔子口中的仁者·少之又少。

《大学》在此章接着说: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亦即,天下很少人可以做到: 喜爱一个人同时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知道他的优点。光是这句话就足以做为我们修身的标竿了。

怎么具体修练呢·一方面,要「约」,如孔子所说的「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只要能够自我约束,就很少会犯错了。这个「约」字主要针对个人的欲望,正如孔子提示颜渊的具体做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是一个社会的共同规范,也是我们在「格物、致知」阶段所学会的。而「诚意、正心」的阶段表现在何处呢·以孔子为例,在于他的「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子不语」(《论语·述而》),以及他的忧虑(《论语·述而》)。换言之,孔子的「约」做得相当澈底。能够这么做,就不会受到个人的情绪与欲望所左右了。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无私」。保持无私的心态,才符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等。颜渊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既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推给别人劳苦的事情;如此一来一往的结果即是无私,也可称得上「君子」之名了。

做到无私这一步,才有可能继续朝着孔子的志向前进,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要以个人的力量造福天下人,这不是止于至善吗·因此,由修身进而谈「齐家」以及后续的成果就顺理成章了。

《大学》在此章最后引述一句谚语: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可谓画龙点睛,由「修身」推及「齐家」了。

下页:重己役物 物物而不物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