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受害者的意识 <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 心理健康书籍 
抛开受害者的意识
来源: 作者: 时间:

抱有受害者的意识,则将一事无成
  前不久,某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个采访节目。内容是关于从事不同行业的职员,对采访人提出的"公司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而职员们的回答,却可谓五花八门:"赚钱的地方。""为养家活口才不得不来这里干活。"其中也有人以非常烦躁的语气回答说:"公司?不就意味着过劳死嘛。"

我总觉得,电视台的这个节目似乎旨在刻意反映当代公司职员的某个特定的侧面。我想,与这主题不相符的回答大部分已被删掉了吧。我虽不能认定现代的职员都是这样看待公司的,但事实上,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是相当多的吧。现在,人的平均年龄为80岁。在这漫长的人生中,职员大约有一半即近40年的时间是在公司里度过的。在工作中持有这样一种想法的人,与在工作中积极愉快,从中感到人生价值的人相比,他们在40年后,其结果定会有天壤之别吧。

这种想法,即在接受采访的职员们的回答中所表露的对公司的看法: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工作,就是人们所称的所谓"受雇佣秉性"吧。由此而产生的诸如"总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公司的牺牲品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受害者意识。假如听一听那些抱有强烈的受害意识的职员所说的话,就可发现:除上述"受雇佣秉性"外,他们总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并以此来观察事物。"领导这样任意地驱使我,让我干这干那,可给的工资却很低。""那家伙没什么大本事,但得到的待遇却很优厚。""B公司的奖金比我们公司多,休假时间也比我们多。"以上是他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可是,不论哪句话都是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一方。

由此可见,他们只是主观地、或说是表面地观察事物。比如,那些抱有受人任意驱使想法的人,他们在工作上究竟做出哪些成绩呢?在别人看起来,没有多大本事却又得到优厚待遇的人,也许有着你所不知的能力、本事。B公司诚然休假时间长、奖金多,但这一部份,也许由相当繁重紧张的职员们的劳动予以补偿了吧。这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但若是戴上受害者意识这副有色眼镜看问题的话,是不会这样去考虑的。并且,受害者意识是一种感情化的东西,所以它便成为一个出气口,发泄对上司、公司的不满情绪。假如自己一方克尽职守,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然后再批评公司和上司,那这种批评还算得上是建设性的,但若出于受害者意识而发出的不平和牢骚,则只能是坏话、中伤,丝毫与事无补。

比如,公司计划搞一个大项目。各组人员的任务已分派停当,并开始组织实施。其结果,有的人成功,有的人进展得并不顺利。其实,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企业搞项目,自然有很多风险,失败的可能性也决不在少数。倘若在具体实施前就能预计到会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那可以说,这一项目原本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项目。正因为要承担风险,所以也才有倾注全力的价值。问题是那些工作进展不顺利的人,是如何看待挫折的。A,"虽未成功,但自己付出了努力。上司未予以正确评价,不公正。"B,"要说公司决定搞这样的大项目,实属自不量力!"失败,则必有其失败的理由或原因。唯有对失败作出冷静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得以前进。但,A氏、B氏都没有继续深入地作出判断,只是看到为之付出努力的自己,而一味地责难上司。归根到底,他们只看到自己是受害者的一面。此谓转嫁责任。作为上司,在分派部下难做的工作时理应事先预测到结果。即便得不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也应期待部下将会从失败中吸取某些教训,不再重蹈覆辙。但反过来,假如部下唯从感情出发,一味地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受害者的话,那最终的结果必将与事无补。

这似乎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般社会风气了。若孩子考试落榜,家长则把责任推给学校或私塾。若孩子变坏,走上邪道,家长却追究他朋友的责任。而孩子则有自己的想法,说是责任全在父母。经营状况不佳说是因为泡沫经济崩溃的缘故,政策失败是外国施加压力的结果。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一亿人都是受害者,都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的时代。虽说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公司职员,但要想成长为一个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的公司职员,最起码必须抛弃这种受害者意识。失败就是失败,要敢于承认。唯有如此,心情才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才能对失败的内容作出冷静的判断。而且,将来也不致于重蹈覆辙。阻碍前进的正是这种受者意识。



〖返回首页〗
上页 目录 下页
〖医学书籍〗
心理书籍:  《森田疗法》  《解梦全书》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