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白话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尽心上白话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 ( 字号:   )

孟子说:“充分广大自己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住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以等到天命,这就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天下的事没有不是命运决定的,只要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接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追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是有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追求有一定的方式,至于得到得不到,则听由命运决定,这种追求是无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之外。”

孟子说:“天下的一切我都具备了。如果反身自问,自己是诚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不懈怠地推己及人,按此做下去,那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便捷的了。”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习惯了却不知道其所以然;一生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路的人,这是个一般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那才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呀!”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那些搞阴谋诡计,干奸诈机谋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使用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说:“古代的贤能君主喜欢好言善行,因而忘记了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能之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就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如果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与他多次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够多,更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讲讲游说之事。别人知道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孟子答道:“尊尚德,乐于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在不得志时,不失去义;得志时,不离开道。不得志时不失义,所以自得其乐;得志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至于失望。古代的人,得志就恩加于百姓;不得志就修养个人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面前。不得志就只修善自身,得志就以恩惠施天下。”

孟子说:“等待周文王出来才奋发的人,那是一般百姓。至于那些英雄豪杰,即使没有周文王,也能奋发。”

孟子说:“把春秋时韩魏两家大臣的财富加于其身,如果他视盈若虚,这样的人就远远超出一般人。”

孟子说:“如果役使老百姓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安逸,老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怨恨。如果杀人是为了使老百姓得以生存,那人即使被杀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说:“霸主(的功业显著,恩惠易见),所以他的老百姓欢喜快乐;圣王(的功德浩荡),所以他的老百姓心情舒畅。百姓被杀也不怨恨;得到好处也不知是谁的功绩;老百姓每天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不知是谁让他们如此。圣人经过的地方,使百姓得到教化;圣人所在的国度,其教化如神。圣王之政浩浩荡荡,上与天,下与地同时运转,怎么能说是小小的补益呢?”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入人心之深,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那样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老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老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可以获得老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则能获得老百姓的心。”

孟子说:“人不通过学习便能做到的,这是良能;不通过思考便会知道的,这是良知。二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他的父母的,等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自己的父母是仁,尊敬自己的兄长是义,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通行于天下。”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之中的时候,住处只有树木和石头,出外只有鹿和野猪,他跟深山中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等到他听见一句好话,看见一种好的行为,(他便去身体力行),就像江河决口一般,一泻千里,没有什么能阻止住他。”

孟子说:“不要让人做他不想做的事,不要去索取别人不想给的东西,这样就行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有道德、聪明、道术、才智,那是因为人经常要面对灾患。只有孤立的臣子、庶出的儿子,他们时常心中不安,考虑灾患之事也非常深刻,所以才能通达事理。

孟子说:“侍奉君主的的人,是侍奉一个君主,就(猜测君主的心理),以讨得他欢喜的人;使江山社稷得到安定的臣子,是把江山社稷的安定当作快乐的人;天民,是那种知道自己的道可以行于天下才去实行的人;圣人,是那种先端正了自己,外在的事物便随着端正了的人。”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称王于天下是不在其中的。父母亲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这是第一种乐趣;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这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第三种乐趣。所以君子有三种乐趣,但称王于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说:“拥有广大的国土、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的事情,然而他的乐趣不在这上面;居于天下的中央,使天下的老百姓得以安定生活,是君子感到快乐的事情,然而他的本性不在这上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通行于天下,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他不得志而隐居,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因为这是本性已经固定的原因。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扎根于心中,表现出的神色纯和温润,它表现于君子的颜面,表现于君子的肩背,延及于君子四肢的动作,不必言语,别人就可以一目了然。”

孟子说:“伯夷躲避殷纣王,住在北海的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来了,欣然说:‘为什么不到西伯那里去呢?我听说西伯是个善于养老的人。’太公躲避殷纣王,住在东海的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来了,欣然说:‘为什么不到西伯那里去呢?我听说西伯是个善于养老的人。’天下有善于养老的人,那么,仁人便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了。五亩大的宅院,如果在墙下种植上桑树,妇女依靠桑树养蚕,那么年老之人便可以穿丝帛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饲养它们,不让它们失去交配繁殖的时机,那么年老之人便足以有肉吃了。百亩大的田地,男子来耕种,八口人的家庭便足以能吃饱了。人们所说的西伯善于养老,就在于他制定土地制度,教化人民去种桑畜牧,引导老百姓奉养自己的老人。人到五十岁时,不穿丝帛便不觉暖和;七十岁时,不吃肉便觉得没有吃饱。穿不暖、吃不饱,这叫受冻挨饿。而周文王的百姓中,没有受冻挨饿的老人,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耕种好田地,减轻税收,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按时食用,依礼消费,那财物是不会用尽的。老百姓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傍晚敲别人的门去要水和火,没有不给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极多的缘故。圣人治理天下,使粮食如同水、火一样多。如果粮食如同水、火一样多了,哪里会有老百姓不仁爱的呢?”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来说,别的什么水便难以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什么议论便难以吸引他了。观赏水是有方法的,(懂得的人)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和月亮都有光明,一点小的缝隙都一定要照到。流动的水不把沟沟坎坎流满,是不会再往前流的;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到一定的程度,便不会通达。”

孟子说:“鸡叫便起,努力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便起,努力求利,是盗跖一类的人。如果想知道舜与盗跖的差别,没有别的,只要看看是行善还是求利就行了。”

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这样的事都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一切都肯干。子莫主张中道。主张中道也差不多。但如果主张中道而不灵活,不懂得变通,那便是执著于一点上。之所以要厌恶执著于一点,是因为它有损于仁义之道,只取一点而放弃其余。”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口渴的人觉得任何饮品都甜美,这是不知道饮品、食品的正常滋味,其原因在于受了饥饿干渴的损害。难道仅仅只有口舌、肚腹受饥饿干渴的损害吗?人心也会有这种损害。如果人们不使自己的心志受到饥饿干渴那样的损害,就不会以赶不上别人为忧虑了。”

孟子说:“柳下惠不因为做了三公便改变了自己的操守。”

孟子说:“做事情好比打井,打井六七丈还不见泉水,仍然是一口废井。”

孟子说:“尧舜实行仁义,是出于本性;商汤、周武王实行仁义,则亲身体验,努力推行;春秋五霸实行仁义,则是假借仁义,以此谋利。但是,如果久借而不归还,又怎么能知道仁义不变成他自己的呢?”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愿亲近于违背礼义之人,于是把太甲流放到桐,老百姓都非常高兴。等到太甲悔过自新,又恢复他的王位,老百姓也非常高兴。’贤能之人作为臣子,他的君主不好,就可以流放吗?”

孟子说:“如果有伊尹那样的胸怀,未尝不可;如果没有伊尹那样的胸怀,那便是篡位了。”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呀’。可是,君子不耕种庄稼,也来吃饭,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他的国君任用他,就会得到平安、富足、尊贵、荣誉;他的子弟信从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守信用。‘不白吃饭’,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王子垫问道:“士人干什么事呢?”

孟子答道:“士人使得自己的志向高尚。”

王子垫又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志向高尚?”

孟子答道:“行仁与义就行了。杀一个没有罪过的人,这不是仁;不是自己所有却拿了归己,这不是义。居住之处在哪里呢?在于仁;行走的路在哪里呢?在于义。居住于仁,依义行走。”

孟子说:“陈仲子,假若不合道理地把齐国给他,他也不会接受,别人都相信这话是真的。但是,他那种义不过是抛弃一筐饭一碗汤的义。人的罪过没有超过不要父兄君臣上下的了,(而陈仲子却这样做了)。因为一个人有小节操,便相信他也会有大节操,这怎么可以呢?”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为法官,如果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呢?”

孟子答道:“把他逮捕起来就是了。”

桃应又问:“那么,舜不会阻止吗?”

孟子答道:“舜怎么会阻止呢?逮捕是有根据的。”

桃应问道:“那么,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答道:“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跟抛弃破烂鞋子一样。(如果那样的话),舜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会很快乐,快乐得把天子之位忘掉。”

孟子从范来到齐国,远远地望见齐王的儿子,长长地叹息道:“环境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环境真是重要呀!他难道不也是人的儿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所、车马和衣服多半与别人相同,为什么王子却是那样的呢?就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使他那样;更何况以天下为自己住处的人呢?鲁国的国君来到宋国,在宋国的东南城门下呼喊,守门人说:‘他不是我的国君,为什么他的声音和我的国君声音那么相像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环境相似罢了。’”

孟子说:“养活人却不爱他,等于养猪;爱却不恭敬,等于畜养牲畜。恭敬之心应当在送礼物以前就具备了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恭敬的实质,君子便不能被这种虚假的恭敬留住。”

孟子说:“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圣人能使(这种外在的美通过内在的美)得到充实。”

齐宣王想要缩短服丧的时间。公孙丑说:“服丧一周年,不是还比完全不服丧的人强些吗?”

孟子说:“这好比有人在扭他兄长的胳膊,你却说慢慢地扭吧。只要教导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便行了。”

王子有死了母亲的,王子的老师为他请求服丧几个月。公孙丑问道:“像这样的事情,又怎么样呢?”

孟子说:“这是由于王子想把三年的丧期服完,却办不到。那么,纵然多服丧一天也比不服丧要好,这是对那些没有人禁止他服丧自己却不去服丧的人说的。”

孟子说:“君子进行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方式:有像及时雨那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其道德的,有培养其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让后世之人学习的。这就是君子的五种教育方式。”

公孙丑说:“圣人之道既高深又完美,几乎像登天一样不可达到。为什么不使它改变得可以达到,而使别人每天去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去改变、废弃绳墨规矩,羿也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而去改变拉弓的彀率。君子拉满弓却不发箭,只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君子在正确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人便跟随而来。”

孟子说:“天下清明,君子得志,‘道’也就会得以实施;天下黑暗,君子为守‘道’,也就不惜为‘道’而死;没有听说过歪曲‘道’以逢迎王侯的。”

公都子说:“滕更在先生门下学习的时候,似乎应该以礼貌待之,而先生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仗着自己地位尊贵而发问,仗着自己的贤能而发问,仗着自己年长而发问,仗着自己功劳卓著而发问,仗着自己是故交而发问,这些发问我都不予以回答。这五条之中,滕更占了两条,(所以我不回答他)。”

孟子说:“对于不可以停止的事情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的了;对于应当厚待的人却薄待他,那就没有谁不可以薄待的了。前进迅猛的人,后退也就迅速。”

孟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万物,爱惜它们却不用仁对待它们;对于天下百姓,用仁对待他们却不亲爱他们。君子亲爱自己的亲人,因此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此爱惜万物。”

孟子说:“智者是没有什么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之事;仁者没有不仁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完全知道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首要的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普遍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人。如果不能为父母服三年的丧期,却对于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期仔细讲求;在长者面前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仔细讲究不用牙齿啃断干肉,这叫做不识大礼。”

下页:尽心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