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白话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尽心下白话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 ( 字号:   )

孟子说:“梁惠王真是不仁呀!仁人把他对待喜爱的人的恩惠推及到他不喜爱的人身上,不仁的人把他对待不喜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喜爱的人身上。”

公孙丑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答道:“梁惠王因为要扩张土地的原因,驱使他所不喜爱的百姓去作战,使他们的骨肉糜烂,结果被打得大败。他还要再战,又恐怕不能获胜,于是便驱使他喜欢的子弟上战场作殉葬品,这便叫做把他对待不喜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喜爱的人身上。”

孟子曰:“春秋时代没有什么正义战争。至于那国的国君比这国的国君要好一些,那是有的。征讨的意思是指上级讨伐下级,相互敌对的国家之间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孟子说:“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只取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是天下无敌的,周武王这样极为仁义之人,去讨伐殷纣王这样极不仁义之人,又怎样能至于流血成河,使得杵也漂浮起来呢?”

孟子说:“有人说;‘我擅长于布阵,我擅长于作战。’其实这是最大的罪恶。国君如果喜爱仁义,那么天下便会没有可匹敌之人。(商汤)征讨南方,北方的人便生怨气;征讨东方,西方的人便生怨气,说:‘为什么把我们这里放在后边?’周武王讨伐殷朝,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周武王说:‘不要害怕,我是来使你们安定的,不是与你为敌的。’百姓便把额头触地,叩起头来,其声音犹如山陵崩塌一般。征的意是正,各人都想端正自己,哪里用得着战争呢?”

孟子说:“做器具者、盖房屋者、造车轮者、制车箱者,这些人只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能把高超的技巧传给别人,(那要靠自己去寻求)。”

孟子说:“舜吃干粮啃野草之时,好像他要一生那样;等他成为天子以后,穿着装饰漂亮的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好像这些享受本来就有。”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杀害别人的亲人所得报复之重了:杀害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害他的父亲;杀害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害他的兄长。那样的话,即使自己的父兄不是自己杀害的,也相差不远了。”

孟子说:“古代的设关立卡是打算抵挡残暴,现在的设立关卡却是打算实行残暴。”

孟子说:“如果自身不依‘道’而行,那么‘道’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也行不通;如果役使别人不合于‘道’,那么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役使不动。”

孟子说:“财富充足的人,即使遇到灾荒年月也不会使他困穷;道德高尚的人,即使遭逢乱世也不会使他心志迷乱。”

孟子说:“喜欢好名声的人能把有千辆战车国家的君位让给别人,但如果要让给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那么,即使要他让一筐饭一碗汤,不高兴的神色也会表现于面部。”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之人,国家就会没有仁德贤能之人;没有礼义,上下之间的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事,国家的财物就会不够用。”

孟子说:“不仁道却能拥有一个国家的人,那是有的;不仁道却能拥有天下的人,那是没有的。”

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江山社稷为次,国君为轻。所以能得到广大百姓的欢心,便能成为天子;能得到天子的欢心,便能成为诸侯;能得到诸侯的欢心,便能成为大夫。如果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诸侯。如果祭祀用的牲畜既肥又壮,祭祀用的谷物既多又干净,且按时祭祀,但是还在遭受干旱、水涝之害,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所以听到伯夷的风范的人,贪得无厌之人变得清廉,懦弱的人开始立高远的志向;听到柳下惠的风范的人,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窄的人变得心胸宽大。圣人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在百代之后,听到他们的风范的人没有不感动奋发的。如果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那些亲自接受他们熏陶教育的人呢?”

孟子说:“仁就是人,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道。”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他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当他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了,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孟子说:“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那是因为他与陈蔡两国君臣之间没有交往。”

貉稽说:“我被人们说得很坏。”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士人憎恶这种七嘴八舌。《诗经》上说:‘忧愁沉沉压心头,小人视我为眼中钉。’这说的是孔子。‘不消灭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这说的是周文王。”

孟子说:“贤能之人先使自己明明白白,(然后才去教导别人),使别人也明明白白;现在的人自己都迷迷糊糊,却想用这些迷迷糊糊的东西去使别人明明白白。”

孟子说:“山巅的小路非常狭窄,如果经常去走,它便会成为一条道路;如果废而不走,就会被茅草阻塞。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阻塞住了。”

高子说:“禹的音乐超过周文王的音乐。”

孟子问道:“凭什么这样说呢?”

高子说:“因为流传下来的钟中,禹的钟钮都快断了,(周文王的钟钮则不然)。”

孟子说:“这怎么能充分证明呢?城门下的车辙,难道是几匹马的力量所致吗?”

齐国遭受了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都以为先生会再度规劝齐王打开棠邑之仓廪来赈贷人民,这恐怕不会再做了吧。”

孟子说:“如果再这样做了,那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擅长于抓捕老虎,后来因此进为士。(有一次),他到野外,碰见有许多人正追赶老虎。老虎被逼到一个角落,但没有人敢上前碰它。他们望见冯妇来了,便快步上前去迎接他。冯妇也就挽起袖子,走下了车子,众人都非常高兴,可那些为士之人却讥笑他。”

孟子说:“口舌对于美味的喜爱,眼睛对于美色的喜爱,耳朵对于美妙音乐的喜爱,鼻子对于芬芳气味的喜爱,人体四肢对于安逸的喜爱,这一切都是天性,但得到与否,则由命运决定,所以君子不把它们认为是天性的必然。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智慧对于贤人,圣对于天道,这一切能够在他们身上实现与否,那也是由命运决定的,但也有天性的必然,所以君子不把它们认为该由命运决定。”

浩生不害问孟子:“乐正子这人怎么样呢?”

孟子答道:“好人,实在人。”

浩生不害又问:“什么叫好?什么叫实在?”

孟子答道:“值得让人喜爱便叫‘好’,那些好处实际存在于他本身便叫‘实在’,那些好处充满于他本身便叫‘美’,那些好处充满且光辉地表现出来便叫‘大’,‘大’且能够教育熏陶别人便叫‘圣’,‘圣’且达到不可测度的地步便叫‘神’。”乐正子这个人,介于‘好’和‘实在’之中,又在‘美’、‘大’、‘圣’、‘神’之下。”

孟子说:“离开墨子之道一定会归属于杨朱之道,离开杨朱之道一定会归属儒家。既然归属了,接受他便行了。但现在和杨、墨两家辩论的人,对于自己的学生,好像追逐已放逸的小猪,已经送回猪圈,还要把它网住。”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粟米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在三者之中只用其中的一种,而暂时不用另二种。如果并用其中的二种,百姓之中便会有人饿死;如果三种同时并用,便会使人父子离散,(丧失礼义)。”

孟子说:“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国土,人民,惠政。如果视珠玉为宝物,那祸害便会降到他身上。”

益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益成括必死无疑了!”

益成括被杀(以后),孟子的学生问道:“先生怎么知道他会被杀呢?”

孟子答道:“他这个人有点聪明,但是不曾知道君子的大道,这足以使他遭杀身之祸了。”

孟子来到滕国,居住在上等馆舍里。馆舍的窗上挂着未织成的草鞋,馆舍里的人寻找不着了。有人便问孟子:“是不是跟随您来的人将它们藏起来了呢?”

孟子反问道:“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草鞋而来的吗?”

那人答道:“大概不是的。”

孟子接着说:“我开课教授学生,对他们的态度是离开的不去追问,来求学的一概不拒绝。如果是不怀着学习的心而来,那就接受他们便行了。”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扩大到忍心做的事情上,那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做的事,把它扩大到肯做的事情上,那就是义。人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充实了,仁便用不尽了;人能够把不挖洞跳墙的心充实了,义便用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言行充实了,那就无论到那里都合于义了。士人不可以与别人谈论的却谈论了,这是以谈论诱骗别人;可以与别人谈论的不谈论,这是以沉默诱骗别人,这些都属于挖洞跳墙一类。”

孟子说:“言语浅近却寓意深远的,这是‘善言’;所做的事情简单明了却能发扬广大的,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眼前所见的平常事,‘道’在其中;君子做的事情,从修养自身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人的弊病在于舍弃自己的田地,却去耕种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很大很重,要求自己却很小很轻。”

孟子说:“尧舜行仁德之事是出于本性;商汤周武王经过修身,然后回到仁德的本性上来。动作容貌没有不合于礼的,是美德的最高境界了。吊哭死去的人,目的不是给活着的人看的。依道德而行事,不违背礼,不是为了求取官禄。说话一定言语真实,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行为端正。君子依法度行事,来等待天命罢了。”

孟子说:“向诸侯进言,就要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高几丈,屋檐宽几尺,如果我为诸侯,就不这样做。吃饭时菜肴丰盛,在面前摆一丈长,姬妾数百人服侍着,如果我为诸侯,就不这样做。饮酒作乐,骑马田猎,跟随的车子一千辆,如果我为诸侯,就不这样做。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做的事情;我所拥有的,都是古代的制度,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孟子说:“使心性得到修养的最好方法就是减少贪婪的欲望。如果为人行事欲望不多,那人的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只是微小的部分;如果为人行事欲望很多,那人的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只是微小的一部分。”

曾皙喜欢吃羊枣,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炒肉与羊枣相比,哪一个味更美?”

孟子答道:“当然是炒肉味美!”

公孙丑又问:“既然这样,曾子为什么吃炒肉却不吃羊枣?”

孟子答道:“炒肉是大家都喜欢吃的,羊枣却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这犹如为父母君上的名应该违讳一样,不必去为姓避讳,因为姓是大家都有的,名却是一个人所独有的。”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时,说:‘为什么不回去呢?我那些学生志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在鲁国的狂放之人呢?”

孟子答道:“孔子说:‘得不到中行之人同他交往,那一定只能结交狂放之人和洁身自好之人了。狂放之人向前进取,洁身自好之人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行之人吗?如果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结交次一等的人了。”

万章问道:“我冒昧地问先生一下,怎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答道:“像琴张、曾皙、牧皮这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

万章问道:“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答道:“狂放之人志大而言大,嘴里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与言语不合。如果这种狂放之人又不可以得到,便想和不屑于做坏事的人结交,这便是洁身自好的人,这又要次一等了。孔子说:‘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家里来,我没有什么怨恨他的,那只有好好先生了!好好先生是害德的人。”

万章问道:“怎样的人就可以叫做好好先生呢?”

万章问道:“(好好先生评价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不相符合,所做的事也与所说的话不相符合,就只会说古人呀,古人呀。’(好好先生评价洁身自好之人说),‘又为什么这样郁郁寡欢呢?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过得去就行了。’笑眯眯地谄媚世人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问道:“全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表现出一个老好人的样子,孔子竟将其看为害德的人,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这种人,要说他有什么不好,却又举不出什么大的错误来;要斥责他,却没有什么可斥责的,他只是同于流俗合于污世,居心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正确,但又和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说他是‘害德的人’。孔子说:厌恶那种外貌相似内容却截然不同的东西,厌恶狗尾草,因为怕它把禾苗扰乱了;厌恶巧言谄媚,因为怕它把义扰乱了;厌恶夸夸其谈,因为怕他把真实扰乱了;厌恶靡靡之音,因为怕它把雅乐扰乱了;厌恶紫色,因为怕它把红色扰乱了;厌恶好好先生,因为怕它把道德扰乱了。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经常正道便行了。经常正道不被歪曲,老百姓就会兴奋积极;老百姓兴奋就没有邪恶了。”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其间经过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些人,便是通过亲眼所见而知道尧舜之道的;像商汤,便只是通过听说而知道尧舜之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其间又经过了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些人,便是通过亲眼所见而知道商汤之道的;像周文王,便只是通过听说而知道商汤之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其间又经过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便是通过亲眼所见而知道周文王之道的;像孔子,便只是通过听说而知道周文王之道的。从孔子一直到现在,其间仅一百多年,跑离圣人的年代如此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如此之近,但却没有继承其道的人,也竟然没有继承其道的人。”

《孟子》原文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