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白话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万章上白话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 ( 字号:   )

万章问道:“舜到田地里去的时候,总是一边向天诉苦,一边哭泣,舜为什么要这样呢?”

孟子答道:“对父母既怨恨,又想念的原故。”

万章又问道:“(曾子说):‘父母喜欢他,即使很高兴,也不会因此而懈怠;父母厌恶他,即使很忧愁,也不会因此而怨恨。’那么,舜会怨恨他的父母吗?”

孟子答道:“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地里去,我已懂得了;但他向天诉苦哭泣,这样对他的父母,我却不知道是为什么。’公明高说:‘这不是你能懂得的。’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理是不能像这样满不在乎的:我尽力耕种田地,恭恭敬敬地尽我作儿子的职责,至于父母不喜欢我,叫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派遣他的子女———九男二女,跟百官一起带着牛羊、粮食等物,到田间为舜服务。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人跑到舜那里,帝尧便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像走投无路之人找不着归宿一般,变得非常忧愁。天下的士人喜欢他,是人人都希望的事情,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美色,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他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财富,是人人都想获得的,他已经拥有天下的财富,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尊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他已经拥有君主的尊贵,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人人都喜欢他、美色、财富和尊贵,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消除忧愁,只有讨得父母的欢心便可以消除他的忧愁了。人在年幼之时,就依恋父母;懂得美色之时,便想念年轻貌美的人;有了妻子儿女,便迷恋妻子儿女;做了官,便去讨好君主,如果得不到君主的欢心,便内心焦虑不安。只有最孝顺的人,才会终生想念父母。到了五十还想念自己父母的人,我从伟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万章问道:“《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告诉父母。’相信这句话的人,应当没有超过舜的了。但舜却事先没有告诉父母而娶了妻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如果舜告诉了父母,那就娶不成妻子了。男女结婚,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道德关系。如果舜事先告诉了父母,那么这种关系便在舜身上被废弃了,其结果便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所以舜没有告诉父母。”

万章说:“舜不事先告诉父母而娶妻子,这我已经懂得了;不过,帝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却也事先不告诉舜的父母,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那么他就嫁不成女儿了。”

万章说:“舜的父母让他去修缮仓库,等舜上到仓库顶部以后,他们却撤走了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焚烧了仓库。后来,又派舜去淘井,(瞽瞍不知道)舜入而即出,便用土填塞井眼。舜的弟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归父母,仓库归父母,盾和戟归我,琴归我,雕弓归我,两位嫂子她们要给我铺床叠被。’象便向舜的居室走去,舜却坐在床边弹琴。象便说:‘我很思念你呀。’但神情却非常不好意思。舜说:‘我想念着那些臣下和百姓,你就替我管理他们吧。’我不清楚舜知道象要杀他吗?”

孟子答道:“怎么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喜悦,他也喜悦。”

万章说:“那么,舜的喜悦是假装的了?”

孟子说:“不是的。从前,有一个人给郑国的子产送了一条活鱼,子产便让主管池沼的人将它蓄养起来。但那个人却将鱼煮着吃了,并回报子产说:‘刚放进池塘之时,鱼还半死不活;过了一会,便摇摆起尾巴活动开了;突然间又游得不知去向。’子产说:‘它到了好地方呀,它到了好地方呀!’那人出来之后,便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着吃了,他还说,它去了好地方呀,它去了好地方呀!’所以,对于君子,可以使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欺骗他,而不能以违反常理的诡计欺骗他。象既然假装以敬爱兄长的态度而来,舜因此便真诚地相信他,并且非常高兴,为什么说是假装的呢?”

万章问道:“象每天都把谋杀舜作为自己必做的事情,成为天子以后,却只流放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实际上是舜把象封为诸侯,不过也有人说是流放了象。”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兜流放到崇山,在三危杀了三苗国的国君,在羽山诛杀了鲧,惩处了这四个罪犯,天下都归服了,就因为这是讨伐不仁之人的缘故。象是天下最不仁的人了,舜却将有庳国分封给象。有庳国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仁人难道是这样的吗?———对别的不仁之人,就加以惩处;对自己的弟弟,就封以国土。”

孟子说:“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不将忿怒藏在心中,不将怨恨留在胸中,那是因为亲近喜爱弟弟罢了。亲近自己的弟弟,便要使他尊贵;喜爱自己的弟弟,便要使他富有。舜封象于有庳国,那是要他变得富有、富贵。自己身为天子,而弟弟却是一个老百姓,这可以说是亲近并喜爱自己的弟弟吗?”

万章说:“我冒昧地问先生,有人说那是流放,这怎么讲呢?”

孟子说:“象不能施教于他的封国,天子便派遣了官吏帮他治理国家,缴纳贡税,所以有人说那是流放。(象虽然不是什么贤君),他难道能侵扰他的国民吗?(象自然不能)。即使这样,舜还是常常想见到象,象也不断地来和舜相见。(《尚书》中说):‘不一定要等到规定的上朝纳贡之时,(才去相见),平常也可以假借朝政上的事来接待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咸丘蒙问道:“俗语云:‘道德高尚的人,君王不能将他作为臣子,父亲不能将他当作儿子。’舜面南称王,尧便率诸侯面北向他朝拜,舜的父亲瞽瞍也面北向他朝拜。舜看见瞽瞍,面容显得极为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很危险了!’不知道这话说得对吗?”

孟子答道:“不对。这话不是君子所说的,是齐国田野之人所言。尧在年老的时候,舜便摄政。《尧典》上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后,尧才去世,天下之人就像死了自己的父母,服丧三年,老百姓也停止了各种音乐活动。’孔子说:‘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人间也没有两个天子。’假若舜真在尧死以前便做了天子,同时又率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便真是有两个天子了。”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我已领受了你的教诲了。《诗经》又说:‘天底下的土地,没有一块不是天子的;四海之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既然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这怎样讲呢?”

孟子说:“这首《北山》诗,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而是说(作者)勤于国事以至于不能奉养父母。他说:‘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情,却只让我一人劳苦。’所以解说诗歌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言辞,也不要拘于言辞而误解作者的本意。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如果拘于言辞,那首《云汉》诗中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存留下来。’如果相信了这句话,那就是说周朝没有存留一个人,(这可能吗?)孝子的最高境界,没有超过尊敬自己双亲的事了;尊敬双亲的最高境界,没有超过以天下来养活自己双亲的事了。作为天子的父亲,那是尊贵到了极点;以天下养活双亲,那是奉养双亲的极点。《诗经》中说:‘永远地讲究孝道,孝道便是天下的法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尚书》中说:‘舜恭敬小心地来见瞽瞍,态度谨慎恐惧,瞽瞍也因之真正顺理而行了。’这难道是所谓的‘父亲不能够以道德高尚的人当作儿子’吗?”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授予了舜,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答道:“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别人。”

万章问道:“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授予给他的呢?”

孟子答道:“是上天授予给舜的。”

万章问道:“上天授予舜天下,是反复叮咛告诫他的吗?”

孟子答道:“不。上天不会言语,只以他行为的善恶和所做的事情,来向天下人显示罢了。”

万章问道:“以行为的善恶和所做的事情向天下人显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答道:“天子能向上天推荐人才,但不能使上天授予他天下;诸侯能向天子推荐人才,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位置授予他;大夫能向诸侯推荐人才,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位置授予他。从前,尧将舜推荐给上天,上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上天不会说话,只以行为的善恶和所做的事情来向天下人显示罢了。”

万章问道:“推荐给上天,上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这是怎样的呢?”

孟子答道:“让他主持祭祀之事,百姓都享用了祭品,这就是上天接受了;让他主持朝政,朝政治理得很好,百姓都很满意,这就是百姓接受了。上天授予他天下,百姓授予他天下,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给别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三年服丧期一满,舜便逃到南河的南边去了,(目的是为了让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但是,天下的诸侯朝见天子时,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却去了舜那里;打官司的人,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却去了舜那里;歌功颂德的人,都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样的情况下,舜又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如果舜居住在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是篡位,而不是上天授予的了。《太誓》篇中说:‘百姓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万章问道:“有人说:‘到禹的时候,天下的道德已经衰微了,他没有将天下传给圣贤之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上天要授予圣贤之人,便授予圣贤之人;上天要授予君主的儿子,便授予君主的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上天,十七年之后,舜去世了,三年的服丧期一满,禹为了让位于舜的儿子,自己便躲避到阳城去了。但是,天下的百姓跟随禹,正好像当年尧死后他们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上天,七年之后,禹去世了,三年的服丧期一满,益为了让位给禹的儿子,自己便躲避到箕山的北边去了。当时朝见天子的人和要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却去了禹的儿子启那里,他们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歌功颂德的人也不歌颂益,却歌颂启,他们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也不成器。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过的年岁多,对老百姓施予恩惠的时间也长。启很贤明,能够谨慎小心地继承禹的美德。益辅佐禹,经过的年岁少,对老百姓施予恩惠的时间也短。舜、禹、益之间相距时间的长短,他们的儿子成器与不成器,这都是上天安排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没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却竟然这样做了,这便是天意;没有人叫他们来,却竟然来了,这便命中注定。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而能得到天下的人,他的道德必然要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孔子(虽然是圣人,因为没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得不到天下。世代相传而得到天下的,上天如果要让他丧失天下,则必须是夏桀、殷纣王那样残暴无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因为所遇到的君主都不是夏桀、殷纣王那样),便得不到天下。伊尹辅佐商汤统一了天下,商汤去世后,太丁未继位便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至太甲时,因为他破坏了商汤所立的法度,伊尹便将他流放到桐。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新,对自己往日的所作所为非常怨恨,决心改过,就是在桐地,也能以仁义行事。经过三年,太甲完全听从伊尹对自己的教训了,然后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得到天下,正像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不能得到天下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以天下禅让给贤人,夏、商、周三代却传于子孙,本质上是一致的。’”

万章问道:“有人说:‘伊尹自己作了厨子,切肉做菜以求于商汤。’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有莘国耕种庄稼之时,以尧舜之道为乐。如果不合于义,不合于道,即使把天下所有的财富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会回头看一下;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也不会看一眼。如果不合于义,不合于道,他一点东西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取一点东西。商汤派人拿着礼物去聘请他,他却心情平静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聘礼呢?我为何不住在田野之中,因此以尧舜之道而自得其乐呢?’商汤几次派人去聘请他,不久,他便彻底地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住在田野之中,因此以尧舜之道作为自己的快乐,我为什么不去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为什么不去使现在的老百姓成为尧舜时代一样的老百姓呢?我为什么不去使尧舜时代的盛世在我这个时候再现呢?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让先知先觉者使得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我是老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就应该以尧舜之道使现在的老百姓有所觉悟。如果我不去使他们有所觉悟,那么又有谁去做此事呢?’伊尹认为,如果天下的老百姓中,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惠泽,便犹如自己把他们推进了山沟中一样。他就是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身上,所以一到汤那里,便劝说汤讨伐夏桀来拯救老百姓。我没有听说过先使自己屈曲,却能够匡正别人的;更何况先使自己受到侮辱,却能够匡正天下的?圣人的行为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当时君主,有的靠拢当时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恋朝廷,但归根结底,他们必须做到自己干净,没有污点。我只听说过伊尹以尧舜之道求于汤,而没有听说过他作厨子切肉做菜的事情。《伊训》中说:‘上天的讨伐,是因夏桀的宫室而起,我呢,不过是从殷都亳开始打算此事罢了。’”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卫灵公宠幸的宦官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也住在宦官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这都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仇由家里。弥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暇对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卫国卿相的位置便可以得到了。’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一切都由天命决定。’孔子依礼而进,依义而退,所以他说得到与得不到官位都由‘天命决定’。如果他住在痈疽和瘠环家里,这种行为便是无视礼义和天命了。孔子在鲁国和卫国时不得意,又碰上宋国的司马桓?准备拦截杀死他,他只得改变常服悄悄走过宋国。这时候,孔子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便住在了司城贞子的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过,观察在朝的臣子,只要看他所招待的客人;观察在外来朝的臣子,只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孔子真的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的家里,那还算什么孔子呢?”

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以五张羊皮的价格把自己卖给了秦国养牲畜的,替人家养牛来得到秦穆公的重用。’这话可信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以垂棘之地所产的玉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贿赂虞国,以借道虞国而讨伐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劝阻虞国国君,要他不答应晋国的请求。百里奚却不劝阻,是因为他知道劝阻虞国国君没有用。于是,百里奚离开了虞国去了秦国,当时他已七十岁了。他竟然不知道以替人养牛来得到秦穆公的重用是恶浊行为,这能说他聪明吗?知道劝阻不了便不去劝阻,这能说他不聪明吗?知道虞公将要被灭亡,而预先离开,这不能说他不聪明。当他在秦国被推举出来时,他知道秦穆公是位可以帮助而且有所作为的国君,于是便辅佐秦穆公,这可以说他不聪明吗?为秦国的卿相而使秦穆公在天下有显赫的名望,这种名望足以流传于后代,不是贤能之人能做到这一点吗?卖掉自己来成全国君,是乡里中一般洁身自爱之人也不会干的事,而说贤能之人干了此事,这可能吗?”

下页:万章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