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白话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公孙丑上白话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 ( 字号:   )

公孙丑问:“您要是在齐国掌权,像管仲、晏婴那样的功绩,能够再现吗?”

孟子说:“你真不愧是个齐国人啊,就只知道管仲、宴婴时的盛况罢了。有人曾经问曾西:‘您与子路相比,谁更有高尚的品德?’曾西局促不安地说:‘他是我父亲很敬畏的人啊!’又问:‘那么您与管仲相比,谁的德行更好呢?’曾西很生气地回答:‘你怎能把我与管仲相提并论!他深得齐王信任,长期执掌大权,但功绩却是微不足道的。你为何让我与他相比呢?”

孟子接着说:“管仲那一套,曾西都看不上他,你以为我会学他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晏婴也让齐景公声名远扬,难道他们做的还不够吗?”

孟子回答:“以齐国的条件,称王于天下都易如反掌,称霸扬名又算得了什么。”

公孙丑:“既然这样,我就更不明白了。以周文王高尚的品德,活到一百多岁才死,都没能使整个天下承受他的恩惠,还是武王和周公继续发展,才最后统一了天下。现在您说称王于天下易如反掌,难道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吗?”

孟子说:“文王哪敢比呢!由汤至武丁,其间贤明的君王也有六七位之多,天下归服殷商很长时间了,时间一长就不好变动。武丁王召见诸侯、管理天下,就像玩玩具一样轻松自如。纣王离武丁时并不很远,世代忠臣、先前习俗、社会风化以及良好的管理手段,都还有所留存,又有微子、微仲、比干、箕子、胶鬲这样一些贤臣辅助,所以要等很长时间纣王才失掉天下。在所有土地和百姓都归纣王的时候,周文王在西部边境的方圆百里的基业而兴盛起来,实在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啊!“齐国流传一句俗话:‘聪明贤慧不如机遇形势,精耕细作不如风调雨顺。’现在容易称王的原因是:夏、商、周三代最兴盛的时候,土地也没超过方圆千里,而齐国现已面积广大了;鸡鸣狗叫此起彼伏,直到四方边境仍不绝于耳,说明齐国的百姓已够多了。不用新开拓国土,不需再扩充百姓,只要能行施仁惠的政策,就能称王于天下,没有谁能阻挡。况且,贤明君主的降生,从来没有等过这么长时间;老百姓遭受统治者的暴虐对待,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过。饥饿时吃什么都香,干渴时喝什么都甜。孔子说:‘贤德名称的传播,比驿站里传送公文的速度都快。’在现今情况下,要是哪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的高兴劲,就像是从倒吊着状态中被解放下来一样。所以只要付出前辈人一半的努力,就会取得比从前多一倍的效果,称王于天下现在正是时候。”

公孙丑问:“先生若是担任齐国的执政大臣,得以按您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因此而可以称霸于天下,并没有什么让人惊奇的。如果真能这样的话,您是否会恐惧不安呢?”

孟子回答:“不会。我四十岁后便不知害怕了。”

公孙丑:“这样,您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这并不难,告子不知恐惧比我还早。”

公孙丑:“不存惧怕也有一定的方式吗?”

孟子回答:“有。北宫黝培养自己的勇气,棍子打到身上不动,戳到眼前不躲,倘若遭受一丝一毫挫折,就好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鞭挞棍打一般;不容许低贱的人侵犯,也不忍受拥有万辆战车之国君主的侮辱;刺杀大国君主如同伤害平民百姓一样简单;更不惧怕诸侯,一旦有人恶言恶语,便马上反唇回击。孟施舍也有自己培养勇气的方式,说:‘对待无法战胜的敌人,就像对待能够战胜的人一样。若是先算计对手的力量,感到能胜才去交战,那么面对三军将士就不免畏惧了。我怎能一定会胜呢?只是能不害怕对方罢了。’孟施舍的方式像曾子,北宫黝的方式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力,我不知谁更高明,但是孟施舍的方式似乎更合乎规范而较容易保持。过去曾子跟子襄说:你喜欢勇吗?我从孔夫子那里知道了大勇的真谛:‘扪心自问,若是不对,尽管对方是一低微卑贱的人,我也不威胁他;若是正确,哪怕对方有千人万人,我要勇往直前。’可见孟施舍保持自己的一股勇气,就不如曾子的保持信念更让人尊敬。”

公孙丑问:“请问先生的不知恐惧,与告子相比,又怎样呢?请讲给我听。”

孟子:“告子说:‘嘴上说不清楚,不必非要去想;心里想不通,不必勉强表现出勇气来。’这两句话,后一句我是同意的,前一句则不对。因为信念,是勇气的灵魂;勇气,是体力的基矗信念是最重要的,勇气则差一些。所以说:‘坚持自己的信念,控制自己的意气。’”

公孙丑:“既说‘信念第一、勇气第二,’又说‘保持信念、控制勇气的表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信念坚定专一,勇气自然会随之发动;勇气充沛无法控制,就会引得信念也随之变化。就像现今人的前进与后退,就是勇气的表现,反过来又影响人的信念。”

公孙丑:“请问先生有哪些长处?”

孟子答:“我能辨析别人的语言;还能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请问浩然之气是什么?”

孟子答:“这不好说。这种气宏大而刚强,妥为保养不使它受到伤害,就可以充斥布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有信义和道德相辅助,如果缺了,它就变弱。这是由信义积累而形成的,绝不是干一两件好事就能得到的。要是行为不符合内心的正义,它也会衰弱。所以我说,告子不知道信义是什么,因此就把信义放在一边。对于浩然之气,要耐心培养不能停止,更不能忘记,当然也不能急功近利地加速其成长。不能像那个宋国人一样。从前有一个宋国人,感叹他的禾苗生长太慢,就逐一拔高,一番劳累后回到家里,说:‘我累了!我帮着庄稼长高了。’他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为数不少。至于那些觉着帮助禾苗没有用处的人,是不去锄草松土的懒汉。而盲目帮助禾苗生长,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处。”

公孙丑问:“怎么样叫辨析语言?”

孟子回答:“对于别人的错话我知道错在哪里,过分的大话我明白哪些是虚构的,歪话我知道与正话有哪些偏 差,客套话我明白他为何不愿吐露真情。这几种话要是发自说话人的内心,那么必然使这人的工作偏离正确的方 向;要是工作中常说这几种话,那么他做的事情就不会有好结果。即使圣人来了,也会同意我的观点。”

公孙丑:“宰我、子贡,都有辩论才能;冉牛、闵子、颜渊擅长宣传道德品行。孔子二者俱全,却谦逊地说:‘我对于语言辩论,不太精通。’但依您刚才所述,您不是达到圣人地步了吗?”

孟子说:“去去去!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先生算是个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是达不到。我只不过是教导别人不知厌倦、勤奋学习不知满足罢了。’子贡说:‘勤奋学习,是智慧;耐心教诲,是仁爱。既有智慧又有仁爱之心,先生就是个圣人啊!’连孔夫子都不敢自称为圣人,你怎么还敢这样问我呢?”

公孙丑:“我过去听人说,子夏、子游、子张都学到了孔夫子的一个方面,冉牛、闵子、颜渊等人则是各方面都有孔子风范,只是比孔子稍差一些罢了。请问您的成就在哪些方面与孔子相似?”

孟子说:“这个问题暂且不谈。”

公孙丑:“伯夷、伊尹与孔子比又怎样?”

孟子答:“不是一种人。不是贤明的君主不去辅佐,不是善良的百姓不去管理;社会安定就出来做官,社会动荡就隐退逍遥,这是伯夷。什么样的君主都去辅佐,什么样的百姓都去管理;社会安宁出来做官,社会混乱也出来做官,这是伊尹。该当官时就当官,该停止时就停下;能长就长久,该走就快走,这是孔夫子。这三人都是过去的圣贤,我是比不上的,唯一的心愿就是学习孔子啊。”

公孙丑:“伯夷、伊尹,跟孔子差不多吧?”

孟子答:“不。从人类出现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夫子的。”

公孙丑:“那么他们三人有相同之处吗?”

孟子:“有的。如果给他们方圆百里的土地当君主,都能以此为基础而统一天下,让各国诸侯前来朝拜。做一件有违信义的事,杀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并由此拥有天下,他们都不会去干,这就是三人的共同点。”

公孙丑:“请问他们的差别?”

孟子:“宰我、子贡、有若三人,智慧完全可以理解孔夫子,品德差的话也不会专拣好听的话颂扬他们的老师。你听一下他们对孔夫子的评价。宰我说:‘以我看我的老师,贤明远远超过尧帝和舜帝。’子贡说:‘见他们的礼仪就能了解他们的政治,听他们的音乐就能了解他们的品德。即使百代之后来比较评说各代的君主,仍然离不开这个标准。自人类出现以来,没有一个像孔夫子这样的人。’有若说:‘何止是人哪!麒麟跟行走在地上的野兽,凤凰跟飞在空中的百鸟,泰山跟小土堆,长江大河跟路边的积水,都是同类埃孔夫子与百姓,也是同类啊!但是远远超出同类中的其他一切,集中了同类中的所有精华,从人类降生以来,没有一个比孔子更伟大。’”

孟子说:“以雄厚的实力并借用仁爱的名声可以称霸,称霸必须拥有大国为基础。以高尚的品德施行仁政可以称王,称王就不需要人多地广,商汤拥有方圆七十里国土,周文王也只有百里见方的面积,他们都能由此而统一天下。凭力量使别人屈服,别人心中并不服气,只是力量不够罢了;以仁德品行使人服从,却是心中高兴真诚地拥护,就像七十二贤徒的佩服孔子一般。《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记着:‘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四方百姓没有不衷心服从文王的。’这就是以德服人的例子。”

孟子说:“施行仁义就能昌盛,不行仁义就遭受侮辱,现在深感受辱却仍然不施仁义,就好像厌烦潮湿反而仍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如果真的痛恨受辱的话,就应提高品德修养,尊重贤明的人士,让有品德的人担当领导,让有专门技术的人从事其擅长的事务,国家安宁时尽快把规章制度政治措施重新修订并向百姓公布。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不敢轻易进犯你。《诗经·豳风·鸱鸮》里说:‘趁着还没阴天下雨,准备下树皮土坯,把窗户门框绑紧埋牢。现在的一般人们,谁敢欺辱我?’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已经理解了社会运转的基本法则了。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幸福的人,谁敢欺辱他呢?’现在国家没有什么内政或外交上的大事,在这种时候,若是不务正业只知游乐,就是自己寻找灾祸了。是福是祸都是自己寻来的,《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永远按上天意愿办事,自己追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篇中又说:‘老天降灾,还有可能躲开;自己坏事做尽,随之引来的灾祸是无法逃避的。’这就是享福还是受罪的道理。”

孟子说:“尊重有品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凡是杰出人物都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那么天下贤明的人就高兴,都想来这个国家干事业图发展。集市上允许居住、存货,不征收税,只是依法管理不让货物滞销,那么天下的商人就高兴,都想把货物存放在这个国家的集市上,边境关卡,只检查不收税,那么天下旅游的人就高兴,都想走在这个国家的大路上。种地的农民,除了用少量精力帮着耕种国家公田外,没有另外税收,那么天下的农民就高兴,都想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劳动。定居的人,没有人头税和土地使用税,那么天下的百姓都高兴,盼望着迁到这个国家来。如果这五方面真能做到,那么邻国的百姓就像敬父母一样看待这个国君,要是邻国派兵来攻,就好比是带领子女攻打父母,这种事从人类出世以来就从来没有成功过。这样,就是无敌于天下,而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上天选择的管理天下人民的官吏。这样了,还不能称王,是绝不可能的。”

孟子说:“人都有同情别人所遭不幸的心情。过去的贤明君主,因为有了同情心,所以才施行体贴百姓的仁政。以同情心去施行仁爱宽松的政策,那么天下就像手中的玩具一样轻巧。为什么说人都有同情心呢?例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落到井里,谁都会惊恐万分,心里难受:有这种感觉并不是想结交小孩的父母,也不是想在乡亲们中博得好名声,更不是厌恶孩子的叫声。这样看来,没有恻隐心的人不算是人;不知廉耻的人也不算是人;不存在谦逊辞让观念的人不算是人;没有是非观念的人也不算是人。恻隐心,是仁的开端;廉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是有了四肢一样。要是一个人具备了这四种开端但不能进一步发展,就是自己坑害自己了;要是认为他的君主不能有所发展,就是贬低践踏他的君主。我具备了这四种开端,就知道要把它们发扬光大。这四种开端就像火刚点着、泉刚流淌,如果发展壮大,能使你拥有天下;如放任不管,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能。”

孟子说:“造箭的人恐怕不如造铠甲的人更仁慈,因为前者就怕杀不了人,而后者只担心人被杀害。行医的巫师和造棺材的木匠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孔子说:‘与仁爱的人做邻居是件美事。不选择与仁慈的人相邻,还算是聪明人吗?’仁爱,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东西,是人心灵最合适的住所。没有什么事牵制而不去施行仁爱,是极不明智的。不仁慈、不明智、没有礼节、不讲道义,是注定要被人驱使的人。被人驱使而深感耻辱,就好比是做弓的人以做弓为耻辱,做箭的人以做箭为耻辱一样。如果感到耻辱的话,为什么不去施仁呢?仁爱就像射箭,射手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体然后才发射;若是射不中,不埋怨别人比自己强,要返回头来在自己身上找差距。”

孟子说:“子路听到别人指出他的缺点,就非常高兴;大禹听到别人正确的建议就马上拜谢;大舜比他俩更伟大;善于跟别人交流意见,经常抛弃自己的错误观点而服从别人的正确观点,高兴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从耕田、种地、制造陶器、捕鱼打猎,直到当上了天下君主,总是在吸取别人的长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就是与别人一起干善事啊!一个贤明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不是圣明君主他不听从,不是真正朋友他不交往,不站在恶人当路的朝廷里,不同奸诈小人说话。认为站在恶人的朝廷里,同恶人说话,就像是穿礼服、戴礼帽而坐在污泥炭灰之中。怀着这种讨厌奸恶的心情,想要是跟乡里人站在一起,那个人帽子歪邪,就会很失望地离去,否则就像会遭玷污一般,所以有的诸侯国君因为他的才能来请他前往任职,他不接受,原因在于不屑以与那些奸恶之人为伍。柳下惠这个人,不嫌弃君主的品德低下,不在乎官职太小。任职时毫不保留自己的才能,始终按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罢官后也不怨恨,处境艰难时也不自叹自弃。并且说:‘我是我,他是他,即使他赤身椤体站在我身旁,又怎能玷污得了我呢!’所以悠然自得地与人相伴不愿独自离开,别人拉他便留下。拉拢就能留住他,是他不屑于独自离开罢了。”

孟子总结说:“伯夷吗,太心胸狭窄;柳下惠呢,又太不检点了。心胸狭窄和太不检点,都不是贤明君主应该有的品行。”

下页:公孙丑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