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白话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梁惠王上白话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 ( 字号:   )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将会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吗?”

孟子回答:“大王为何非要谈好处呢?只有仁义不就足够了吗!如果大王开口就是‘对我国有什么好处’,贵族大臣开口就是‘对我家族有什么好处’,平民百姓开口就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这样从上到下纷纷追求私利,那么整个国家便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能占有百乘,富贵程度实在是够高了,但是处在先谈私利后讲公义的情势中,不杀君夺权独占整个国家便永远不会满足。讲‘仁’的人决不会遗忘其父母亲人,有‘义’的人决不会做出不忠于君主的事来。大王只要以仁义为本,就足以保国安民了,何必开口就是好处呢?”

孟子拜见梁惠王之时,正值惠王在宫廷苑囿中。惠王环视飞禽走兽,洋洋得意地信口问道:“具有高尚品德的先人,也喜欢像我这样的愉快生活吗?”

孟子回答:“先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体会到这种豪华生活的真正乐趣;品德达不到的人,即使有享受这种生活的条件,也不能得到快乐。《诗经·大雅·灵台》上说:‘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细心劳作,百姓们齐心协力,没用几天就完成了。文王并没有催促,百姓们却踊跃参加。文王去苑囿游览,看到了群鹿安逸憩息,白鸟翎毛光洁。文王去水塘,成群的鱼儿欢腾畅游。’文王役使百姓为他修楼台、挖池塘,百姓们反而欢乐无比备感荣幸,虔诚地尊称楼台为‘灵台’,池塘为‘灵沼’,并且因为其中充满了鸟兽虫鱼而欢欣。像文王这样的古代贤人,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体味到拥有楼台池塘等设施的真正乐趣。《尚书·汤誓》里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死去,我宁可与他一起灭亡’。像这种让百姓怨恨到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君王,即使拥有再多的水榭阁台、鸟兽虫鱼,又怎能独享欢乐呢?”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可算得上尽心尽力了。河内地区闹饥荒,我就疏散一部分饥民到河东,并调拨一些粮食去河内。河东地区闹饥荒,我仍然是这样处理。看周围其他国家的君主,没有一个比我更努力的。可是尽管这样,周围国家的百姓没减少,我国百姓也没增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大王喜欢战争,我就以战争为例子来说吧:战鼓擂响后,双方士兵已经近身肉搏,有些士兵抛盔弃甲拖着武器往后跑,有的退了一百步才停住,有的退到五十步就停下了。后退五十步的战士讥笑后退一百步的人怯懦,可以吗?”梁惠王:“不行不行。虽然没退到一百步,可他们也是一样地后退了,怎么有资格讥笑别人呢?”

孟子:“大王知道了这层道理,也就不用指望您的百姓多于邻国百姓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足够吃的;不使用太细密的网去池塘沼泽滥捕,鱼鳖等水产品也吃不完;选择时间有次序地入森林砍伐,木材就会用之不荆粮食和鱼鳖足够食用,木材没有匮乏,百姓们便是活着有东西吃,死后有棺椁葬,不再为生死担心。只要百姓们没有了生死之忧,就是您称王于天下的开始了。“五亩大的庭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够有丝织衣服穿了。对猪狗鸡等家畜按时饲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百亩农田,不因其他事务而耽误了耕种节气,几口人的一个家庭也就消除了饥饿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再认真办好学校,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道德规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干那些搬运装卸之类的重体力活了。七十岁的人穿丝绸、吃蛋肉,普通百姓都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这种程度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万万不可能的。“如果丰收时猪狗之类吃着人吃的粮食而不知道收藏;遇到灾年,路上已有饿死之人了还不发粮赈济;直到人死了,只会说:‘非我之过,年成太差了。’这就跟拿刀杀了人,还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有什么两样?大王若是不再怪罪收成不好,从自己身上找出真正原因,并且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到那时,周围各国的老百姓自然会蜂拥而至。”

梁惠王:“寡人愿虚心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问:“用刀杀人和用棍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问:“严厉的行政管理让百姓无法生存,与用刀杀人有什么两样吗?”

梁惠王:“也没有什么两样。”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壮马;而普通百姓面黄肌瘦,城外有饿死者的尸体。这种情形就是放纵禽兽来吃人。动物自相残杀,人们都觉得可憎,而统治百姓的父母官们行施政务时,不能避免放纵动物吃人的现象,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咒骂‘第一个制造俑的人真该断子绝孙’,是因为他以人的模型用来随葬死者。现今又为什么让父母官们把百姓闹得饥饿致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在天下各国中算得上强盛无比了,有关前代业绩,先生当然是清楚的了。可是传到我这一代,东边败给了齐国,连太子也送了性命;西面又败给秦国,丧失了七百里国土;南面也屡遭楚国蚕食。我无时无刻不铭记着这些耻辱,常常想替死者报仇雪恨,洗却所蒙受的一切耻辱。先生您看该如何才能达成心愿呢?”

孟子回答:“只要拥有方圆百里的国土,就可以称王于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降低赋税,使百姓安心于耕种田地,年轻力壮的人有空时提高其个人修养,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忠于君长、善待朋友,在家里侍奉父母兄长,在外面服从上级领导。达到了这种程度,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武器来对付秦、楚这样的大国将士了。“等到别的国家为了备战而耽误了农耕,兵士们没有收获来奉养他们的父母,其父母饥寒交迫,兄弟无法团聚,妻离子散。别国君主坑害其百姓,在他们民不聊生时,大王发兵征讨,哪个国家能够抵抗您呢?所以说‘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请大王不要再迟疑了。”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远看,不像是个君主;靠近了,也感觉不到让人敬畏的地方。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下来?’我回答:‘统一了,自然会安定。’再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嗜好杀人的君主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又问:‘能有多少人追随他呢?’我回答:‘普天下的人都会拥戴他。大王知道田间的禾苗吧?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枯萎了。一旦天上乌云翻滚,哗啦啦降下雨来,禾苗又会茁壮成长起来了。就像这种情形,哪个人能够驾驭得了呢!当今天下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真的出现一位不爱好杀人的君主,各国的百姓都会伸长了脖子盼望着他的到来。果真如此的话,百姓的归顺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滚滚而下谁能阻挡得住呢?’”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先后称霸于天下的壮举,您能给我讲讲吗?”

孟子回答:“孔老先生的弟子,(不愿提那些蔑视周天子而称霸于诸侯的事情),所以没有人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的策略,后代也就没有流传下来,我自然也就没有听说过。既然没有确立霸主地位的良策可讲,我谈点施行仁政而称王于天下的方法,可以吗?”齐宣王:“品德修养到什么地步就可以称王了呢?”

孟子:“善待百姓,然后称王,没有谁能够阻挡得了。”

齐宣王:“像我这样的君主,能做到善待百姓吗?”

孟子:“完全可以。”

齐宣王:“先生怎么知晓我能够做到呢?”

孟子:“我曾经听胡说,您坐在殿堂上,看见有人牵牛从殿堂前走过,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要去杀掉来祭新铸铜钟。’您说:‘算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颤栗不安恐惧发抖的样子。它是毫无过错就被杀死啊!’下属问您‘那么就不祭钟了吗?’您回答说:‘怎能不祭呢?换只羊吧!’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有这回事。”

孟子:“有这种品德就足可以称王了。百姓都以为大王太吝啬,我却知道大王其实是不忍心啊!”

齐宣王:“是的!确实有些百姓这样看我,但齐国虽不算大,我又怎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实在是不忍心看它没有过错而将被处死,颤栗不安恐惧得发抖。所以我命令换一只羊。”

孟子:“百姓觉着您吝啬,您对此不必惊异。牛大羊小,您杀一个小的留下一个大的,百姓们又怎能知道您不忍心杀牛的仁慈之心呢?不过话说回来,您要是怜悯牛无错而被杀,难道羊就有什么罪过吗?又为什么舍羊而保牛呢?”

齐宣王一笑:“真的,这是什么用意呢?当时我的确因为不忍心而换羊的,并非是贪财而留个大的。现在一想,百姓们觉得我吝啬,似乎也很有道理。”

孟子:“不忍杀生,就是仁慈。您以羊换牛是因为见牛而没见羊的缘故。有修养的人对于禽兽的态度,是见它活着就不忍见看到它死,听过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说有德行的人一般不去厨房,就是这么个道理。”

齐宣王:“《诗经·小雅·巧言》上说‘别人有心事,我就能猜透。’就跟说您的一样啊!当时我做过的事,返回头来再想想,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了。经您这么一解释,我就豁然开朗了。不过我的这份品德为什么可以称王,您还要再说明白点。”

孟子:“有人跟大王说:‘我的力气可以举起百钧重的东西,但举不动一根羽毛;我的视力可以分辨出鸟兽秋天新生绒毛的细尖,但看不见跟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当然不信。”

孟子:“大王现在恩泽都能普及到鸟兽身上了,而仁慈之心却单单不体现在对待您的百姓上,为什么呢?举不动一根羽毛,是因不用力气;看不见一车柴草,是因为不去看它;百姓得不到善待,是您不给予恩惠。所以,大王没有称王于天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

齐宣王:“不干与干不了,有什么差别吗?”

孟子:“携持泰山跨超渤海,跟人说‘我干不了’,这是真的干不了。为年迈的人折一树枝,跟人说‘我干不  了’,这是不想干而非干不了。大王没有称王于天下,并不是挟泰山过北海之类的干不了的事,而是为老人折一树枝之类简单但不想去干的事。“赡养自己的老人,同时也去善待别人的长辈;抚育自己的子女,同时也去关心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握在手掌里了。《诗经·大雅·思齐》上说:‘给妻子做个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普及到家族和国家。’就是指把这份仁爱之心施展给别人。所以多行善事能够拥有天下,不施恩惠连妻子儿女也照顾不好。过去有品德的人,之所以比一般人更伟大,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推行他的仁慈罢了。现在大王对禽兽都可以施恩,惟独不给百姓一些实惠,怎么可以呢?”“比较,才能知轻重;度量,才能知长短。东西实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这样,请大王想想是否如此?如果大王扩充军队,把手下人放于危险境地,与周围邻国结下冤仇,大王心情就非常愉快了吗?”

齐宣王:“不是,我又怎会去寻这种快乐呢?只不过我想达到我的最高目标罢了。”

孟子:“大王的最大心愿,可说出来让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没有马上回答。

孟子:“因为美味佳肴不能满足口腹之欲吗?轻便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雕楼美景不够您看吗?吹拉弹唱不够您听吗?左右侍从不够您用吗?这一切大王的属下都能为您办到,难道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不是,我不追求这些。”

孟子:“好了,大王的最大心愿我猜到了:是想开拓国土,使秦、楚这样的大国也来向您朝拜,统治中央大国,安抚边远落后民族。不过依您现在所作所为,想要达到您的最高目标,就好比是爬上树去捕鱼,是万万不能的。”

齐宣王:“难道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比我刚才所说更严重。爬树捉鱼,当然抓不到鱼,但也没有什么灾祸。依您的所为,去达成您的心愿,若是倾尽全力贸然行事,灾难会随后降临。”

齐宣王:“说给我听听!”

孟子:“如果邹国和楚国开战,大王以为谁能得胜呢?”

齐宣王:“自然是楚国会胜。”

孟子:“对啊!小国无法抵抗大国,人少打不过人多,力弱胜不了力强的。四海之内各国土地,方圆有九千里,齐国占有其中之一。用齐国的这一份去制服其余的八份,与邹国跟楚国开战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不返回头来从根本上想办法呢?现在大王若是肯施行仁政,使得天下有识之士都想来齐国听从大王的命令,(从而建功立业),老百姓都想在齐国的土地上耕种,商人们都想在齐国的集市上存放货物,出门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道路上,怨恨本国统治者的人都想向您诉说冤情。若真到了这一步,哪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阻碍您的统一?”

齐宣王:“我算不上聪明,不能达到您刚说的程度。希望先生辅助我,明明白白的指点我,我虽愚笨,也想试一试!”

孟子:“没有固定财产却能坚守高尚情操的人,只是那些有修养的人。至于普通百姓,如果没有固定资产,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道德观念。一旦丧失了道德观念,只能是完全地放纵自己的私欲邪念,一切为了个人着想。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用刑罚处理他们,就像是先布好了网等着他们去钻一样。有道德的统治者不会这样去陷害百姓,所以高明的统治者控制百姓的私有财产,必须让百姓有些剩余,对上可以赡养父母,对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吃饱穿暖,碰到灾年也不至于饿死。在这种情况下再引导百姓提高其道德水平,百姓们便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对百姓财产的收敛,使得他们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也是劳碌不止,遇到灾年就只有等着饿死了。这时候人们只想着养活自己不被饿死了,又哪里有空去提高修养呢?

“大王若是想推行‘王道’的话,为何不返回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五亩大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有丝绸穿了。鸡、猪、狗等常养的家畜,按时喂着,七十岁的人就有肉类食物了。百亩面积的农田,不因国家大事而耽误耕种节令,八口人的一家就可免于饥饿了。认真加强学校教育,积极推行孝敬父母遵从兄长的道德规范,头发斑白的人就用不着出门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了。老人穿丝绸吃肥肉,一般百姓温饱无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绝对不可能的。”

下页:梁惠王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