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诗三百,就是现在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是举其整数而言。孔子以为,读了三百多篇诗,应该会办政治,会办外交,如果把政事交给他,而他不能通达,派他到国外办事,在辞令方面,又不能专对,读诗虽多,又有何用。
毛诗序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都足以说明诗能通达政事的道理。
季氏篇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会诗,便会言语,用于外交,可以独自随机应对,达成使命。专对的意义,古注举庄公十九年公羊传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字,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所以说不令而行。但如当政的人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皇疏:“其身正。如直形而影自直。其身不正。如曲表而求直影,影终不直也。”
颜渊篇孔子曾说:“政者正也。”本篇除此章外,又有“苟正其身”一章。足见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为重要。
【蕅益论语点睛补注】
子曰。诵诗三百。授以之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诗者。思之。
【补注】诵诗三百。孔子以为多矣。可知但专一经。已是足用。若不能致用。虽多奚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