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二、后妃宫女的衣着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宫中服饰化妆生活器用和饮膳 ( 字号:   )

因皇后不同于皇帝有登基、受朝贺、祭天地等大礼活动,她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后宫燕居,所以皇后服装的种类比皇帝少.皇帝的礼服是谒祖庙和亲蚕礼服。

东汉皇后的礼服是深衣,上呈微红的黑色,下呈黑色.头上饰以假结、步摇、簪珥.假结是用来使头发耸起的衬物.步摇是一端别在发上别一端垂悬的金属发饰.珥是耳环,垂以珍珠.东汉皇后行礼时头饰复杂而华丽,难以详考。

唐代皇后受册、助祭、参加朝会时服祎衣.其衣深青色,上有翠翟(一种小而鲜艳的鸟)图案.衣领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袖口、衣边用红色的罗为缘饰.腰服大带,带与衣色相同.蔽膝随裳的颜色,上绘翟为图案,青袜,舄加金饰,白玉双珮.皇后亲蚕时服鞠衣,用黄罗制成,形制如同祎衣,但无翚翟图案.平日宴见宾客则服钿钗礼衣,颜色不限.皇后服祎衣时,头上也要盛妆,插十二支花,两鬓做宽;服日常的钿钗礼衣时,头上只戴钿钗.宋代皇后礼服略同于唐代。

明代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服礼眼,戴凤冠.其冠的圆框饰以翡翠,冠上是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十二树,两博鬓上饰十二钿.后又更定冠上的一龙口衔大珠一颗,冠上有翠盖,冠沿垂珠结,冠上加珠翠云四十片及繁密的大小珠花,鬓上饰金龙、翠云.礼服一为祎衣,一为翟衣.祎衣深青色,绘翟,翟为赤质,五色十二等.亚纹领,袖口衣边用红罗为饰.大带与衣同色并加饰,青袜青舄.翟衣深青色,上织翟纹十二等,间织小轮花.领、袖口、衣边均为红色.服礼服时配玉革带、绶、玉珮,装饰复杂而精致。

明代皇后的常服,在制度上也规定得十分考究,大致力凤冠,霞帔、玉带.清代皇后冠服并无严格的礼服与常服之分.皇后有朝冠、吉服冠.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朱纬.冠上的饰物为凤、珍珠、猫睛石、金翟.皇后的朝褂有三种,朝袍有三种,还有龙褂两种,龙袍三种.朝褂为石青色,绣龙、万福万寿文或八宝平水.朝袍为明黄色,领分冬夏加绿,冬用貂绿或海龙绿,夏用片金绿,袍上绣龙、五色云和八宝平水.龙褂石青色,龙袍明黄色.服朝服时挂朝珠之盘,即东珠一盘,珊瑚两盘。

后宫皇后以下各有名分的嫔妃都有规定的服饰等次,她们都属于内官,在制度上占一席之地。

中国古人十分讲究女性的修饰,“妇人貌不修怖,不见君父.”妇女修饰容貌之事被提升为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战国策》的作者又说: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修饰容貌不仅以情感为动机,也被理义所认定和推动.其实爱美是人特别是女子的天性,也是本能.即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妇女,稍有些钱就要买一包胭脂,而贵族妇女每日对镜梳妆是她们最乐意的必修课,至于皇宫中的女子,当然是最有条件打扮的。

古人对奇装异服的爱好远远超过今人对他们的估计.上至君主也不乏对奇装异服的闲情.战国时的君主居然充当过服装潮流的带动者,例如邹君喜欢冠系长缨,不久,身边的人以及百姓都系上了长缨;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裳,结果全国人都争相服紫,导致紫装涨价,有人想用五件素衣换一件紫衣而不可得;楚文王喜欢戴獬冠,转眼间楚国上下纷纷效仿.以上事情令君主们十分为难甚至恼火,他们只愿独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汉唐以来,百姓不敢再效仿皇帝的服装式样和颜色,但皇帝却禁不住拿来民间的式样自己用,象朱元璋这样勇略俱全的皇帝也经不住民间异服的诱惑.朱元璋六十四岁时微行到神乐观,见路上有人头裹网巾,觉得这种式样颇好,第二天他就下令地方官推行网巾.之后,朱元璋在后宫也享用上了网巾。

女性求美求异的意识更浓.几乎每代都有流行发式和面妆的起落,潮流的源头多是宫中和京城中.东汉桓帝时,京城洛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所谓愁眉即细而弯的眉;啼妆是在下眼睑薄施胭脂,似刚哭过;堕马髻是发髻倒在一边;折腰步是腿和身体不在一条线上;龋齿笑则是象牙痛般的笑.这种流行妆起自于当朝外戚梁冀的夫人,后来风行全国.古代文人对于女子趋从流行妆很注意,他们发现女人们在仿效中还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则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广眉,则四方眉长半额;城中流行宽袖,则四方几乎将一疋布全披在身上.妇女们对宫中式样的兴趣极浓,甚至不加分辨一意仿效,如楚王好细腰,宫女们竟相节食,传播开来,倾国的妇女都面呈饥色;唐僖宗避难在成都,因为时值非常时期,宫女们为了紧急应变而简化了髻的打法,只在头顶系根丝,发式与囚徒相似,故称囚髻,未料到成都的妇女们也随之打上了囚髻.这种流行意识恐怕古今皆同,没有什么奇怪。

下页:三、宫廷发式花样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