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四、帝后间的情与义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刺部也先掠走.次年英宗生还,回到大内.钱皇后出来迎见.分别仅一年,二十出头的钱皇后已经消磨得几乎认不出来.钱皇后一只眼睛失明,行走时被人搀扶着,一条腿已经无用了。

八年前,一个十四、五岁的民间少女钱氏被选为英宗皇后.大婚后七载,钱皇后仍未生育,然而英宗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情义不改.他见钱氏家族贫寒、势力单簿,多次提出要加封后族,钱皇后每次都拒绝了.这种高风亮节,更令英宗敬佩。

正统十四年,英宗带兵亲征瓦刺.不久,英宗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宫中,钱皇后五内俱焚.为了救回丈夫,他将宫中资财全部捐出,佐军迎驾.每天深夜,静静的宫院不停地传来钱皇后的哀泣声.吃、穿、休息的日常规律全部遗忘了,钱皇后只顾哭泣、祈祷,疲倦了就歪在地上.这样持续了一年时间,因受寒和长期弯曲,她的一条腿残废了.因流泪过多,一只眼睛也瞎了.这种残酷的自我折磨终于感动了上天,英宗归来无恙,钱皇后欣喜万分。

然而,由于景帝在位,英宗归来后只能作为太上皇住在紫禁城外的南内(即今皇史宬一带),郁郁寡欢.只有钱皇后守在英宗身旁为其解忧.由于生活供给贫乏,钱皇后还不停地做针线活,让人拿到宫外卖钱,用来改善英宗的饮食.这样一直生活了七年,直到英宗复位.基于多年的患难,英宗更加重视夫妇的情义.早在大婚以前,少年的英宗就秉持夫妇为伦之始的观念,对夫妇情义看得很重.先有云南布政使周璟,其妻丧未多久,又娶一室,被巡抚郑辰指摘,杖罪革职闲住.正统五年,逢朝廷下恩赦诏书,周璟上书为自己辨解说,只有在父母及夫丧时私下娶嫁者有杖一百之刑律,从未有妻丧嫁娶坐罪之条.周璟认为自己冤枉,要求廷议是非,昭示天下.年仅十四岁的英宗大怒,驳回其上书,命不再叙用此人.后来又有一位叫马良的都督同知,姿容俊美.英宗让他随侍左右,甚至与他朝夕相伴,对他的厚遇已无可再加.后来马良妻病故,回家居丧.过了一段时间,英宗在内苑中忽闻远处传来鼓乐之声,问左右是什么事? 得知是马良续娶一个王侯家的女儿,英宗气愤地说: “奴薄心肠乃尔! ”以后便不再召见马良。

皇帝与皇后的情义,多出于危险之日.历代开国皇帝大多有同甘苦、贤慧能干的妻子.最典型的要算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马皇后跟随朱元璋征南逐北.郭子兴为首领时,曾怀疑朱元璋对自己不忠,马皇后款结郭子兴之妻,令其帮助释嫌.一次正逢饥荒,朱元璋又在郭子兴怀疑之中,食物匮乏,马氏偷偷烙了一张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热饼在怀中烤焦了肌肤,疼得她一头大汗.朱元璋即位多年以后,还时常想起马皇后当年从怀里掏出热饼的情景.在军中,马氏率领将士之妻跟随大军,在短暂的休息时还为士兵们缝制衣鞋.后来又将宫中的钱财用来稿劳军士。

马氏不仅具备妇女善良、贤淑的品质,还具有高于朱元璋的文化修养,好读书史.朱在军中的札记都由马氏掌管.马氏还诫朱元璋,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攻克元大都时,尽收元宫中宝物.马皇后见到这些宝物,寓意深长地问朱元璋,“元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守,这就是说帝王自有宝物了(原文: 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 ”朱元璋答说: “我知道皇后指的是得贤为宝(原文: 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马皇后拜谢,说,“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告诫朱元璋,“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兴亡的哲理简单却是深刻,朱元璋叹道“至言也! ”

马皇后深明大义,始终坚持得贤为宝的观念,在行动中也不遗余力地维护她所认定的观念.一次,名儒宋濂因牵涉其孙子的罪案而被捕.明初法令严酷,稍触犯法令便大罪相加,因此,宋濂被判死刑.马皇后得知此案,认为宋濂是当今硕儒,又是朱元璋的老师,一定要保护宋先生.鉴于朱元璋毫不留情,马皇后婉转地劝道,“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金终始,况天子乎? 且濂家居,必不知情”.不料,朱元璋根本不听,一意要将宋濂付之死刑.马皇后见朱元璋如此轻易地丢戏一位有经世济国之才的学者,去标明自己执法无情,实在太令人悲哀了.在进餐时,马皇后酒肉不沾,朱元璋问为什么? 马皇后答道,“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恻隐之情袭上朱元璋心头,他把筷子一投站了起来.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

马皇后先于朱元璋死去.朱元璋恸哭,不再立皇后。

深明大义的皇后,可以说是帝王的贤内助.当然,这要看皇帝是否也深明大义.贤后对于皇帝来说,义重于情,情牵于义,决非一般的男女私情可比.皇帝纵使有美艳缠绵的妃子,仍然会始终把贤后视为知己、始终保持对皇后的尊重。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无愧为唐太宗的皇后;相对于唐太宗在帝王系列中的地位,长孙皇后可以说是皇后中的楷模.上述明太祖马皇后便处处效法长孙皇后。

服饰俭约、抑制外戚入主朝政,是皇后们最难做到的.相反,奢华的生活、培植家族势力正是贵为皇后的女性及其家族所争取的目标.长孙皇后却能始终如一地秉持高风亮节。

长孙氏饱读书史,手不释卷,经常私下对唐太宗进行规谏,但从不越权过问具体的朝政事宜,即使唐太宗问她,向她提出赏罚之类的问题,她也坚决不作表态.她认为,国中自有贤人,只要唐太宗求贤若渴,朝政就会运行妥当。

长孙三十六岁患病而亡.病危之时,太子请求大赦囚犯,普渡僧道,以求吉祥.长孙皇后坚持大赦是国家大事,而僧道,国家仅表示容许异教存在,并不提倡,怎么能以我一人而乱了国家大法? 太子不敢将此话直接告诉太宗.当太宗从房玄龄处闻知后,深为皇后临危仍秉公无我而感动.君臣们唏嘘不已.在群臣恳请下,太宗同意大赦囚犯.皇后听说,撑着病体,近于顽固地要求太宗不要这么做,太宗只能尊重皇后的意愿.与太宗诀别时,长孙皇后叮嘱后事,要依山而葬,不同棺椁,不须起坟,器用只须木瓦而已,“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如此贤后,皇帝能不感动得泪如雨下?

长孙氏死后,唐太宗也没再立皇后.一天,他看到皇后生前写了一本《女则》,又悲伤不已,对近臣说,“……顾内失良佐,哀不可已矣! ”

在皇帝面前,皇后不是一个只供传宗接代或只供享乐的工具,这就注定了皇后与宫中其他女性的不同,这就要求皇后要有相应的修养.对于守礼法的皇帝来说,有修养的女子才能从嫔妃中选拔为皇后。

东汉明帝马皇后,先为贵人,好读书,能陈述《易经》,喜读《春秋》、《楚辞》,对《周官》、《董仲舒书》更爱不释手.在嫔妃位中,不争宠斗艳,还关心推荐后宫女子给皇帝.显然这种做法决非出自自然,而是修养的表现.因此,当选立皇后时,太后指示“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明帝也以为是。

马皇后以立足于宫中,除天生一头美发外,对服饰无所求,娱乐更是不屑于介入.明帝曾携宫嫔、诸王一同游濯龙苑,大家发现皇后不在场,便请皇帝派人叫马皇后来.明帝笑着说,“是家不好乐,虽来无欢.”对于一般皇后来说,不被召幸游玩,便意味着遭到冷遇,然而马皇后却“宠敬日隆,始终无衰”.是一份敬意加于宠爱之上.明帝遇到繁杂的政务,不知执何端时,经常想到马皇后,马皇后也不负于明帝的重视。

汉和帝邓皇后,六岁能读《史记》《汉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其修养在五岁时就显露出来了.一次,祖母为她剪发,老人十分疼爱孙女,但由于年老眼花,误伤了孙女的后脑.五岁的邓氏忍着痛,一声不吭地让老人剪完了发.事后,家人问她,她说,“不是不痛,太夫人喜欢我才为我剪发,我不愿伤害老人的好意,所以忍痛不言(原文: 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邓氏入宫后,处处在德行上胜过了阴皇后.阴皇后动用巫蛊,被废.和帝决定立邓氏.下诏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惟邓贵人德冠后宫,乃可当之.”……

梁武帝皇后郗氏,幼而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娴习。

陈后主沈皇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

金宗皇后徒单氏,好诗书,尤喜老庄,持正明理.宋高宗皇后吴氏,颇知书,博习书史,又善翰墨。

明成祖徐皇后,徐达之女,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这些人能成为皇后,与她们的修养有密切关系,有修养的皇后往往能保持后位.虽然没有一时的荣宠,却能长期得到皇帝的礼敬.女人不以色进,便不会因色衰而退.隋炀帝皇后萧氏,在皇后中学识修养是第一流的,隋炀帝虽然昏庸,但从未想过动摇萧后的位置。

皇后的修养,竟能够庇佑丈夫,保持住帝位的继承权,是千古仅见的.这位皇后就是明仁宗皇后张氏.明仁宗为太子时体肥貌蠢,大腹便便.英武善战的父皇明成祖对太子大为不满,一次,他命太子与诸王驰马,太子知道自己登不上马鞍,便推辞了,令父皇极为失望.成祖下令减少太子的饮食,仁宗领会其意,惴惴不安.然而,仁宗的元妃张氏却十分难得,她外表大方、温和,侍奉父皇母后很是周到、谨慎,成祖徐皇后十分喜爱她,多次向成祖夸奖这位未来的皇后,缓解了他废黜太子的意图。

后来,成祖在内苑曲宴,仁宗陪侍.成祖一见仁宗,脸上立即全无笑容了,还边唾边骂,仁宗只能垂手恭坐.过了一会儿,成祖指着张氏说,“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 ”张氏马上起身顿首表谢.曲宴继续进行,忽然,大家发现张氏不知何处去了? 成祖觉得奇怪,派人寻找,发现张氏正在厨房亲自调制汤饼!

聪慧的张氏知道这场曲宴非常重要,需要自己最佳的表现,进一步取得父皇母后的欢心,以保住丈夫的皇位继承权.显然,成祖见状,且喜且感,成祖回过头来看徐皇后,徐皇后已经感动得落下泪来.于是,成祖招呼仁宗、张氏到近前欢饮,酒宴尽兴而罢.从此,成祖再也没有考虑废太子的事.明宫词对这件事这样写道:

汉储羽翼重商山,大计今凭妇道潺.洗手入厨汤饼荐,能回天意指弹间。

下页:五、皇帝唯一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