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善忍美丑之分,而在食菌的国度里,也同样有着好坏是非之别.好的菌菇自然是美味佳肴,而坏的要是人们误食用就会生病、呕吐甚至中毒死亡.这些被称之为"菇中之魔"的毒菇,便是人们采摘与食用中的一大禁忌.虽然蘑菇味道鲜美无比,但其中有"害群之马"——毒菇,随时有可能使我们"上当受害",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勤奋辛劳的祖祖辈辈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关于辨认毒菇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经验,一般情况下都能将这些鱼目混珠的毒菇清除出来.如果按照科学家们的分类标准进行识别,则不会发生什么差错.我国广大的农村流传着多种识别毒菇的经验,其中都有一定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流传的说法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如人们经常说颜色鲜艳、样子好看的有毒;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有腥、辣、臭味的有毒;伤后颜色变化的有毒;煮食时使银器、象牙筷子、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等等依据,并非全都正确.例如有一种毒菇叫做白毒伞.它的样子十分丑陋,而且颜色也不鲜艳,受伤后亦不变色,按推测应算无毒.但实际上这种菇毒性却很可怕.只要有50 克的摄入量便会致一个成年人于死地.另外一些如豹斑毒伞菌,虽然同样生蛆生虫,但它照样有毒.因此说,对于少见的新鲜蘑菇品种,不能凭经验办事,人云亦云.把握不准时可以先以动物为"探路石",经过观察确证后考虑食用。
所幸的是,在食用真菌的王国里,虽然目前我们已知的种类已达二千多种,而这些形态相似的"毒魔分子"仅占小小的部分,数量与种类并不多见,目前我国报道的仅85 种。
毒菇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它们的"骨子"里含有致病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素.而实际上,毒菇的成分复杂,一种毒菇里面常常含有多种毒素,而一种同样的毒素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毒菇中,并且这些有毒的成分还随着季节地区与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所以研究它们是极其复杂的。
为了对"毒魔"行凶作恶的活动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这些"毒魔"的危害,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尽管毒菇的中毒过程十分复杂,科学家们还是通过艰辛的探索,基本弄清了这些"不法分子"的行踪.人们将这些毒菇对人体造成的主要危害分为四个大的类别:
一类就是肝损害型中毒.这是一类最为危险的毒菇中毒,人只要误食了这类毒菇,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严重的病人食后几个小时后便可死亡.此类毒菇不仅毒性大,而且还有"以假乱真"的手段.就是最初人们误食后便会大吐大泻,之后身体感觉就是基本好了,好像已经没事.其实这是表面现象,称为假愈期,此时真正引起中毒的毒素就在这种表面现象的"掩护"下,悄悄地进入了人体的肝脏器官和肾脏器官,对人体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说,误食毒菇之后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迅速就医。
第二类便是引起胃肠炎疾病类型.这一类中毒事件比起前一种要轻微多了,一般不会致人于死地.主要表现就是中毒病人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肚痛、腹鸣,同时发热,大量出汗等.一般病情持续时间较短,而且病人恢复很快,也不会对人造成后遗症。
第三类则是引起神经性中毒类型.这类病人中毒之后如同我们有时在大街上见到的精神病人一样,狂歌乱舞,时哭时笑、烦躁不安,严重者还会行凶杀人或自杀,行为十分可怕.对于这类毒菇的有毒成分以及中毒过程的来龙去脉,科学家们正在继续探索,目前还没有解开。
最后一类是溶血型中毒类型.这一类的毒蘑说来也怪,有的人吃了会又吐又泻,而有的人则安然无恙,那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类毒蘑的毒素很不稳定,随着人们食用加工方法不同,毒性成分就会不同程度地分解或挥发掉.有的要是煮着吃或炒着吃,便不会有毒;而要是生吃或在汤里喝下去,则就可能会中毒生病甚至死亡。
食用菌王国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一个"粮仓",虽然毒蘑菇在其中为数极少,但它们对我们人类的危害不容忽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可以挫败这些"害群之马"的危险进攻,防患于未然,而且还可以将它们加以改造,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