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印光大师开示专集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印祖开示带业往生
类别:因果开示 作者: ( 字号:   )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文钞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故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其偈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自力了生死,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众生,何能企及。于是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于现生了生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法,亦须严持净戒,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信愿真切,念力精纯。现生亦可证圣,临终直登上品。则入菩萨位,证不退地矣。纵根机陋劣,未能如是。但能至心念佛,则心佛相契,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畏,生大愧悔。虽念数声,即便命终。亦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渐次进修,必证佛果。仗自力了生死,如彼之难。仗佛力了生死,如此之易。凡有心者,皆能念佛,皆可往生。(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附注:伏惑往生及罪人往生原理

“烦惑不复用事”,即伏惑之意(含不伏而伏)。带业往生的本质,其实是“伏惑往生”。惑业现行时,是不能往生的。而伏惑往生又有两种分类。第一类,是修自力定力伏惑,若达观行位初品(包括名字位后心),即已具有初步伏惑之力,此类念佛人若菩提心真实,则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无需临终助念。第二类,临终六识渐灭,不伏而伏的非自力定力伏惑。只要信愿真实,临终能一心系念佛号,全注往生之事,便可在临终最后之际的“特殊定境”中见佛往生。也可称为以信愿伏惑,虽不能定力伏惑,但以全身心专注念佛,惑业自然不起现行,这正是念佛法门的玄妙之处。若以平时论,散心位念佛人是根本不能独影境中见佛,必须修至名字位后心,再加上弥陀他力增上,方可定中见佛。但妙在临终是个特殊阶段,无需自力定力伏惑,第六识自然渐灭渐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业不伏而伏,不断而断。只要临终能一心系念佛号,专注往生之事,再有佛力冥加,临终最后之际可入一种特殊的定境,最终可由此定境而见佛往生。智者大师疏知礼大师钞《观经疏妙宗钞》中云:“彼人(下品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妙宗钞中所言正是临终特殊定境,念佛人虽无定力(不成事定),但临终时只要一心系念,六识在临终渐灭之际,依六识而起的见思等惑不伏而渐伏不断而渐断,在此特殊境况下,一心系念者最终便可入临终最后的特殊定境(亦为定摄)。《楞严经》中言,众生临命终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这并非只圣人境界,凡夫临终也会出现。这种“一时顿现”的境界,正是临终最后之际的特殊定境,才能打破时间的维次,出现“顿”的效果。第二类念佛人虽能往生,但不得自在,必须熬至临终十数天的最后临终之际,方能见佛往生。当然,这类念佛人临终阶段也可修自力,如阿阇世王临终勇猛忏悔,入上品往生,就是自力定力的提升,可提前往生,非必熬至临终最后一念。另,因临终最后之际为特殊定境,虽然与自力定力不相应,但此定境下,若能念佛,所修仍为“定善”,如智者大师所言,定善能灭定业,远非平日念佛所修散善可比。《观经》所示下品三生五逆十恶罪人之所以也能往生,全在临终回心,在此特殊定境中,修积定善灭转三恶道及阿鼻定业,虽然时间短暂,却能灭却一生极重罪业的秘密全在于此。

下页:印祖开示念佛人为何也会惨死?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