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丰富的论辩家总是不放过一切机会宣传自己的观点, 并注意扩大其影响.这机会就包括对方提出的题, 如未阐发、证明, 或论证不合理, 我们可接过这一论题趁机加以发挥, 不仅可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就是借题发挥法。
1960 年4 月, 周恩来总理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当变到中尼两国对珠穆朗玛峰的看法不一致时, 美国一记者问: “关于珠峰问题, 你在这次会议中是否已作出决定? 你刚才讲的话, 含义是由中尼两国把它平分.”
周总理回答说: “无所谓平分, 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友好的协商, 这个山峰把我们两国联结在一起, 不像你所想的会把我们两国分开.”
寥寥数语, 一“分”一“联”, 周总理借纠正记者提问之机, 重申了我国的友好睦邻政策。
根据交谈的具体情况, 运用借题发挥法, 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罗蒙诺索夫生活俭朴, 不讲究穿着, 而有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看见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 便自作聪明地指着破洞挖苦说:
“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 先生? ”
“不, 一点也不! 先生, 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这人顿时羞得面红耳赤.罗蒙诺索夫借用衣袖上的破洞的话题, 指出用破洞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 正好暴露自己的无知。
清朝嘉庆年间, 洛阳才子孟习欧, 因事至一裁缝处.裁缝见孟衣着平平, 故应酬冷淡.孟见其事忙, 告以稍候再来, 即外出散步。
少间, 孟散步回来, 裁缝一反常态, 非常敬重.原来, 有人告诉裁缝: “他是大名鼎鼎的孟习欧.”
裁缝说: “别人说先生诗作得好, 请赐大作.”
孟略一沉思, 即说道: “裁缝离不开针, 就以针为题吗: 一条钢针明粼粼, 拿在手中抖精神, 眼睛长在屁股上, 只认衣裳不认人.”
孟习欧面对裁缝的势利心理, 巧借裁缝的常用工具——针为题, 对势利之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借题发挥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因为所借之题是论敌提供的, 能否借为己用, 反映出辩者运用这一对策的论战经验的思辩能力.这种借用有条件限制: 不能脱离辩论的特定情境和论战双方的对立关系。
例如, 1928 年夏明翰在对付敌人审讯时, 借“宗教信仰”的后题进行还击, 不仅表明双方世界观的不同, 而且进一步揭露了敌人的伪善嘴脸.敌人: “有无宗教信仰? ”
夏明翰: “我们共铲党人不信神, 不信鬼, 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 一手举屠刀.”
当我方处于受击地位, 立即就对手所提的话题作易位思考, 让论敌置身于我方地位, 甚至仿照对方的论断, 以加倍于他所施用的攻击力量还击对手。
一次, 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演后休息时, 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跟前, 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 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 是不是必须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 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 “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 我准能拿到双薪! ”
这个观众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 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得到观众好评, 而是由于生有一张愚蠢而丑怪的脸, 才受到观众欢迎的话, 那么你的脸加倍愚蠢和丑怪, 就可以拿双薪了。
借题发挥常借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以论敌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来还击他, 能产生有力地反驳和揭露的作用。
某次国际会议期间, 一个西方外交人士狡猾地对我国代表说: “阁下这次在西方逗留了一段时间, 不知是否对西方有了一点开明的认识? ”言外之意是讽刺我国代表过去没有接触过西方, 对西方的一切浅薄无知。
我国代表淡然一笑: “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40 年前我在巴黎受高等教育, 我对西方的了解可比你少不了多少.遗憾的倒是您对东方的了解真是太差了.”
运用借题发挥法, 要“借”得自然, 即借言和真正表达的事理具有合理性.此外, 所作的引申发挥要中肯而恰如其分, 不要牵强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