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768-824年),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西)人, 郡望昌黎, 故又称之为韩昌黎.韩愈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幼年丧父, 由兄嫂抚养, 刻苦读书.25岁中进士, 29岁应宣武节度使董晋征为属官.唐德宗时官至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 因上疏进谏旱(旱灾)饥(饥荒)蠲(免除)租(租税)而被贬为阳山令.宪宗朝, 裴度率诸镇平定淮西吴元济, 韩愈任行军司马, 以功迁刑部侍郎.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 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故又有"韩吏部"之称.死后谥为"文", 所以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又是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 "不平则鸣", 反对南北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不仅提出了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 而且有成就斐然的创作业绩, 在碑志、序记、书信等诸多文体上均有创新.他的散文词必己出, 气势磅礴, 跌宕奇崛而又明快流畅, 可谓集前代之大成,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 以文为诗, 风格雄奇凝重, 尚奇务险, "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内篇上》).今存《韩昌黎集》。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 传授学业, 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 那他对于所疑惑的问题, 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 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 向他学习; 比我出生晚的人,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 我也跟从他学习, 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 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 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 不论年长年少, 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 从师学道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 要人们没有疑惑是很难的啊! 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过一般人很多, 尚且从师求教; 现在的許多人, 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 却以向老师求学为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 选择老师教育孩子; 对于他们自己呢, 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这真是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 只是教孩子读书、学习断句的人, 并非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 给人解释疑惑的人.文句不理解, 疑惑不能解决; 前者向老师学习, 后者却不向老师求教; 小的方面学习, 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以及各种工匠,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 如果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的, 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要嘲笑, 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某年龄相近, 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官位低的人为师, 很可耻; 称官位高的人为师, 近于谄媚."啊! 从师求学的风尚不能恢复, 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以及各种工匠, 士大夫对他们是很鄙视的,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 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比不上孔子.孔子说: "三个人走在一起, 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 学术、技能各有专长, 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 今年17岁, 爱好古文, 《诗》、《书》等六经的经文和传注都认真研习过, 又不受耻于从师的习俗的限制, 跟从我学习.我赞許他能实行古人从师求学的做法, 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