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孟子译注》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 七里的外城, 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 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 然而却不能取胜, 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 护城河不是不深, 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 (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 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 控制人民不迁逃, 不靠国家的疆界, 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 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到仁义的人, 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 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 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 (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 战则必胜.”
出自《公孙丑(下) 十四章》
孟子简介:
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 一百多年后, 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了, 更系统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苑囿里, 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前后, 在世八十多年.其父早逝, 他从小得力于母亲教导和环境熏陶, 热爱学习毫不松懈.一生崇拜孔子, 自称:“乃所愿, 则学孔子也.”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可说是得到孔子学说的真传.学成之后, 面对百家纷争、天下征战的局面, 他一方面与杨、墨诸家学说激烈论战, 一方面亲率弟子游历宋、滕、齐、梁诸国, 向他们阐述“仁政”主张.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 以攻伐为贤”, 他的主张显然不合时宜, 被人视为“迂阔于事”, 遭到诸侯的拒绝.于是他更重于设帐授徒, 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趣.到了晚年更是专心于著述讲学, 写成传世的重要著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在文章风格上是独树一帜的.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 能用不断的反诘揭露论敌的破绽, 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事理, 能用有力的逻辑推理阐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孟子》文章, 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 酣畅犀利, 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 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