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散文赏析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送东阳马生序①
来源:古代散文赏析 作者: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②,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⑤,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⑥,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⑦,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⑧,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⑨,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⑩。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11),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12),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1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朝浦江(浙江省义乌县西北)人。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曾受业于元末几位名儒,终以文章名于世。元至正九年,召为翰林院编修,辞不就职,并入山为道士,著述十余载。明初,被征为元史修撰总裁,迁翰林院承旨,知制诰,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死后谥(Shì)文宪。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作品内容深广,辞采丰富,文笔简洁,雍容典雅,是后世“台阁体”文学的先驱。

[简注] ①东阳:县名,在今浙江省。生,古代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②加冠:古时男子20 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已经成年。

③稍降辞色:降:谦抑,和缓。辞色:言辞和脸色。

④负箧曳展: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⑤媵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⑥逆旅:即旅店。

⑦缊袍:破旧的长袍。缊,旧絮。

⑧县官:这里指政俯,官府。廪稍,官家仓库里的粮食。

⑨司业、博士:都是国子监的老师。

⑩假:借。

(11) 君则:马生的字。

(12)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给长辈送的礼物。

(13)夷:平和。

[导读]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是写给“乡人子”马生的赠序。这种体裁,属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勉励、推崇、赞许之词。

文章围绕勉励好学这个中心,先写自己昔年求学之难,后写今日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两相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结论。全文分三段。先详细叙述自己幼时得书、从师、专学的情况;次写太学条件优越,勉励马生专心求学;末段点明题旨,交代写作本文的由来和用意。

语言平实浅近,如叙家常,极为亲切,深合文体特征。在写作方法上,虽以叙述为主,但又适当插入议论,加上间有形象的描绘,既增强了道理的说服力,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下页:芙蕖 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