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学名著导读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韩非子》-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
来源: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作者: ( 字号:   )

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韩非列传》中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这说明《韩非子》确系韩非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与今本《韩非子》55篇相同。《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皆著录《韩子》20卷,这说明《韩非子》从先秦流传到现在,都没有佚失现象,这在先秦哲学典籍中,是不多见的。《韩非子》本名《韩子》,后因唐代韩愈的名气越来越大,后人为了加以区别,故改名《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要反映在《难势》、《难三》、《定法》、《扬权》、《有度》等篇中。在韩非看来,商鞅治秦只讲法,不讲术;申不害只讲术,不擅法;慎到片面强调势,这都是不全面的,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切实可行的。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定法》)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在法、术、势三者之间,法是根本,势是基本前提,术是执行法的必要方法。他列举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说明势的重要,又列举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功,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不能治三家作例子,说明法的重要,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相辅为用。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治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解老》、《喻老》两篇中。

韩非借解释道家《老子》一书,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赋予了客观物质性的内容。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解老》)在这里,韩非又第一次提出了理的概念范畴。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这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总规律,理是区别各种事物的特殊规律。

道是理的依据,理是道的体现。各种事物所以客观存在,都是由它的特殊规律即理决定的,而各种事物的特殊规律即理又必然受总规律即道的支配。各种特殊规律即理的总和,就构成了总规律的道。

韩非对《老子》的德也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说: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德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事物内在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所以韩非又说: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

(《解老》)在道和德的关系问题上,韩非主张德是道的功效。他说: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同上)道是根本的,德是道的功效,两者不能割裂。韩非对道和德的解释,涉及到了一般和特殊这对哲学范畴,它标志着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又有了飞跃,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在认识论方面,韩非受荀况的影响最大。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官,人的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听声音,心能思考问题,这都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他称之谓天明、天聪、天智。他说: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失别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他说: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合。

(《扬权》)在检验认识标准上,韩非提出了参验的方法。

他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

韩非所说的参验,就是对各种情况在进行排列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检查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功。反之,就是主观的妄想和臆测,他称之谓前识。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喻老》)妄意度就必然失败。韩非的认识论,虽然还属于朴素唯物论的范畴,但它的理论思维水平,无疑是先秦思想家最高的。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当然,韩非的矛盾学说,也有过分强调对立,把斗争绝对化的倾向,这也是不能忽视的。韩非对矛盾的转化条件,也作了辩证的解释。如国家的强弱,他认为关键是实行不实行法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又如祸福的转化条件,他认为关键是行端直和骄心生这两个条件。行端直,则祸能转化为福;骄心生,则福能转化为锅。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韩非又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了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当时,韩非的历史观还有不少缺陷,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下页:《四书集注》·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