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名著导读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来源: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作者: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结构的,用庄子的观点说,都是统属于道的。也就是说,一部《庄子》不外为了说明一个道字。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而较孟子稍晚。他一生视仕途为草芥,除做过看管漆树园的小吏外,不追逐官禄,因而一生穷困潦倒,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住在穷闾陋巷,人瘦得槁项黄馘。

庄子是一位蔑视权贵、鄙视利禄,而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家。他尖刻、猛烈地抨击当时罪恶的社会。什么圣人、王公大人、圣王之法、仁义礼乐,都给他骂得痛快淋漓。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圣人生而大盗起。他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直接把矛头指向暴君。他生活的宋国,当时宋王偃射天笞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奋笔疾书,直抒胸怀。司马迁也说过,庄周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既是一个学派的著作汇编,那么其思想内容是不会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毕竟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庄子的哲学,庄子思想的核心,都在一个道字上。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所谓道,是天地阴阳之间共同的东西。道字在《庄子》中出现过362次,作为道家之道在《庄子》中是什么意思呢?《大宗师》篇描述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本质是虚无的。他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如一年的春夏秋冬,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天道》)他也认为事物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他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穷则反(《则阳》)。可见,庄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还承认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他在《至乐》篇中,讲了一个用待人的方法去养鸟的故事:鲁国国君十分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得到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小鸟,不敢把鸟放在露天的花园里,而把它迎进庙堂,派人献酒送肉,又命令乐工奏乐曲,搞得鸟儿晕头转向,不吃不喝,第三天就死在笼里。

但是,庄子却过分抬高了无形的道,贬低了现实的感性世界,他认为生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是无足轻重的。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无界限差别的,而后来发展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这使庄子原先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的思想,走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他认为,帝王要以无为常,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天道》)。在庄子看来,为人处世应是不偏不倚的,不去伤害别人,也不施舍,不与人争财物,自食其力。因此他主张遵循中道,这样可以保身,可以舍生,可以养亲,可以终年。他劝人们顺其自然,不要以好恶损伤天性,应听任自然变化。顺其自然反映了庄子自我解脱的内心世界。他从厌世思想出发,发展到以死为至乐,在庄子看来,人类的产生是道的物化,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也是道的物化。所以,他妻子死的时候,认为妻子的死是安然睡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得到了宁静,他不但没有痛哭流涕,竟鼓盆而歌(《至乐》)。他自己临终前,也反对弟子厚葬,他说,要与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总之,以万物为赍送。

道是自然之道,人性是人自然之性,无为而治是任民之自然而治,艺术是主观自然与客观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之道等。

《庄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感兴趣的一本书,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在美学家眼里,多以为庄子开辟了有别于儒家的美学系列,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深远。在语言学者看来,庄子是一位语言大师。

《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以伦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说的概念,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被称为诙谐小说之祖。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子》。

下页:《韩非子》-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