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一二六、儒释两教本为一体
类别:归心篇 作者:颜之推 ( 字号:   )

三世①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②,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③,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原夫四尘④五荫,剖析形有;六舟⑤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⑥入善,辩才智惠⑦,岂徒《七经》⑧、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内外两教⑨,本为一本,渐极为异⑩,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11);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12),何其迷也!

【译文】

佛家所说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事情,是可靠而有根据的,我们家世代归心佛教,不可轻忽怠慢。佛教中的精妙内容,都见于佛教的经、论中,我就不用再转述赞美了;又怕你们记得尚不牢固,所以再对你们稍加劝勉诱导一下。推究四尘(色、香、味、触)和五荫(色、受、想、行、识)的道理,剖析世间万物的奥秘,借助六舟(布施、持戎、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和三驾(声闻、缘觉、菩萨),去普度众生:让众生通过种种戒行,归依于“空”;通过种种法门,渐臻于善。其中的辩才和智慧,难道只能与儒家的“七经”及诸子百家的广博相提并论吗?显然是尧、舜、周公、孔子所不及的。佛学作为内教,儒学作为外教,本来同为一体。两者教义有别,深浅程度不同。佛教经典的初阶段,设有五种禁戒,而儒家经典所讲的仁、义,札、智、信,都与它们相合。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淫乱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至于像狩猎、征战、饮宴、刑罚等行为,根据老百姓的天性,不能一下子都根除掉,只能让它们存在而有所节制,不致于过分发展。归依周公、孔子却违背放弃佛教,是多么糊涂啊!

【注释】

①归心:从心里归附。这里是归心佛教之意。②三世:佛教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③就论:佛教以就、律、论为三藏,经为佛教所自说,论是经义的解释,律记戒规。④四尘:佛教称色、香、味、触为四尘。五荫:即“五阴”,佛教“五蕴”的旧译,指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识为认识的主观要素,色、受、想,行为认识的客观要素。⑤六舟:即六度。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三驾:即三乘,见《法华经》。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⑥千门:佛教语。谓种种修行的法门。⑦惠:同慧。⑧七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⑨内教指佛教,外教指儒学。下文所说内典指佛书,外典指儒书。⑩渐:转佛理:极,指儒学。渐极为异,是说中土之民与天竺之民因所处地域不同,其悟道的过程、方式也有所不同。(11)五禁:即五戒。《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12)释宗:佛教,因佛教创始者汉译为释迦牟尼,故以“释”转佛教。

【评语】

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哲学,其在于使人抛弃一切欲望,从而消除人间痛苦,儒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通过限制人的欲望,规范人的行为达到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目的,教义虽然有所区别,仍有其共通之处。少一些欲望,多一些理性对我们来说,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下页:一二七、遥大之物不可度量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