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4.念佛
类别:怎样实践佛法 作者:徐恒志居士

最后, 我来介绍一下, 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净上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法, 虽然很多, 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 依照这些方法去修持, 都可往生净土, 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 因为这一法门, 所摄收各种不同根机的人最广, 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绍的参禅、观心、修密等各种修法, 固然法法圆妙, 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 有的需具备相当根性, 有的需有充分时间, 有的需有受法机会;而且能不能得益, 还须看各人的因缘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 虽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 但不一定要具备上述的各项条件, 而且下手简易, 有事有理, 真是“浅者得其浅, 深者得其深”, 对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 没有这个法门, 可以说, 绝大多数的信众, 将没有亲尝法味的机会了。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等诸宗的祖师, 他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 如世间道, 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 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亦如是,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法门, 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人们的苦恼, 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 自然就可趋向佛智, 假使不能做到无念, 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 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 随时随地, 提起就是, 一念提起, 则一念是佛, 念念提起, 则念念是佛, 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 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 由“执持名号”, 而“一心不乱”, 虽不求见性, 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 很难做到一心地步, 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力量, 带未断的烦惑, 出三界的牢笼, (注意:念佛法门, 主要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 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一门, 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 称为教内的别传。

但念佛法门, 虽说下手简易, 实际上也并不简单, 必须恳切专勤, 唯精唯一, 行住坐卧, 动静闲忙, 蓦直念去;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 总要使一句洪名, 不离心口, 若有事打断, 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 久久方能熟处转生, 生处转熟, 业消智朗, 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 提得起这句佛号, 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 而悠悠忽忽, 间断夹杂, 虽能种植远因, 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 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 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 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 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 所谓金刚念, 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 虽然不出声, 但嘴唇必须微动, 来帮助忆念, 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 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 总在自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 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 (坐法请参看前篇《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 自能易于得力。(修各种佛法, 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 但初学的人, 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 因此静坐一法, 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 最易相应:一、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 必须摄心专注而念, 如果妄念纷飞, 不容易收摄, 则可一面在口里念, 一面用耳根听, 旋听旋失, 旋失旋听, 若一根被摄, 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实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 欣取极乐, 厌舍婆婆, 在无生中, 炽然求生, 念念之间, 欣厌具足。久之, 自然一句佛号提起, 悲欣交集, 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 《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 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 念力无法提起, 这时要勇猛着力, 譬如大敌当前, 只有奋勇抵抗, 虽枪林弹雨, 义无返顾;又如孝顺之子, 为报杀亲深仇, 虽磷途虎窟, 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 久离慈母, 客路颠沛, 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总之, 能把全部心力, 用在一句佛号上, 自心起念, 还念自心, 日积月累, 功夫纯熟, 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 念念冥契客观实相, 将成就一行三昧, 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下页:丙、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