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丙、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类别:怎样实践佛法 作者:徐恒志居士

上面我已介绍了各种实践的方法, 这些方法, 虽然在下手的时候, 各有不同, 但从修持方法的本质上来讲, 却是法法可以融通, 因为一切修法, 总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 心究竟没有什么差别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说明, 也很可能使读者“这山望见那山高”, 流弊所至, 必将影响专一修学的信心, 因此我觉得有加以论述其统一性的必要。

首先, 我想把上面所说的参禅、观心、修密、念佛四个修持方法的名称来会通一下。在正“参”时, 就寓有“观”的作用;观也就是“念”, 因为观外无念, 念外无观;至于观、念和参又都是“修”, 这四个动词, 无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谓“禅”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诸佛的三“密”, 究竟不离于觉心, 这四个名词, 无非都是所修的心。这样说来, 四种名称, 意义上没有不同, 名以表实, 实际上岂非一样。

其次, 一切修法, 能修所修, 都离不开自性, 自性就是真、俗、中的三谛, 从性起修, 就是空、假、中的三观。从空门入手的, 但真空不空;从有门入手的, 但妙有不有。正因为是缘起, 所以说性空;正因为是性空, 所以能缘起。可见修一切法门, 愈空就愈有, 愈有就愈空, 圆融无碍, 互相资成, 究竟归于中道。所以永明大师说:“即相之性, 用不离体, 即性之相, 体不离用。”陈瓘《三千有门颂》说:“不思议假非偏假, 此假本具一切法, 真空不空非但空, 圆中圆满非但中”。

虚云大师说:“所谓话头, 即是一念未生之际, 一念才生, 已成话尾。”又说:“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自性), 就叫做看话头。”所谓观心, 也就是观照这不生不灭的自性, 蓦直照去, 三观任运现前, 三观现时, 就是自性三谛现。可见参禅与观心, 原是相同的。又所谓净土, 原不离自性清净心, 当体无心, 就是净土。所以《维摩诘经》说:“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 不馅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 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 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宗镜录》说:“自心遍一切处, 所以若见他佛, 即是自佛。”无生即生, 生即无生, 禅是净上之禅, 净上是禅之净土。这样参禅与念佛, 亦并无二样。又一声佛号, 能念的体本来空寂, 所念的佛也无形相, 这就是空观;一句佛号, 虽能所俱寂, 但不妨能念分明, 所念宛然, 这就是假观;一声佛号, 当能所俱寂时, 即能所宛然, 正能所宛然时, 即能所俱寂, 空假互存互泯, 这就是中观。所以温陵禅师说:“念佛一声, 入三观门。”可见念佛与观心, 也没有差别。

密咒为法身如来的真实言, 虽为三密瑜伽的口密, 但在显教的各种修法中, 也普遍应用, 最普遍的, 象往生、准提、大悲, 楞严等咒, 而一句弥陀也正同无上密咒。(南无阿弥陀佛, 本为南无阿迷达补达耶的化音, )且净宗观想于西方三圣, 等于密宗的观想本尊, 净宗以弥陀、观音为主体, 密宗也未尝离却弥陀、观音;而且极乐世界所显种种清净庄严的事相, 正是密宗所谓“当相即道, 即事而真”, 都显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此外, 一般坐禅, 也常用法界定印, (就是两手仰掌, 右按左上, 二大指头相拄。也叫十方诸佛定印。)以助定力。至于密法的观想于四种有相曼荼罗(大、三昧那、法、谒磨四种)是从空之中而起妙假(即空即中之假, 叫做妙假。)会归于中道实际。以般若为佛母, 处处提示谛观净菩提心, 入于阿字本不生际。又修密法中大圆满的“澈却”(意即立断)和无相密乘“心中心”等, 正与禅有相通之点。可见显密两教, 在修持仪式上虽有差别, 从实践方法上来讲, 也有其互通的地方。

念佛三昧, 可有三种分别:一、专念自佛;二、专念他佛;三、念自他佛, 观心、参禅是专念自佛, 以六根为所观所参念, 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能参, 观这现前一念的心, 竖则穷于时间, 横则遍于空间, 非有非空, 不生不灭, 具足百界千如的三千诸法, 与一切诸佛, 平等不二。渐渐积功累德, 便能圆伏五住烦恼, 进而使六根清净, 豁破无明, 入于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秘藏(即自性的体、相、用)。又象《摩诃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念佛, 不以色念, 不以受、想、行、识念, ……是诸法自性空故, 自性空, 则无所念, 无所念故, 是为念佛。”净土修法是专念他佛, 以第六识摄持六根, 专注观念于弥陀的名号、相好或依报, 使眼所见都是佛色, 耳所闻都是佛声, 以至意所攀缘的也都是佛法。禅净双修是念自他佛, 先须大开圆解, 彻悟本来, 了知心、佛、众生, 自、他、依、正, 本来不二, 然后托彼佛的果德, 显我本具的理性。而且只要具足信愿, 那末参禅、持咒都是净土资粮。

又修密法, 也是念自他佛, 行者住于三密相应的妙行时, 本尊的加持力和自己本具的德能, 互相配合融入, 而于行者的肉身上, 示现诸佛的德相。可见一切法门, 原不出念佛的范围, 而净土法门, 乃成为一切诸法汇归的法海。

根据上面的说明, 我们只要就性之相近, 来修任何一法, 即具足一切法味, 既不必见异思迁, 也不要争论胜劣。药无贵贱, 能愈病的就是妙药, 法无高下, 能契机时即是妙法。

此外, 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不仅仅以解脱一己的生死苦恼为满足, 而当以慈愍众生、利乐他人为重心。换句话说:自利只是利人的手段, 利人才是自利的目的;但是所谓利人, 实际上又何尝不是用万行来严净自性的刹土。象《华严经》说:“以大慈水饶益众生, 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大乘起信论》说:“譬如大摩尼宝, 体性明净, 而有矿秽之垢。

若人虽念宝性, 不以方便种种磨治, 终得无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 体性空净, 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 不以方便种种熏修, 亦无得净,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 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一切善法, 自然归顺真如法故。”所以我们既决心实践佛法, 必须以四宏誓愿为根本, 随分随力逐步修习六度四摄等广大微妙行门, 做好自利利人工作:一、布施度, 就是以财施利济他人, 解其急难;以法施化导有情, 教育群众;以无畏施协助众生, 拔诸灾横。二、持戒度, 就是以摄律仪戒, 从消极方面禁制恶行, 造成严肃的生活;以摄善法戒, 从积极方面摄受、学习一切智慧德行, 培养优秀的品质;以饶益有情戒, 把利人的悲愿, 积极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三、安忍度, 就是不但能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 大量包容, 不生嗔恨, 而且能安受众苦, 与坚苦的环境奋斗, 所谓“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四、精进度, 就是对自利利人工作, 要能刚毅果敢, 困知勉行, 不骄不怠, 精进不退。五、禅定度, 就是要做寂定工夫, 使散漫纷乱的主观思维, 能专注一境, 心力统一集中, 随遇一境, 便凝集于境而得解脱。六、般若度, 就是由定力所启发的觉照力量, 对于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 能了了观察, 发挥其应付无穷的差别作用, 而能不违反其共通的真理。

其次, 所谓四摄:一、布施, 就是关心别人的生活, 予以物质上的帮助。二、爱语, 就是以慈爱慰喻的言词, 使众生生欢喜心而受感化。三、利行, 就是对一切身、语、意的行动, 都从有利于人的观点出发, 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四、同事, 就是深入群众, 接近群众, 共同工作, 以身作则, 使人们归信大法。《华严经》说:“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 不惊不怖, 而勤修福智, 无有厌足!”这样, 妙行云兴, 万善同资, 探华严的性海, 入一真的法界, 又是一切大乘行者, 所须勉力学习, 共同遵循的道路!

下页:六、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