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文章正文 < 佛教与健康 < 善书推荐 < 般若人生网 :当前位置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三、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来源:  作者:文珠法师  时间:

三、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令人精神回复正常,唯一方法,就是消除烦恼。何谓烦恼?烦恼原无实体,但能使人懊恼烦闷,身心不安。大智度论云:‘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可知烦恼,是人心中的大贼,是破坏人心理健康的毒素,是令人丧失理智的麻醉剂,人在烦恼扰乱下,在烦恼冲击中,斗争益剧,痛苦日深,人间是非,社会罪恶,亦层出不穷。

佛经将人心的烦恼,分为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大类。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小随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娇等十种;中随烦恼,指无惭及无愧二种;大随烦恼,是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这不过是略举其要而言,实则人之烦恼无量,佛经言: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见俱舍论)。佛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但简括而言:不外是贪、嗔、痴等三种,又名三毒。此三毒人皆有之,所以人皆有心病,人皆心理不健康,精神不正常。如果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恢复人的精神正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佛教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来对冶贪嗔痴三毒的毛病。

(一)以布施对治贪心

贪是三毒之一,又名贪爱、贪欲,人之贪欲对己谓之悭,对人谓之贪,合名悭贪,对境染著为性,生苦为业。成唯识论云:‘于有有具染著为性。’何谓有,有具?有指我执,一切众生,皆执四大假合幻有的生命为实我。有具指法执,即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享受。因为人不知四大组合的我,是假非真,每因贪爱自己的生命,便联想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财富、家族,甚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及发展,为了自己与家族的享乐与荣耀,贪多慕得,得陇望蜀,不讲真理,不顾正义,不念友情,唯达目的,不择手段。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结果,由贪不得而转为嗔恨,其他忿怒、仇视、结怨,种种不正常心理,皆随之而来;人世间的忧悲苦恼,亦随之而生。可知贪,实是人间的罪魁祸首,为患无穷,我们欲想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就要对治贪心。

佛教人以布施来对治悭贪,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昨天已经详述,现在,仅说明布施之所以对治悭贪的理由。人之所以悭自己的东西,贪他人的财物,主要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不知:‘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每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欲望,在:‘人无百岁命,常怀千岁忧’的心态下,广积财富,贪之无厌;殊不知人命无常呼吸间,一息不来,便是一生,无论生前在人生舞台上,如何显赫,如何出色,一旦剧终人散,结果落得一场欢喜一场空,所谓:‘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然则何必斤斤计较,分毫必争呢?

当知‘黄金不是千年业’,‘千年田换八百主’,何况世间财物,实为水、火、盗贼、国王、不孝子等五家所有,随时皆可取,可夺,可偷,甚至水火无情,往往亿万财富,毁于一旦。更何况,财、色、名、食、睡,实是地狱五条根,当死神降临,何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惨的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然则,勤苦积蓄,贪求财富,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如是想得开,看得破,放得下,自能安贫乐道,乐善好施,有钱施钱,有力施力,或施知识,或施无畏,以布施的行为,停止贪求的欲念;亦以布施的功德,来抵消悭贪恶业,使内心充满慈悲喜舍,恢复精神正常,获得心理健康。

(二)以忍辱对治嗔心

嗔,又名嗔恚,又名嗔恨,以憎恶为性,不安与恶行所依为业;能令人身心热恼不安,故又名嗔火,是人心三毒中最恶毒的心理毛病。唯识论言:‘嗔必令身热恼,起诸恶业。’遗教经云:‘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世人往往因贪而不得必嗔,嗔恨的结果,每令朋友反目,亲属仇视,甚至父子之情,夫妻之爱亦因之丧失,大则发动干戈,导至世界大战,小则破坏杜会秩序,制造人间纠纷,给人类带来无边的灾难与祸患。所以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言:‘一念起嗔,殃堕无间。’可知嗔心之为患无穷,非对治不可。

佛教人以忍辱法门,对治嗔心,然忍字心上一把刀,当人忍受逆境时,尤如一刀剌心,其苦难当,非有相当修养,实在无法忍受。所以要对治嗔心,仍需要对人情世故,看得淡,放得下,然后可以忍辱,可以对治嗔恨心。六波罗蜜经中教人:‘了嗔恚心,诸苦所因,知行安忍,万行根本。若人恶骂,当观此声,犹如谷响;若被打时,当知此身,犹如镜像:若遭毁谤,当观此身,犹如虚空,不应加报;若遇赞誉,当观自身性,无我慢不高举;若得称赞叹,当观心性,本来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讥嫌,当观本心,性离怖畏,不生忧感;若遇苦时,当观法性,本无逼忍,不见苦相:若爱乐时,当观实性,常住不变,无苦乐相。’读此,可知佛教的忍辱法门,何独是对治人嗔心的妙药,亦是控制人情绪喜怒哀乐的枢扭。学佛的人要忍,普通的人也要忍,昔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于拜师,张良忍受杞下老人之辱,终于复国雪耻。所以佛遗教经说:‘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寒山大士亦说:‘寒山出此言,此言无人信,甜蜜是人尝,黄莲苦难吞,顺情生喜悦,逆意多嗔怒,但看木傀偶,弄得一场困。’佛教人观顺逆之境,如幻不实,逆境固然要忍,顺境亦应该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然则:‘其赞我者奚以喜,其毁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毁誉由人,何足计较?自然停止社会是非毁誉的纠纷,取消嗔恨斗争的劫难。

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是。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大士,问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世间有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应该怎么办呢?’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各位,你们能够做得到吗?只要你们能够像学弥勒菩萨一样想:‘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就可以对治内心嗔恨重病,免却堕落之苦,促进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三)以智慧对洽愚痴

痴,又名愚痴,又名无明。唯识论云:‘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人由于内心迷惑无知,不明事理真相,因名无明,又名无知。人因无知,认假作真,加上贪心的追求,嗔心的冲动,使自己在不自觉的愚痴无知心态中,作出杀盗淫妄等种种恶劣行为,形成恶业的种子,以致招来无量生死的苦果,所以愚痴,实是生死根本。讲到认假作真,佛经中有一寓言故事,谓从前有一对年青夫妇,非常富有,非常恩爱,整天饮酒作乐,家中所储备之酒,皆以大缸盛载。有一天、佣人不在,丈夫命妻子去取酒,当她轻轻揭开缸盖,正想取酒时,吓得一跳,继之醋性大发,跑到丈夫前大骂:‘好大胆的家伙,竟然敢瞒著我,收藏著一个年轻貌美的贱女人,今被我撞见,如何交待?’丈夫面对著平常温柔体贴,而今凶恶泼辣的妻子,唯有好言相劝,查问根由,妻子说:‘你还想赖,不信自己去打开酒缸盖看看。’当年青富翁打开酒缸盖采首一望,不觉勃然大怒,跑回房中,揪住妻子的头发,大声喝骂:‘你这不知羞耻的贱人,竟然背著我收藏年青汉子在家中,还敢含血喷人……’自此一对恩爱夫妻,每天都在争吵,互相指责对方,势同水火,互不相让。有一天,平常受其供养的婆罗门教徒进来,看见夫妻正在互相责骂,问知因由,走去看个究竟,这时红中出现一个婆罗门教徒,此人以为富翁,另结新交,供养别人,悻悻然离开。最后,来了一位比丘,查知他们夫妇争吵的原因,走到酒缸一看,里面又出现一个比丘的影子,‘阿弥陀佛’,原来是假相作怪,于是叫夫妻俩随他走入厨房,由他主持公道,解决问题。当大家来到缸边,比丘说:‘世上愚痴的人,不知一切幻有,认假作真,平地起风波,烦恼无尽;由于你俩,误将缸中影子作为真实,以致互相误会,互相指责,现在一切争吵皆可以平息了。’说完,取石击缸,滴酒不存,一切幻影,亦随之消失,这时年青的夫妇,始知被自己的影子作弄,认假作真,致起争端,徒生烦恼。

这故事是譬喻众生,因无明烦恼障蔽,不知真心,妄执真心影子的假我,以为真实,遂起贪嗔之心,造杀盗淫妄等恶业,由业感果,因果循环,生死不已,苦恼无量,所谓:‘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男、六识女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子孙。’众生的烦恼,也就无穷无尽。佛的般若智慧,不特理解诸法缘起性空,连此不生不灭的诸法空性,亦不执著,令人彻底取消无明,断绝烦恼子孙,最后明白:‘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证同于佛,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何止心理健康,而且回复精神正常,一切行为,无不合理。

所以,我们欲想健康,首先应该知道,人的身心皆有病,切莫讳疾忌医。当知人体之病,从肉食及杀生的恶业而来,不是祸从口入,便是自作自受。若能实行素食,戒杀放生,避免病菌传染,停止恶业,就可以获得健康,而且长寿。

至于人的心理疾病,因贪嗔痴等烦恼而生,非一般医生或世间药物可能治疗,必须请求无上大医王的佛陀,求佛的慈悲圣水,来洗刷内心贪嗔痴等烦恼毒素的积垢,以佛法的圣药,来根治人的贪嗔痴等心理疾病,同时还要以佛的般若智慧,来长养滋补法身,然后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回复人的精神正常,使人的行为合理。否则,无论如何恭祝,如何祈祷,如何渴望身体健康,都是话梅止渴,诳言妄语,自欺欺人。因为,唯有除去贪嗔痴三毒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健康,也唯有以佛法来补养法身慧命,才能彻底恢复人性的正常,果然如此,何止长命百岁,简直证同于佛,寿命无量。最后,本人以万分的诚意,恭祝各位身心健康,共得无量寿!

返回首页:佛教与健康-文珠法师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