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江西的王守仁门人之学派。代表人物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等。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明朝中后期江西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拜王守仁为师。正德年间为翰林编修;嘉靖年间于广德州毁淫祠,建复初学院讲学;后官至南京国子祭酒。九庙有灾,皇帝要求大臣引罪,邹守益仍上奏章论述君臣应共同警惕,于是罢官。邹氏家传学术,子邹善及孙邹德涵、邹德溥、邹德泳都有成绩。其中邹德泳“守致良知之宗。而于格物则别有深悟”。
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拜王守仁为师,少年有才华,师称其为“小秀才”。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当时士人都讲诵“致良知”说,其中多为欧阳氏学生,所谓“南野门人者半天下”。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明朝中后期江西永丰人。正德年间进士,历任华亭知县、御史、苏州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曾以御史资格见王宇仁。王守仁卒死后,聂豹为苏州知府时,设王守仁神主,北面再拜,开始称“门生”,见证人钱德洪,并刻书于石以志之。该学派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它可以密藏膏盲之间,也可充满世界。说“为吾一身之主,为天地万物之主,轨有外于心?”‘心,固不出乎腔子里,然退藏于密者此也,弥满于六囧闔者亦此也”。(黄宗羲:《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本文下同)
该学派认为,“道”即是“中”,即是心。说:“向道器之别。曰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闻超然声臭处指为道;就其可睹可闻体物不遣指为器。非二物也。今人却以无形为道,有形为器,便是袭了宗旨。喜怒哀乐即形色也。就其末发浑然不可睹闻指为中,就其发而中节,灿然可睹闻指为和”。可见,“道”即“中”。又说:“若究其极,则所谓不睹闻。主静之静,乃吾心之真”。可见,“中”即“心”。又认为,“良知”即是“心”,源自天生。“吾心本体,精明灵觉”;“良知之教,乃从天命之性,指其精神灵觉而言”。主张学问的目的是迁善改过。所谓“学问之道无他也。去其不善,以归于善而已矣”,“迁善改过,即致良知之条目也。果能戒慎恐惧,常精常明,不为物欲所障蔽,则即此是善”。又说:“慎独之功,即从戒惧抽出言之。盖未有独处致慎,而不为戒慎恐惧者”。该学派认为良知与知觉不同,固守王氏“致知格物”说。指出:“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所知视、知听、知言、知动,皆知觉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知是非,所谓本然之善也”,又认为:对于“格物致知”,有的学者“以知识为知”,“以凡有声色象貌于天地间者为物”,这些都失掉了大学的本意,“先师谓知是独知,致知是不欺其独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视、听、言、动、喜、怒、哀、乐之类”,“格物是就视、听、喜、怒诸事慎其独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则,以自慊其知”。即“知”是先天的知,是“天理”,“致知”是不要丝毫地瞒昧了“良知”、“天理”,“物”是意念中的物,不是离开了意念独立存在的物,“格物”就是按天理原则克服意念中的不善,保存和发展意念中的善。
该学派的著作有邹守益《东廓沦学书》、《东廓语录》;欧阳德《南野论学书》,聂豹《双江论学书》、《困辨录》;罗洪先《论学书》、《杂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