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孝悌忠信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儒学论“孝道”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 字号:   )

儒学论述“孝道”最重要的专著是《孝经》。

这部不足2000字的经典,百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责难和攻击。一个主要的反对意见认为,《孝经》是“为统治阶级愚民政策服务的”。但如果认真读读《孝经》就会发现: 这部典籍之核心是讲述一个价值观: “立身”之要。“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也即自我完善。有意味的是,这个“立身”不仅仅是讲述给普通读书人和老百姓听的,也是,甚至更重要的是,讲述给君王公侯听的。因此,说它是“为统治阶级愚民政策服务”,是站不住脚的。如同儒学其他著作一样,它主要是为共同体全民提供价值观,并非为一部分人提供价值观。

也有人看到了《孝经》在讲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等等,就来说这是在论“人的等级差别”。事实上等级差异,世界各地、人类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界上从未消除过“差异”。儒学承认世界是差异性存在的,并不主张将所有的差异消除,打造一个“同一”性质的世界。儒学从未有过如此狂妄的春秋大梦。

在《孝经》中,正因为承认人间世界的差异,所以,规定了不同人物的“孝”的责任。这也符合现代社会的“角色化”原理: 一个人,在家里可能是一个父亲,就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是丈夫,就要承担起丈夫的责任;但在白宫,他可能就是一个总统,这时,就应该承担起总统的责任,而不是父亲和丈夫的责任。这就是儒学“礼”的内涵之一: 当位。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

由“孝”推演为“忠”,于是这一价值观从家族走向了邦国。这样,《孝经》就成为规范君王公侯以至于庶民百姓之政治、伦理之理性交往规则。它的根底可以总结为“爱”。孝,是理性的爱,内含着对生命的感恩。最大的报恩是以一种符合规则的形式成就自我。对士庶百姓而言,更多是教化;对君王公侯而言,更多是监督。后者,意义尤重。因为在帝制条件下,不孝,可能导致宫廷政变,那样,就有流血事件,就会导致政治乱象。因此,孝,是儒学给予君王的“价值制衡”的思想工具。

在儒学原典中,孝,比忠更重。孝是亲情所在;忠是道义所在。与道义比,亲情优先。所以“亲亲相隐”在孔子那里是正价值;所以大舜背着犯罪的父亲逃跑,在孟子那里是正价值。有一部出土的简书,世称《郭店楚简》,其中一章名《六德》,就是儒学经典。

其中有一句话: “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这意思是说: 当君主和父亲的丧事一同出现时,为了父亲的丧事,可以放弃君主的丧事,不能为了君主的丧事,放弃父亲的丧事。可见,尽管可以由孝推演为忠,但二者的权重还是不同的。在古儒、先儒那里,以“孝”为文化儒事核心的“亲亲序列”,是优先于以“忠”为核心的“君臣序列”的。后儒将这个秩序颠倒过来,今儒有时要跟着后儒走,这是对元典的背离。

理解《孝经》或儒学的“孝道”,不得不提到《二十四孝》。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 《二十四孝》不是儒学正见,不是儒学元典。这个文本提供的若干“孝道”经验其实是对儒学元典正见精神的一种背离。

传统中有一种对元典的过度赞誉,但这种过度赞誉恰恰戕害了元典精神。《二十四孝》所讲述的“郭巨埋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等故实,跟儒学正见没有关系。这种将孝道推演至反人性的逻辑,是一种“誉之适足以祸之”的文化现象。《二十四孝》源出于元代。按元人初意,似欲“弘扬孝道”,结果却令“孝道”蒙羞。这不禁让人想起克雷洛夫的一个寓言: 主人带着米舒卡(狗熊)在树林午睡,告知米舒卡不要让任何动物来侵害他。一只蚊子叮在主人脑门,米舒卡为了保护主人,搬起石头砸蚊子,结果可知。《二十四孝》就是捍卫“孝道”的米舒卡。

孝,是对生命来源的一种感恩,也是对种族繁衍的一种肯认。认同孝道,比较容易获得敬畏生命的感觉经验。而敬畏生命,是人类一切正价值的逻辑起点。但不能将孝道理解为《二十四孝》中种种反人性的故实。

理解孝道,要有正见。

下页:用行动证明你的孝心《木兰辞》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