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在生态智慧方面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的当属《礼记·月令》了。《月令》作为朝廷礼制与国家律令的一部分,概述了天子一年四季的政治活动。作为古人对农耕社会生产与生活管理经验的总结,《月令》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保护、营造美好家园的生态美学思想。就基本思想而言,《月令》要求人的活动充分尊重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地等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因时而动的保护与利用各种资源。《月令》特别强调,春夏两季是万物生长季节,人的活动更是要以积极主动的行为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于山林川泽土地等资源,《月令》提出在春夏时季要采取多项措施来保护、休养生息这些基础性资源,如禁止伐木、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伐大树、入山行木、烧薙行水、杀草、粪田畴、美土疆等。对于动物资源,《月令》也提出了在春夏时季的多项尊重动物生长规律的保护方案,如牺牲毋用牝,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麛、卵,毋田猎,游牝别群、则絷腾驹,班马政等。古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这些认识与实践,无疑是非常具体而深刻的。
人类现代文明是经由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造就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城市的蔓延与消费的膨胀,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各种生态危机也接踵而至。而中国儒家文化关于“以天地为本”的生态道德意识、关于“时禁”的生态伦理规范、关于“休养生息”的生态修复观念都有助于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