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亲民与位育 “和谐”的源头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大学》所谓“明明德”是就“亲民”而言的。一个人天生固有的良知或灵明觉知之心,在其觉悟自身以及觉悟自身与万物的共同存在之际,这个觉悟并不是光秃秃、冷峻而枯燥的,而是与同情、怜悯之感相融为一体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天然而有的同情心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面对其他动物,乃至于面对整个世界。单纯的灵明觉知,只是觉悟到万物共同存在;有同情或怜悯情感的渗透于如此觉悟之中,则人与万物的共同存在是有血有肉的,具有活生生的情感关联基础上的共同存在。两者的统一就是仁。《大学》中对于秩序特别重视,提出了先后、本末之序: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对三纲领八条目的论述,其间蕴涵着两种不同的顺序。一是理念的反溯秩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是工夫(实践活动)的生成秩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中庸》中,有一个相似的表达,但不是那么明确。从反身而诚的反思顺序而言: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从实际工夫行动顺序而言: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两个秩序恰好是“互逆”的,《大学》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统一这两个秩序,《中庸》则以“修身”为“九经”之始。在切实修身工夫行动的基础上,合理地理解与安置 “理念秩序”与“工夫秩序”二者的关系,即位育,既关乎个体身、心、意、知、物几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关乎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理念的秩序和工夫的秩序,统一于具体的工夫行动。但在具体阶段,从个人说,理念可能取得对工夫活动的相对优先性。一方面,理念必须以具体的修身活动为基础,由具体活动逐渐生成才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理念必须取得超越具体活动的相对优先性,取得相对于具体活动的一定支配性,人的生存才是有质量的。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必须抵达和谐状态,而和谐的个体生存状态,就必须理念与行动的两个“互逆顺序”取得和谐。

在《大学》和《中庸》阐述上述次序时,后世大多注重了每一条目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这里我们也拈出理念秩序与行动秩序的关系来阐明“和谐”,则是因应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基本现实。(郭美华)

下页:人与道和人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