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简说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格物说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徐醒民教授

礼记大学篇里的格物学说,纯讲希圣希贤的用功之道,先儒注解甚多,但大都难解难行,后世学者所得的益处不大。兹举几家古注或论述,以资探讨。

郑康成大学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李习这复性书中:“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司马温公致知在格物论:“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朱子大学章句:“致,推极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王阳明答学者:“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又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以上五家解释格物的物字,都是指外来的事物而言,格字则有四种释义,其中以朱子为特异。朱子释格为至,是将自己的知识推至天下事物之处,研究其中之理,研究到极处,一旦豁然贯通,就能明白自心的全体大用。这是他的即物穷理之说。但事物无穷,人生有限,何时能把无穷的事物研究至极,是一大问题。王阳明当初依此说去格竹子,一连格了七年,不但一无所获,反而劳思致疾,可以想见其困难。朱子以外,郑氏以善恶之知感来善恶之事,李氏心不应物,温公扞御外物,王阳明正事之不正,虽似不难,其实也不容易。吾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身所接触,无一而非事物。所有事物,一经见闻接触,便如摄影然,留其影相于心中,欲使其心不与物相应,或者扞御,又何能为。纵使能以不应,或能扞御,但过去长久时期,已入心中的事物,又该如何处理,所以问题依然不能解决。

格物是大学所讲的第一条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光明的性德,具备一切智能能力,人人本有,因此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这明德为物所蔽,以致不明。明明德就是要把为物所蔽的明德发明出来。要发明明德,则必须讲格物。古注物字,皆从外来,其实是由自心而起。自心每起一念,即含无穷的事物,这些事物与生俱来即在心念之中。吾人心念中何以有这些事物,如以周易的原理解释,即由人人本具的太极生出两仪之后,便有时间空间的假相,再由时空假相幻生一切事物,所以一切事物皆在心内,而非外来。太极、明德,名异而实同,都是指自心不动的理体而言,原为通体光明,本无一物,太极之生两仪,明德之有物,都是幻生幻有,虽然一切是幻,但人人皆以为真实。以幻为真,这是人的通病。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就是教希圣希贤的学者了解自心动念就是来物,当下看破,知为幻有。念念如此观察,便是念念致知在格物的功夫。

下页:诚者诚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