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百日维新与保皇生涯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在不断上书朝廷吁请变法的过程中,维新变法纲领日臻完善,变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光绪皇帝也终于下定了变法图强的决心。从此,康有为的政治生涯也由仅仅上书言事,不平疾愤呐喊,转到从事激烈的变法活动之中。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是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国是之诏开始的,至同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结束,历时一百零三天。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光绪终于下定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正式变法。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直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德宗景皇帝实录》)

6月16日,光绪皇帝顶着慈禧太后等后党的压力,打破清朝皇帝不得召见小巨的“祖宗家法”,特旨召见了康有为。召见前,康有为碰见了荣禄,并告诫这位著名的守旧大臣,非变法不能救中国,“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清廷戊戌朝变记》)召见中,光绪帝颇有兴致地听康有为阐述自己的变法救国主张,并频频表示赞同。康有为问道:“皇上之圣既见及此,何为久而不举,坐致割弱?”光绪叹息说:“奈掣肘何?”于是康有为建议道:“就皇上现行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矣。唯方今大臣,皆老耄守旧,不通外国之故,皇上欲倚以变法,犹缘木以求鱼也。……皇上欲变法,唯有擢用小臣,广其登荐,予以召对,察其才否,皇上亲拔之,不吝爵赏,破格擢用。”光绪赞成其观点(年谱)。召见谈话非常投机,持续达两个多小时。召见后,光绪欲重用康有为,终因旧守势力太大,只好委他一个在縂锂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小职位,准予专折奏事。

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康有为充分利用光绪帝给予的专折奏事特权,给皇上提出了许多维新变法主张。他几乎是每两三天就写一件条陈。如果说以前的上清帝书主要是产生社会影响的话,而这时期的奏折则主要是直接影响皇上。

这期间康有为上奏的主要内容为:

政治上,尊孔教为国教,选才议政,许民上书,裁冗官,断发易服改元,开懋勤殿议制度,开制度局等,希望朝廷能破格录用维新变法人才,建立变法机构。

经济上,劝励工艺,奖募创新,立商政,开农学堂,地质局,筑铁路,废漕运,裁厘金等,要求保护工商业,发展新式农业。

军事上,停弓刀石武试,裁绿营,放旗兵,广设武备学堂,广购西方新式武器,大练海陆新军以强中国。

文化教育上,废人股试贴楷法取士,办学校,译新书,培养新人才。

此外,康有为编纂了一批列国变政考,介绍各国变法情况,总结历史经验,以供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参考。

康有为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力图将自己提出的变法主张,变成一场全民运动。

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就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维新报刊——《万国公报》,双日刊,由扇门大弟子梁启超等人任编辑。该报主要宣传学习西方兴办铁路、矿务、邮政、铸银、学校、报馆、练兵、劝工、通商、务农等使国家富强的变法措施,着重阐发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该报属免费赠送,每期三千份。开始时,由康有为独自负担办报费用,有时他不得不靠典当衣服来维持报纸的发行。后来该报得到一些官僚的资助。这份报纸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报开两目,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则渐知新法之益。”后报名改《中外纪闻》。

组织强学会。办报同时,康有为感到需要建立一个组织来推进变法。故经过数月的酝酿,并争取到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决定在京师建立强学会。1895年9月,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康有为撰写《强学会序》,阐明成立强学会的宗旨: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盖学以讲求而成,人才以摩厉而出。合众人之才力,则图书易庀;合众人之心思,则闻见易通。”据梁启超介绍,此会所办之事有五;一译东西文书籍,二刊布新报,三开大图书馆,四设博物仪器院,五建立政治学校。

成立保国会。强学会从成立到解散,不过四、五个月时间,为了适应维新变法的需要,康有为决心“续强学会之旧”,建立新的组织。1898年春,康有为联络各省旅京官绅及应试公车,在粤东新馆成立保国会。康有为撰写《保国会序》和《保国会章程》。“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该会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孔)教之不失”。保国会是戊戌维新运动中规模最大,宗旨最富有爱国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全国性政治组织。它存在的时间尽管也不长,但它所播下的爱国种子却不顾一切地成长起来了。“各省志士纷纷继起,自是风气益大开,士心益加振厉,不可抑遏矣。”(梁启超语)

当以西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要扼杀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拼死挽救这场运动。1898年9月上旬,京师盛传将有宫闱之变。康有为上奏光绪帝,请仿照日本设立参谋本部,“选天下虎黑之士,不二心之臣于左右,上亲援甲胄而统之。”9月16日晚,康有为曾同毕永年谈发动政变,以拯救变法运动的设想。鉴于变法失败已成定局,缺乏实力的光绪帝特于9月19日发布谕旨,催康有为离京前往上海督办官报,不得迁延观望。同时,又让林旭带出密诣给康有为,“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楷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特谕。”(《宾退随笔》)康有为接到密诏后,“跪诵痛器激昂”,马上找来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共同经划救上之策,哭并且决定由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出兵勤王。当得知袁不能举兵挟上清君侧时,康有为又想利用大刀王五和湖南会党发难。随即他又去拜访李提摩太,求见伊藤博文,希望通过列强来阻止西太后废立光绪帝,扼杀维新变法,但是都没有成功。无奈,康有为只好于9月20日凌晨出京,前往塘沽乘船逃走。21日,京师发生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遇难,西太后下令通辑康有为。康有为历尽艰辛,先逃往香港,后又流亡日本,终于逃出了清廷的追捕。

在日本,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一起,继续从事营救光绪帝,拯救维新事业的活动。当时,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陈少白等人也在日本,并且打算同康、梁合作,共同蓷勫满清。但康有为自认为受过光绪“衣带密诏”,地位毕竟与孙中山等人不同,加之在政治观点上也存在极大差异。康有为认为,只要蓷勫后党,救出光绪,中国就有希望,故他对陈少白明确表示,他不反对满清。“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只知冬裘夏葛而已。”。(《革命逸史》)

1899年3月,康有为前往加拿大、英国等地。一方面积极策动英国政俯向西太后施加压力,以求恢复光绪的帝位;另一方面则在华侨中加紧筹建保皇组织。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等人在加拿大宣布创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一时间,保皇会在日本横滨、檀香山、澳洲和南洋一带华侨中发展很快,他们宣称,保皇会“名为保皇,实则革命”,致使“不数月间,入会者达数百万人,开会者凡数十埠地”(《康有为与保皇会》P5)。甚至孙中山兴中会的很多人,都被保皇会所吸引,形成了保皇党同革命党相互争夺力量的局面。在康有为的领导下,海外华侨中竟一度兴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维新救亡运动。

1900年,由于传说西太后准备废立光绪帝,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将兴师勤王提到了最主要的议事日程。此时,义和团运动正风起云涌,八国列强军队侵略中国,天下大乱。康有为认为这正是兴师勤王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动员了所有的力量,以期一举成功。康有为亲自坐阵新加坡指挥,梁启超负责各地筹款与联络事宜,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在汉口设立自立军总机关,专事联络会党、策反清军工作,并预定于8月9日在长江各地同时起兵。康有为还希望得到列强帮助,吁请“各国联合救皇上复位”(《新党首领最后外交政策》)。但这场兴师勤王梦后来也竟成了一枕黄粱。

兴师勤工的失败,使保皇党的海外活动开始瓦解,保皇会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华侨对保皇会的捐款热情也有所下降。康有为也陷入苦闷的思索中。以后几年里,他的主要活动仅限于游历日本、加拿大、英国、香港、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并不时著书研究儒经,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此间,康有为最后完成了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大同书》。

这期间,正是反清革命大发展的时期,不少康门弟子也感受到了革命大潮的影响,觉得只有用激烈手段蓷勫满清,才能实现救国和改革社会的目的。如梁启超,这位康门大弟子,也开始高唱革命排满之论。而康有为仍顽固坚持自己的保皇立场,竭力宣传“用专制之权变法,乃今最适时之灵药”,认为革命将导致亡国(《康有为政论集》上)。种种迹象表明,这位曾经是救国变法领袖的康有为,此时显然已经大大地落后于时代,而成为了革命绊脚石。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公开激烈地批判康有为的保皇论调。这一檄文,曾在海内外引起过巨大反响。1904年,孙中山也发表《敬告同乡书》,号召人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历史正在抛弃这位不愿再前进的保皇派领袖。

1904年—1909年间,康有为周游列国,遍访欧美许多国家,继续寻找救国良药。这期间他写下了《欧州十一国游记》、《法国大革命记》、《欧土政俗总论》、《中西比较论》、《物质救国论》等。1906年,清王朝宣布预备立宪。为此,康有为也于1907年宣布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并希望清政俯能够允许他口国,“更效驰驱,共建大业”(《上摄政王载沣书》)。

1911年,辛亥革命蓷勫了满清,赶跑了皇帝,实现了共和。这是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奋斗已久的成果,不少立宪派人士在革命大潮的影响下,也纷纷改变宗旨,抛弃清皇室,赞成共和。唯有康有为仍站在历史的对立面,坚决反对民主共和。康有为这个时候虽然无皇帝可保,但他提出“虚君共和”的主张。他认为,行“虚君共和”,可以防止革命和动乱。

1913年冬,流亡海外16年的康有为回到上海。这个时期他的主要活动是主编《不忍》杂志,出任孔教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情形,并没有帮助他校正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仍然坚持还是只有皇帝能够救中国,有时,他甚至还后悔当年他所倡导的变法维新运动操之太急。正是在这种政治观的支配下,后来他竟然积极参予了军阀张勋的封建复辟活动,并且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赏头品顶戴,加恩在紫禁城内赏坐二品肩舆。这些活动,又使他这个保皇领袖,成为了“复辟的祖师爷”。

1918年,康有为曾通电呼吁南北停战,后又建议中国利用一战胜利之机,收回失去的部分主权;1919年,他通电支持“五·四”运动,指斥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卖国行径。1924年,他则故态复萌,打电报抗议冯玉祥将清废帝赶出清宫。为表示自己仍忠于“朝廷”的心迹,1927年,康有为不顾年事已高,还特地赶到天津“觐见”末代皇帝溥仪。1927年3月上旬,为谢溥仪为其70大寿的贺礼,特亲笔写下《赐寿谢恩折》表示“求戴高天厚地之恩,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坠雾轻尘之报。”(《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

1927年3月30日,康有为逝于青岛寓所,享年70岁。康门弟子,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曾这样概括康有为坎坷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胜当年。”

下页:博论宏宏 光照寰宇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