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博论宏宏 光照寰宇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康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改革派领袖,而且还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伟大先行者。康有为的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值得研究的贵宝遗产。

一、哲学思想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从内容上看,它是当时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影响与初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在思想上的反映;从形式上说,它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继续,同时又是这一古典传统在近代的终结。

1.宇宙发展论

康有为以“元”作为世界之本体,认为天地万物皆变,宇宙是元气物质无限演化发展的过程。

“……其道以元为体,以阴阳为用。理皆有阴阳,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人统物理焉。以诸天界,诸星界,地界,身界,魂界,血轮界,统世界焉。”(年谱)“元者,气也。”“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气也”(《万木草堂口说》)。由此康有为得出结论,“变者天道也”,“变”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没有运动变化,就没有天地万物的存在。而天地万物就存在于运动变化之中。“夫天久而不弊者,为能变也”,“地久而不弊者,为能变也”(《变则通通则久论》)。“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俄国大彼得变政记序》)。康有为的这种宇宙演化发展观,就蓷勫了多少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哲学思想体系,从而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发展论

康有为的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别具特色的“三世说”当中。康有为的“三世说”理论,尽管前后说法有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但它却包含了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发展过程,它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在于竞争。借公羊三世的“微言大义”,康有为详细表达了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

“人道进化,皆有定位,白族制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首长,由首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由独立而渐为夫妇,由夫妇而渐定父子。由父子而兼锡尔类,由锡类而渐为大同,于是复为独人。益自据乱世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论语注》)

每世之中又有三世焉。则据乱亦有乱世之升平太平焉,太平世之始亦有其据乱升平之别。每小三世中又有三世焉。于大三世中又有三世焉。故三世而三重为九世,九世而为三重之为八十一世,展转三重可至无量数,以待世运久变而为进化之法。(《中庸注》)

实现社会进化的契机,就是变革。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实现三世的展转。由此康有为而派生出社会变革思想。在康有为看来,就当时中国情况而言,非大变不足以救国。故他主张:“不变则已,一变则当全变之,急变之。”(《士杰上书汇录·清御门誓众,开制度局,以统筹大局折》)

以“三世说”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它是康有为“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詹中西之新理,穷天人之变赜”,“剖析今故,穷察后来”所创立的理论。用梁启超的话说,它是达尔文主义输入中国以前的一大发明(《饮冰室文集》)。

二、经学思想

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博大精深,其妙无穷。然在经学中引起巨大震动而直接服务于维新变法的经学著作,要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1.《新学伪经考》全书共15篇,计30余万字,初刊于1891年,该书尽管在清末曾三次“奉旨毁板”,但其见解之新颖,影响之深远,堪为当时“思想界之大飓风”。根据梁启超的概括,《新学伪经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缝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清代学术概论》)

《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清学正统派的根基。康有为著此书的出发点是,“锄去非种,嘉谷必茂,荡涤雾雾,天日乃见,故首为是书,以清芜秽。”(《新学伪经考叙》)康有为在这部书中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凡后世所指目的‘汉学’者,皆贾(逢)、马(融)、许(慎)、郑(玄)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新学伪经考·序目》)这个结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赖以维系统治的正统封建守旧思想。其次,它在经学界刮起了一大飓风,催促人们对传统的“精粹”进行反思和检讨。这在学术意义上是蓷勫了“古文经学”的“述而不作”,在政治意义上是打击了顽固派的“烙守祖训”,为实行变法扫除了思想障碍。

2.《孔子改制考》全书21卷,约34万字,初刊于1898年。

《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品。中国虽然号称文明古国,但“六经以前,不复书论,夏殷无征,周籍已去,共和以前,不可年识,秦汉以后,乃得详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创立教义,企图凭自己的理想来建立自己认为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自己所向往的制度托为古代所曾实施,借以争取人们的信仰,假借古已有之来加强其论点的说服力。如老子假托黄帝,墨子假托夏禹,许行假托神农等,莫不如此。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了一套他自己创造的尧、舜、文、武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依据。“六经中之尧、舜、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为轨则,不必其为尧舜文王之事实也”(《孔子改制考》)。经过诸子争教,儒墨“显学”,从战国历秦到汉,孔子成为全国教主。

康有为通过《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大师,鲜明地主张进步和革新,反对保守和守旧,从而为近代中国的变法改制张目。这种作法,是康有为特别精明之处。梁启超评价说,康有为“以为生于中国,当先救中国。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先生者,孔教之马丁路得也。”(《南海康先生传》)

三、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独创的一种学说,大同世界是他毕生构造的一幅理想社会蓝图。这个他心目中的乌托邦,构成了维新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不失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反封建意义的一面丰碑。

1.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反对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首先,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是据乱世,必须加以彻底改造和扫除,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据乱世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智欺愚,以富轹贫,无公德,无平心……”。在这个乱世人道中,“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臣民”,“赋税日以繁苛”。如不对这个举世间人人烦恼的污浊世界加以改造,人们将无法生存。

其次、康有为尽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升平世,各方面都比封建时代好,但仍有许多黑暗面值得批判。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分化,富贫不均,道德败坏,人民苦难,阶级斗争等等,都是他明确表示应该摈弃和批判的。

2.大同社会的蓝图

(1)大同社会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劳动是大同社会人们的第一需要,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不出力之人,公所恶”。

(2)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国家的社会。“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大同世界里没国家等强制机关,全部社会行政组织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全地大同公政俯”,其内设若干职能部门各司其事。第二级是各度分政俯。全球按经纬度各分一百度,共一万度,除去海洋,陆地约为三千多度,每度设一自治公政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各度分政俯内又设若干职能部门。第三级是地方自治局——基层自治政俯。它除设各职能部门外,对社会按行业实行管理,如工厂、牧场、渔场,均实行厂(场)长负责制。此外不再设立乡官。

(3)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家庭的社会。其社会关系被简化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生老病死诸事,均由社会“公养”、“公教”、“公恤之”。

(4)大同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有极高的物质享受和很好的精神修养。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忧虑绝无,过着无苦而极乐的生活。

四、经济思想

康有为的经济思想,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将其归纳为“三论”——以商立国论、物质救国论、理财救国论。

1.“以商立国论”

康有为认为,当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列国并争时代的时候,“商战”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武器。“商战”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如果统治者仍然是困于传统的以农立国的教条,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夫古之灭国以兵,人皆知之;今之灭国以商,人皆忽之。以兵灭人,国亡而民犹存;以商灭人,民亡而国随之。中国之受毙,盖在此也。”(《上清帝第四书》)因此,必须树立以商立国的思想。

如何“以商立国”?康有为提出应该“恢张利源,整顿商务”。(《条除商务折》)其具体措施有四:一曰开发矿藏,发展农业和机器制造业,发展交通运输,为商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二曰设立商务机构和商务官员,开商学、译商书、出商报、立劝工场及农艺学堂;三曰制定商业法规、保护商人利益,整顿商业秩序;四曰给文凭,助游历以奖助之;行珍赛厂(即博览会、展销会等)以鼓励之。

2.“物质救国论”

康有为在上清帝书中,曾经明确要求光绪下诏,“讲求物质”,“定为工国”。康有为指出,“凡有进化,皆以物质”,物质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竞争中的实力。正是物质这种威力无比的力量,将人类带入新世纪。近代社会的机器大生产,是近代文明的标志。建立近代大生产,实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康有为主张励工艺,奖创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官禁,鼓励商民投资设厂,一切实业均可招商承办,在“出费给牌”,投标注册后“纵民为之”。

3.“理财救国论”

康有为感到,要拯救中国,除变政、发展经济外,还尤其应该注意理财。“中国危敝,百政不举,其本尤患于之财,然生财有道,在善理之。”康有为认为,理财之道的核心,就是善用银行。“理财之道无他,善用银行而已”。

如何利用银行理财?(1)“以国家银行为理财之母,纸币听其发行,公债付其销售,以操全国金融之高之多寡而调剂,一切统焉,国家之国库托焉,收支者付银行,其有不足,亦惟银行是资”。(2)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可以组建中央国家银行,国民银行,组合银行,劝业银行,兴业银行和股票交易所。而中央国家银行最为重要,实为银行之母,是银行的银行,是国家操纵全国金融,发行货币的机关,是国库的依托。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先行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其一生活动波澜壮阔,堪称一代巨人;其思想著述博大精深,不愧民族瑰宝。尽管他曾在晚年落伍,但他在当初所点燃的变法火炬,至今仍能使人察其余热。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既极度辉煌而又充满矛盾与坎坷的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先生:“若其理想之宏,光照千载,其热诚之深,厚贯匕札,其胆气之雄,伟横一世,则并时之人,未见其比也。……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页,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南海康先生传》)

下页:新唯识家 熊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