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七上清帝书 吁清维新变法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要变法,要图强,“不得不假有国者之力”(《戊戌变法前后》),这就是康有为甘冒杀身之祸,犯颜直谏朝廷的最现实考虑。变法前,康有为曾七次上书清帝,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敦促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变法救中国。

1.《上清帝第一书》

1888年12月,康有为利用在京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以一介微不足道的萌生资格,第—次向光绪帝上奏了《为国势危感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折》。在这份奏章中,康有为阐述了中国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方今外夷交迫”,而举国“兵弱财穷”,随即提出了以变成法为核心的三点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在这份奏折中,他还力陈了中国急需变法的三条理由;一曰“今天下法弊极矣”,非变法不可。二曰祖宗之法可变,“治国无法则乱,守而弗变则悖”;“穷则变,变则通”。三曰变法前途光明,“岁月之间,纪纲已振,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六道化成,以恢复属地而雪耻下难矣。”

这是康有为第一次系统地向社会公开自己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也是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的第一个信号。这次上书尽管未能送达清帝之手,但它却对清廷政局产生了极大震动,人们都将此视为非常的举动,引起了整个京师的哗然。康有为也为此而遭到了“朝士大攻之”(年谱)。

2.《上清帝第二书》——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偕梁启超等人再度赴京会试。时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廷同日本签订极其苛刻的《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等等,其赔款之巨,割地之广,丧权之重,使得举国骇然。康有为目睹朝廷如此无能,山河破碎,悲愤难忍,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众民,而可有此约哉!”(《中日和约书后》)他吸取了第一次孤军奋战的教训,首先通过其弟子梁启超去鼓动广东、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然后进一步发动其它各省举人行动起来,共同上书光绪,吁请朝廷拒绝和约。当时在京的18个省的举人,纷纷响应康有为的号召,决定联名上书。大家久慕康有为的大名,故公推他起草奏稿。康有为以满腔悲忿,奋笔疾书,用一天两夜时间,写成一份18000余言的上皇帝书,坚决反对《马关条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救国主张。公车们建议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第一,“下诏鼓天下之气”。康有为认为,割让台湾,即亡国之举,“诸国以中国之易欺也”。如此下去,“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幻想通过割地以保都畿,“则自叹其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且行省已尽,何以为都畿哉!”出路仅仅在于拒绝和约,团结民心,救亡图存。康有为吁请光绪,应该速下三诏:一下罪己之诏。“责躬罪己,深痛切至,激励天下同雪国耻。”二下明罚之诏。对主和辱国的权臣,丧师失地的将帅,擅许割地、辱国通款的使臣,守御无备的疆吏,或明正典刑,或予革职,黜退尸位大僚,无妨贤路。“庶几朝政肃然,海内吐气,忭颂圣明,愿报国耻。”三下求才之诏。“诏下九卿、翰詹、科道、督抚、两司,各举所知,不论已仕未仕,引见擢用,随才器使。昔汉高之于樊哙,每胜增其爵级,其于韩信,一见即拜大将。凡有高才,不次拔擢。天下之士既怀国耻,又感知遇,必成致死力以报皇上。”康有为预言,只要三诏一下,赏罚得当,士气咸伸,“天下必距跃鼓舞,奔走动容以赴国家之急”。

第二,“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认为,首都为天下之根本。“方今旅顺已失,威海已回,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无以为防守之计。”“故非迁都,智者无所骋其谋,勇者无所竭其力,必将坐困胁割尽而后已。夫以一都城之故而亡其国,岂不痛哉!”所以当今最要紧的事之一,就是迁都西安。只要一迁都,即使是失去旧京,也无足轻重,“而朝廷深固不为震慑”。凭西安之险要,日本人是无法攻占的,则都城可保。“或偏就驾驭,不必割地,和议亦成,即使不成,可以言战矣,故谓迁都以定天下之本此也。”

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提出,用选锋、选将、购械的办法,训练重兵,以待敌变。一夫用兵者,用其气也”。至于选将,则“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他还提出让各地方绅士自办团练,不拘一格推荐“忠义沈毅慷慨知兵之士”。此外,康有为还清光绪帝“宜选精于制造操守廉洁之士,专购英黎姆斯枪十数万以备前敌,并广购毒烟空气之炮、御弹之衣,庶器械精利,有恃无恐,是谓购械。”在康有为看来,只要有精兵、猛将,再加武装以精良装备,就能稳操胜券了。

第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才是康有为此次上书的核心。在康有为看来,以上所陈三策,“皆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也”。只有变法,才足以自强立国,“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如何变法图强?康有为提出了四项建议。

(1)富国。“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其法有六:

一曰印行钞票。康有为认为,聚举国之财,收举国之利,莫如钞法。“今天下银号报明赀本,皆存现银子户部及各省藩库,户部用精制钞,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给现银之数而加其半,许供赋税录饷。其大者户部皆助赀本,其亏者户部皆代摊偿,助其通流,昭彰大信。巨商乐借国力,富户不患倒亏”。随着统一钞票的流通,国家可扩大商务,可筹集军饷,可聚资建设,可致国富民强。

二曰兴修铁路。康有为指出,铁路“可缩万里为咫尺,合旬月于昼夜”,方便运输、经商与交流。鉴于修筑铁路耗资巨大,款项难筹,故建议允许由私人资本修筑铁路。这样不仅国家可收入七千万两银钱,“且可裁漕运而省千万之需,去驿铺而溢三百万之项。”

三曰发展机器轮舟。即允许民间设立机器工厂和轮船公司。“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四曰开矿。康有为提出,西方许多国家都因采矿而富强,而我国“藏富于地”,但“亘古封禁,留待今日”。他建议应该加强矿学研究,注意开采地下资源,并由国家加强管理。“选才督办而无滥私人,则吾金、银、煤、铁之富可甲地球。”

三曰铸造银币。即一自铸银元以收利权,以改变洋圆在中国泛滥的局面。

六曰设立邮政。康有为认为,“我中国人四万万,书信更多,若设邮政局,以官领之,递及私书,给以凭样,与铁路相辅而行,消息易通,见闻易广,进而坐收千余万之款,退可省三百万之驿,上之利国,下之便民。”

(2)养民。养民之法有四:

一曰务农。提倡科学种田,主张以农为主,多种经营。

二曰劝工。奖励科学创造发明。

三曰惠商。减免重税,保护商业。

四曰恤穷。扶贫济弱团结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垦荒、教工、养穷。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这些国家民智大开,社会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了。故康有为建议,请朝廷下令,州县乡镇都要建立图书馆,以增加民众的见识;乡村一律设立学塾,儿童皆得入学。

二曰改革科举。建议皇上改武科为艺科,令各省州县普遍建立艺学书院。各级考试,除试经论一题外,主要是考核历史、时事和策论,量才录用。文科各级考试,也以考核历史掌故,世界知识为主。“其有创著一书,发明新义,确实有用者皆入翰林,进士授以检讨,举人授以庶吉士,诸生授以待诏。如是则天下才智大开,奔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开设报馆。“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观物价,琐之可通时务。外国农业、商学、天文、地质、教会、政律、格致、武备各有专门,以为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稗政教。”

四曰设立道学。其目的在于发明孔子之道,扶圣教而塞异端。“今宜亟立道学一科,其有讲学大儒发明孔子之道者,不论资格并加征礼,量授国子之官,或备学政之选。其举人愿入道学科者,得为州县教官。”“并令乡落淫词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

(4)改革内政外交。

康有为提出要改革官制,重视外交,置议郎等。关于官制改革,关键在于裁汰冗员,“以彼冗繁,增此廪禄”。关于外交,应该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辨才者,入馆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折冲”。关于“置议郎”一事,康有为特别重视,将其作为内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故特别请求光绪帝“特诏颁行海内,令士民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不论已仕未仕,皆得充选,因用汉制,名曰议郎。……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康有为认为,这样便能消除君臣隔绝,官民隔绝的状态,实现“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以之筹饷,何饷不筹?以之练兵,何兵不练?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

公车上书,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纲领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为变法的基本主张,标志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成熟。

在这次京城会试中,38岁的康有为终于中了进士,被钦点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书》

1895年5月29日,刚中进士不久的康有为写了《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国呈》。这次上书补充和发挥了公车上书中的内容,向光绪帝提出了自强雪耻的四大方案: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康有为就练兵一策还提出了六项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以练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康有为认为,要实施上述四大方案,关键在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

最后,康有为再次请求光绪立即变法,“伏乞皇上远览《诗》、《易》之所戒,(近)鉴俄、土之兴衰,独揽乾纲,破除旧习,勿摇于左右之言,勿惑于流俗之说,立事必有利弊,权其重轻,听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断自圣衷,更新大政,宗庙幸甚!天下幸甚!”

几经转呈,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终于到了光绪的手里,这是光绪读到的康有为的第一份奏折。“上览而喜之”,下令军机处抄录三份,一份存乾清宫,一份存勤政殿,一份存军机处,并下令抄发各省督抚将军会议复奏。足见光绪帝对此条除的重视程度极高。它成了推动光绪下决心变法的重要契机。

4.《上清帝第四书》

6月30日,即康有为上书后一个月,他又撰写了《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呈》。此次上书主要“言变法次第之故”,“缓急先后之序”。康有为建议光绪,一是立科以励智学,奖励创新发明,使“国人踊跃,各竭心思,争求新法”。二是设议院以通下情。通下情的措施有五:一曰下诏求言,二曰开门集议,三曰辟论顾问,四曰设报达聪,五曰开府辟士。

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康有为第一次提出,要讲明国是,实行全面的根本性改革,“尽弃旧习,再立堂构”,反对“补漏缝缺”。

从5月2日至6月30日的两个月中,康有为连续三次上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纲领,从而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康有为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维新运动的领袖。

5.《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12月,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德国人强占了胶州湾。康有为写了《外衅危迫,分割氵存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祥呈》。在第五次上清帝书中,康有为再次给光绪开具了救国良方:“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才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行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至于变法模式,康有为为光绪提供了三种以供选择:上策是“择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在康有为看来,能行上策则国家可以强盛;能行中策则国家尚可维持积弱的局面;即使是行下策,中国也不至于亡国。如果皇上不采纳这些建议,则国家将会灭亡。

这次上书是康有为历次上书中所开列变法内容最详尽的一次。在第五书中,康有为第一次提出学习俄、日维新变法的经验,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第五书中,还第一次提出制定宪法的主张,明确了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轮廓。

6.《上清帝第六书》

康有为不停地上书光绪,但能送达转呈的很少,大多数被扣下来了,看不出朝廷有采纳变法主张的迹象。康有为感到十分失望,打算离开京师回广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真诚地挽留了这位维新变法的领袖。与此同时,给事中高燮曾为他上了第一个正式奏荐折,请求圣上召见康有为。由于恭亲王等人的反对,光绪帝只好令縂锂衙门大臣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在总署西花厅,便出现了康有为舌战群臣的一幕。

1898年1月24日下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廖寿恒等官员接见了康有为。接见气氛严肃而紧张。一开始,守旧派大臣荣禄就高谈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反驳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刑部尚书廖寿恒问道:“变法当从何着手呢?”答曰:“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李鸿章马上就此质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康有为回答说:“今为列国并立之时,非复一统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统之法,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直尽撤,即一时不能尽去,亦当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户部尚书翁同龢询问了如何筹款的问题。康有为主张,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改革财税制度。“日本之银行纸币,法国印花,印度回税,以中国之大,若制度既变,可比今十倍”。他最近著的《日本变政记》和《俄彼得变政考》可供朝廷参考(年谱)。

这次会见进行了三个小时。光绪听了会见汇报后,非常高兴,很想亲自召见,直接听听康有为的见解,无奈恭亲王等人仍以皇帝不见四品以下官吏为由加以阻挠,光绪只好传令康有为条陈所见,并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这次会见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康有为取得了可直接上书皇帝的特权。《上清帝第六书》即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之下。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写了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或曰《为外衅危迫,分割港至,急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祥呈》。在这篇奏折中,康有为提出了“全变”思想。“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处列国竞争之世而行一统垂裳之法。”康有为列举了世界上固守旧制而亡国的国家,前车之辙,犹可鉴也。

康有为主张中国的变法仿效日本的维新制度,因为在世界各国中,日本的许多情况与中国近似。“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根据日本的经验,康有为建议光绪帝,若要变法,宜首先抓以下三件事:

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乾清门,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

第二,“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所有官员的意见,允许直接反映,不得由堂官代表转达,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这样才“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

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延,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皇上每日亲临商榷,订立各种新章。按康有力的设想,“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法律局、度支局、学校局、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局、邮政局、矿务局、游会局、陆军局、海军局。

这个奏折充分表达了维新法的改革主张和施政方针,成了后来指导“百日维新”的变法指南。光绪读后深受启发,推行维新变法的意志日益坚定了。

7.《上清帝第七书》

1898年3月12日,康有为第七次上书光绪帝——《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可考由弱致强之故折》。康有为鼓励光绪学习俄国。“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转弱为强,化衰为盛之速者,莫如俄前主大彼得,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这个折子的呈上,在催促光绪痛下决心立即变法方面,颇有作用。

下页:百日维新与保皇生涯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