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光波四表 周流六虚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廖平的经学思想前后历经六变,他曾自曰:

学经六变,各有年代,苟遇盘根错节,一再沉思,废寝忘餐,动以年数,豁然理解,如有鬼谋天诱,千溪百壑,得所归宿,旧日腐朽,皆为神奇。

廖平学术前后层变,惚恍不定,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综观其学,前三变谈今古文问题,尚属经学范围;后三讲变天人之学,已超出传统经学的范围,自云“晚年实为哲学、非经学”,章太炎也说:“君之学凡六变,其后三变杂取梵书及医经、刑法诸家,往往出儒术外。”(《廖平墓志铭》)因此,我们这里也暂不讨论,只就其前三变略为评说。

对廖平学术,历来评价不一。历史学家重视他的“一变”,因为“一变”区分今古;今文经学喜爱他的“二变”,因为“二变”尊今抑古;古文经学家赞扬他的“三变”,因为“三变”张大古学。避开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我们认为廖平的“一变”、“二变”最为可观。

廖平“一变”平分今古。经今古之争起于西汉末,而盛行于东汉时期。当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分歧,诸如经本的有无残全,礼制的大小异数,师说的分歧异论等等,都清清楚楚,阵营分明。郑玄遍注群经、杂采众说,郑注独行而诸说尽废,遂使今古混杂,家法莫辨。后人治经,都不辨今古。这对避免因门户之见而引起的“党同门、杜道真”的恶习固然有好处,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对今古文经大小异制如何解释?对今古文学经学如何评价?对两汉学术史如何编写?等等,都由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混杂,界线不明而无从着手。更有甚者,因不知今古文之辨,甚至连后世赝品伪书也无从辨认,东晋梅颐的伪《古文尚书》选得以欺唐骗宋而无人觉悟。至使学界叹为莫大的羞耻!清代乾嘉考据之学,重实证,讲考据,但都停留在名物训诂的许郑之学基础上;至常州学派,始讲家法、别今古,但是由于不知今古分歧所在,或以文字论今古,或以流传地域论今古,或以传授范围论今古,都此牵彼合,未得根本,不知要领。廖平在治《春秋谷梁传》的时候,发现《谷梁》说制度与《王制》相同,再推之其他今文各经师说,亦莫不若合符节。相反,古文经学的制度则与《周礼》相合,而与《王制》绝相背驰。于是认为今古文学分歧的根本在礼制。再验之许慎《五经异义》,其中所载今古之别二百余条,也“专载礼制,不载文字”。于是,廖平专就礼制之别考察今古文学,认为,今学礼制在《王制》,古学礼制在《周礼》,著为《今古学考》,纲举目张,“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今古文分歧纠葛,得以缕析区分,如利剪断丝、犀角分水,各归部居,不相杂厕。千载迷案,一朝释然,其功固大矣、伟矣!因此论者将廖平区别经今古文学的《今古学考》,与清代顾炎武发现古音的《音学五书》、阎若璩驳证伪《古文尚书》的《古文尚书疏证》,同誉为清学的“三大发明”,实非过誉。无论学术崇尚如何,正直的学者都一致肯定这一点,俞樾称《今古学考》为“不刊之书”;康有为因读《今古学考》而引廖平为“知己”;刘师培称赞廖平“长于《春秋》,善说礼制”,又说“井研廖平,通贯汉师义例,寻源竟委,径渭分明;批驳郑玄、杜林、范宁谬说,击中要害,如泥墙崩塌。实乃深知经学家法义例之杰出人材,魏晋以来未之有也!”章太炎也说:“余见并研廖平说经善分别今古文,实惠栋、戴震、凌曙、刘逢禄所不能上”,“廖平之学与余绝相反,然其分别今古确然不易!”俞樾、刘师培、章太炎都是古文学家,学术主张与廖平“绝相反”,可是都一致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原因就在于他精熟汉师家法,善分今古之别,度越了前贤伦辈,因而诸贤皆乐于从善服义,翕然称扬他。

自从廖平区分今古学之后,近代经学方免于依违两可的弊病。治今文者依廖平指明的博士师法,逐级以登高;治古文者,也依廖平所指斥的疵瑕完善其学术,巩固其营垒。诸如章太炎、刘师培、皮锡瑞、康有为之伦,无不受惠于他。其中又以皮、刘二人最为明显,蒙文通说:“自廖平之说出,能寻其义以明今文者,唯皮鹿门,能寻其义言古文者,唯刘*叔。”皮锡瑞,字鹿门,著有《经学历史》、《五经通论》,他严守今文家法,其《五经通论》中,著有《论〈周礼〉为古说,〈戴礼〉有古有今,当分别观之,不可合并为一》、《论郑君和同古今文,于〈周官〉古文〈王制〉今文,力求疏通,有得有失》、《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等专论,显系承廖说而阐发之。刘师培,字申叔,家学四世治《左传》,1912年入蜀为国学馆长,“朝夕与廖氏讨教,专心于《白虎通义》、《五经异义》之书”,深究今古文师说,后来著成《周官古注集疏》、《五经旧说考略》,自称“二书之成,古学庶有根抵,不可以动摇也。”而这个使古学成立的根抵之根抵,却是廖平以礼制分辨今古之说。可见廖平开创之功,抛引之力,固不可没。

廖平经学“二变”尊今抑古,具有社会和学术两大效益。从社会效益看,在廖平《辟刘篇》、《知圣篇》影响下,出现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其疑古精神导致人们对旧教条、旧观念的冲决,其素王改制思想又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沉睡的东方巨人从古代中世纪的美梦中惊醒过来,以反思的姿态、自剖的精神,清醒地面向现代世界!如果说康有为的“两考”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号角,那么,廖平“二变”的尊今抑古思想,就是这对号角激昂的进行曲。从学术上看,“二变”的疑古精神又客观上帮助人们从沉闷的古经崇拜、圣人崇拜的风气下解放出来,引导人们进行独立思考,从怀疑古文经,到怀疑其他经典,从怀疑儒家经典,到怀疑史部、子部经籍,举凡从前人们信而不疑,引以为证的一切先秦古书,统统都在被怀疑、被清算之列。从深一层上看,从对文献资料的怀疑,进而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古史系统进行重新清理。这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时的“古史辩”运动。其间容或有矫枉过正之处,但是,力图使历史研究建立在信史基础上的尝试,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因而成为中国近、当代科学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这场影响深远的辨伪运动,廖平实开其先河。

廖平学经六变,但变中又有不变者,这就是尊孔尊经。为此,他特著《尊孔篇》,明确宣称:“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又说:“平毕生学说,专以尊孔经为主。”在各种时髦西方思潮充斥中国大地的本世纪初叶,还以“尊孔尊经”为学术主旨,未免显得落后和迂腐。不过,廖平尊孔,并不是尊崇复古倒退的“孔”,而是托古改制的孔子;廖平所尊的经,并不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经,而是为后世制诰、因时制宜、为时损益的经。这比之保守落后的唯经是崇、唯圣是尊的老学究,无疑高出干百倍。他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改革的立足点,又是那些声嘶力竭叫嚷在中国全盘西化,甚至引进耶稣天主的崇洋派,无论在学术创见方面,还是在振奋民族自尊心方面,都无可比拟。只是,孔子毕竟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圣人,他不可能后知百世,预先为20世纪的中国人民制定出济世良方。为了建立一个无所不有的博大的孔经哲学,廖平将旧有一切原本与孔学互不相干的思想资料,以及他所接触的点滴西方词句统统纳入孔学之中,形成所谓小大、天人之学,竭尽穿凿附会之能事!这在方法上是反科学的,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其用心却是可嘉的。只惜他接受的毕竟是旧式的经学教育,思想深处的孔子伦理已深入骨髓,难以跳出孔学,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来寻求其与现代社会新的契合点,千溪百壑,都欲纳入孔学,结果除了将孔学弄得面目全非、使自己变成经学怪人而外,既无补于近代社会的改革,也无补于孔学的尊大。同时又由于他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接受西方新学说、新理论十分有限,既不能象现代文化史学者那样,运用西方科学方法来研究传统文化,也不能象现代新儒家那样,利用西方理论来对孔学作新的阐释,因此无论他动机有多好,努力有多勤奋,他不仅未建立起一个无所不包的为人信眼的孔经哲学体系,而连自己也难以自坚其说,一次又一次屡变其说,这一实际,正好说明传统经学在中国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廖平也就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最后一位经学家而被载入了史册。廖平的遭际也表明,儒学要在现代中国获得新的生命,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吸取人类新的思想资料,结合中国国情,对儒学进行新的阐扬。

下页:维新主帅 康有为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