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维新主帅 康有为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苦习经书立志求国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晚号更生或更牲,还自号天游化人,游存叟、游存父等。因是广东南海县人,人们尊称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1858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银塘乡。康有为属于官宦书香世家的后代。高祖康辉,曾诰封荣禄大夫,官拜广西布政使;曾祖康式鹏,讲学于乡里,是名闻一方的酸儒;祖父康赞修,担任过连州教谕,十分推崇程朱理学,在广东文人中颇有声望;叔祖康国器,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受命广西巡抚。到其父亲康达初时,家运开始衰败,仅官至江西的补用知县。康有为对自己的家世十分自豪,自称“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康南海自编年谱》后简称“年谱”)

作为长子的康有为自幼聪明,5岁时就能背诵唐诗数首。6岁拜师简凤仪,系统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和朱注《孝经》等书,7岁时就已经能写文章了。康有为学习专心致志,十分用功,无论多么难读的经书,他只要诵读几遍,就能背诵如流。由于康有为读书过目不忘,颇能强记,悟性又好,故老师十分喜欢他,远近不少人都知道,在银塘乡有位了不起的“神童”。也许是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也许是经书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康有为少年老成,不苟言笑,“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梁启超《康有为传》)言必称圣人。难怪乡里的亲友们送给了他一个雅号:“圣人为”。的确,还在孩童时期,康有为就已树立了远大志向。一次,父辈们来到康有为的书房,想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有意考一考他的才学。时值屋外柳絮纷飞,有人顺口便出“柳成絮”三字,让康有为答对。小小年纪的康有为不假思索地对以“鱼化龙”三字。此对不仅对仗工整贴切,而且也反映出了康有为的宏大志向,难怪当时父辈中就有人叹曰:“此子非池中物。”(年谱)

11岁时,康有为父亲康达初积劳成疾,中年早逝。母亲劳氏从此寡居,独立担当起抚养子女的责任。由于家境日继,全家只养得起一个佣人,主要劳动均由老母亲承担,“老母寡居,手挽幼弟,与诸姊妹治井灶之事,为生平未有之劳焉”(年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康有为便跟随祖父康赞修到了连州。祖父康赞修对孙子的抚养非常尽心,尤其注重康有为在学习上的成长进步。在祖父教导培养下,康有为阅读了许多典籍,诗词文章大有长进,人生观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形成。

“既孤三月,遵从先祖于连州官舍,连州公日夜摩导以儒先高义、文学条理,始览《纲鉴》而知古今,次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而知掌故,遂读《明史》、《三国志》。六月为诗文皆成篇。于时神锋开豁,好学敏锐,日昃室暗,执卷倚檐柱,就光而读,夜或申旦,务尽卷帙。先祖闻之,戒令就寝,犹待遇灯如豆于帐中,隐而读书焉。频问邸报,览知朝事,知曾文正(国藩)。骆文忠(炳章)、左文襄(宗棠)之业,而慷慨有远志矣”(年谱)。

14岁时,还西樵银塘乡居住。在这期间,他主要依靠自学,在伯祖和叔祖的书楼中博览了说部、集部、杂史诸书籍。他常常是手不释卷,口不离经,“日读书以寸计”。有时读书入神,头竟撞上了树干,故乡亲们又叫他“戆康”。17岁,康有为就已经“好为纵横之文,对时作诗,与兄弟乡老先辈倡和,又好摹仿古文,……始见《瀛环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年谱)。

康有为尽管幼习儒经,博览群书,也颇有志向,但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却是坎坷的。直到15岁,还未中秀才。19、25岁、28岁、31岁,数学乡试都不弟,直36岁,才中举人;38岁方中进士。正是由于科场失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他的虚荣与名利思想,造成了他转向研习真正对社会有用学问的动因。同时,这对康有为形成那执拗而孤傲的性格,显然也是有影响的。

19岁这一年,是康有为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是祖父的去世,庇荫康有为的最后一棵大树倒了,他开始完全独立地闯荡人生;二是这一年康有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娶张氏为妻;三是从这年起,康有为决心“谢绝科举之文,土芥富贵之事”,转治经世致用之学,投学粤中大儒朱九江(名次琦)的门下,“以圣贤为必可期”,“以天下为必可为”。

康有为在朱老师门下学习非常认真,十分敬重这位硕德高行,博极群书的老师。“先生壁立万仞,而其学平实敦大,皆出躬行之余,以末世俗污,特重气节,而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先生动止有法,进退有度,强记博闻,每议一事,论一学,贯串今故,能举其词,发先圣大道之本,举修己爱人之义,扫去汉宋之户,而归宗孔子”。(年谱)在朱九江指导下,康有为熟读背诵了《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注》’以及《汉书》、《楚词》、《文选》、杜诗和六朝文等。经过学习,康有为的思想经历了大的飞跃过程,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历程的反省,用批判态度对待学习,解剖社会的习惯开始养成。

一次,康有为同老师朱九江谈论韩愈(昌黎)。康有为对这位老师十分推崇的人大不以为然,指出韩愈道术浅薄,所著文章“皆空疏无有”。他觉得,“言道当如庄荀,言治当如管韩,即《素问》言医,亦成一体,若如昌黎不过文工于抑扬演灏,但能言耳,于道无与,即《原道》亦极肤浅,而浪有大名,千年来文家颉颃作气势自负,实无有知道者。”为此他遭受了朱老师的批评,说他太张狂。同学们也被他那如此蔑视“权威”的傲气所震慑(年谱)。由此他获得了“狂生”的绰号。

康有为的学习颇有个性。有一次听课时他闭目伏案,案头倒放着一卷《三国志》,被九江先生所发现。朱老师风趣地批评说:“你在闭目例看《三国志》吗?”有为坦然答道:“是!”接着,他便将倒翻开的两页书一字不漏地背诵了出来。另一次,九江先生带领弟子过西江去瞻仰苏东坡当年南贬时遇风泊舟的古迹,惟独康有为不愿同往。同学们问他,他说:“逆流之舟,何用瞻仰?我要看的是王荆公的改制台。”这既表明了他对王安石的钦慕,同时也表现出他的固执。由此同学们又称他“拗康”。

在大量阅读基础上,康有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为了探索人生之真谛,他经历了艰苦的求索过程。

“至秋冬时,四库要书大义,略知其概,以日埋故纸堆中,汩其灵明,渐厌之。日有新思,思考据家著书满家,如戴东原,究复何用?因弃之而私心好求安心立命之所。忽绝学捐书,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同学大怪之。以先生尚躬行,恶禅学,无有为之者。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问然而哭,忽思有亲不事,何学为,则即束装归庐先墓上。同门见歌哭无常,以为狂而有心疾矣”(年谱)。

显然,这是康有为思想激烈动荡、傍惶时期。面对中国的现实,过去的信念受到了冲撞,新的信心正在萌生,这不能不是一个痛苦而情绪非常不安的过程。这正恰如康有为自己所述:“此《楞严》所谓飞魔入心,求道迫切,未有归依之时”(年谱)。

几年的学习,给康有为的一生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其理学政学之基础,皆得诸九江”;“生平言学,必推次琦”;“粗闻大道之传,决以圣人为可学而尽弃旧学,自此始也”(年谱)。

1879年春,康有为回到家乡,决定前往山水幽胜的西樵山白云洞,读书养性,希望能在大自然的熏陶和道佛之书的引导下,摆脱焦躁不安心绪,同时让思想自由驰骋,以寻找真理的本,求魂气之灵。在这里,康有为面壁长斋静坐累月,“专讲道佛之书,养神明,弃渣滓。时或啸歌为诗文,徘徊散发,枕卧石窟瀑泉之间,席芳草,临清流,修柯这云,清泉满听,常夜坐弥月不睡,恣意游思,天上人间,极普极乐,皆现身试之。始则诸魔杂沓,继则请梦皆息,神明超胜,欣然自得。习五胜道,见身外有我,又令我人身中,视身如骸,视人如豕”(年谱)。

尽管如此苦读,但康有为仍未找到满意的答案。恰在这个时候,翰林院编修张延秋的到来,为康有为的治学面向社会架起了桥梁。当张延秋同四五位文人学士游西樵山时,就碰上了这个衣履不整、披头散发、自歌自哭自笑的康有为,并且还同这位性情急躁、傲气十足的青年人发生了激烈争吵。但“素以文学有盛名。于京师”的张延秋并未责怪康有为,相反却认为他有个性,谈吐不俗,因而“盛称之”。回广州后,张君逢人便说:“来西樵但见一土山,唯见一异人。”从此,广东士大夫开始知道,西樵山有个康有为,而且性格狂、怪、异。为了感激张延秋的雅量,高傲成性的康有为竟写了一封情文并茂的信给张君,张、康造结成忘年之交。康有为开始走出西樵山,经常往返于乡村与广州之间,拜张君,访学友,看社会,励志向。张延秋成了自朱九江话又一个深深影响康有为的人。“自是来城访张君,谈则竟夕申旦,尽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掌故,皆得咨访焉。张君聪明绝世,强记过人,神锋朗照,谈词如云。吾自师九江先生而得闻圣贤大道之绪,自友延秋先生而得博中原文献之传”(年谱)。正是在张延秋的指导下,康有为接触到了近代维新思想,使他朦胧地看到了冲出世俗社会,寻找新生活道路的曙光。由此可见,张延秋不失为康有为的政治启蒙老师。

康有为的思想渐渐清晰了,他决心“舍弃考据贴括之学,专意养心,既念民生艰难,天与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在这以后,康有为除了反复研读《周礼》、《王制》、《太平经国书》、《文献通考》、《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典籍外,还开始研究西学,“既而得《西国近事汇编》、一李回(圭)《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览之”(年谱)。这无疑对康有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李圭所著《环游地球新录》,深深地吸引了康有为,书中所描写的新世界和新事物,使他异境顿开,产生了走出国门去看一看的念头。

1879年底,康有为兴致勃勃地来到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一些新事物。“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年谱)。在香港,他还参观了赛珍会(博览会),看了欧洲戏和马戏团的表演,心灵深处的封建文化积淀开始发生动摇,感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确实优于古老腐朽的封建制度。于是康有为开始萌发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念头。“乃复阅《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年谱)。

从香港回来后,康有为学习更加勤勉了。据说当时他每天早上抱一批书,往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锥子,猛力向下一扎,锥穿两本书,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锥书”,决不休息。以至于后来他由长期坐着读书,缺乏身体运动,影响了血脉流通,臀部长“核刺”,多年一直流水淋漓,给他带来很大痛苦。

1882年5月,康有为第一次来到北京应试(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应试和以后的各次应试,均是在康有为长辈们的强迫下参加的)。此行尽管没有及第,但却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他游历了祖国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年谱)。据说当时康有为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一下购走西学译著达3000余册,为当时该局售书总额的四分之一强。回到家后,康有为更加发奋攻读西方书籍。凡西方的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以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耶稣教义等无所不读,“新识深思,妙悟精理,说读仰思,日新大进”(年谱)。当时康有为就是这样饥不择食地去吸取西方文化,以期能从西方找到救国富民的良药。这恰如毛□东曾经指出的那样:“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论人民民主专政》)

经过长期痛苦的求索,尤其是大量接触了西方文化和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繁盛以后,他与其他先进的中国人样,认识到这样的道理:“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同时,康有为又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找到了战斗的武器。

康有为尽管曾经在朱九江门下受到过“经世致用”之学的熏陶,但从总的看,康有为所奉之儒学,仍属于古文经学的范畴。从1884年起,康有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筛选与鉴别,终于下决心摈弃宋学和古文经学,而转事今文经学。

“二十七岁(1884年)而尽读汉、魏、六朝、唐、宋、明及国朝人传注考据义理之说,所以考求孔子之道者,既博而劬矣。始循宋人之途辙,炯炯乎自以为得之矣。既悟孔子不如是之拘且隘也,继遵汉人之门径,纷纷乎自以为践之矣。既悟其不如是之碎且乱也。荀止于是乎?孔子其圣而不神矣。既乃离经之繁而求之史,凡数千年国家风俗治乱之故,若者与孔教相因而进退者,得之于战国、秦、汉之间,东汉为美矣,以为未足尽孔子之道也。既乃去古学之伪,而求之今文学,凡齐鲁韩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孟、焦、京之《易》,大小戴之《礼》,公羊、谷梁之《春秋》,而得《易》之阴阳之变,《春秋》三世之义”(《礼运注叙》)。

1890年初春,康有为在广州会见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到很大启发,觉得今文经学的“三统说”和“三世说”,就是可以通经致用“微言大义”。康有为认为,陆、王心学虽“直捷明达,活泼,有用”,但不及今文经学“灵活”;佛教哲学虽讲“慈悲普渡”,但“与其布施于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康有为传》)。于是在廖平的启发引导下,康有为彻底完成了由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并且很快完成了著名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而正式奠定了他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体系。

下页:投身变法 报国图强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