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推倒一时 开拓万古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光绪十二年(1886),王闿运携眷离蓉,结束了他总领巴蜀风骚的生涯。廖平也学成高院,主讲于井研来凤书院。这年廖平《今古学考》出版,开始其经学一变。在书中,廖平以礼制区分经今古文学,认为古文学是孔子早年“从周”之学,今文学是孔子晚年“改制”之学。其善别今古,被誉为“魏晋以来,未之有也”。书出之后,大江南北,老师宿儒,同声称赞。他经学功底深厚,门径明晰,一代经学大师的形象已呼之欲出。这年,廖平还拟定《十八经注疏凡例》,欲建立一个有别于传统《十三经注疏》的“蜀学”体系。此前,廖平已撰《谷梁古义疏》11卷,以《王制》为纲领,专门发明汉人古义,使千载坠绪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一部足以取代晋人范宁《谷梁集解》的新疏。清儒于十二经皆著新疏,唯《谷梁》缺而无书,廖平此书正可填补空白。廖平对此书也颇为自负,相传张之洞为山西巡抚,廖平曾去探望,席间论及学问,自矜曰:“倘使《谷梁》书成,不羡山西巡抚!”为张所壮。少年得志,遂发宏愿,除了要遍注十三经外,还欲将《大戴礼记》、《国语》升格,将《王制》、《大学》、《中庸》独立,合成十八经,统统新注新疏。可惜这个计划后来没有实现。

他生性沉静善思,好立新说。当人们还津津乐道其旧说时,他已改辙更说,放弃甚至反驳了自己的旧说。廖平在光绪十二年刚刚完成一变,次年就开始了他的经学二变,从平分今古转而为尊今抑古,认为古文经是刘歆等人篡乱的伪学,只有今文经学才是孔子真传。仅隔三年,他已分别写成了《知圣篇》、《辟刘篇》两部书稿。光绪十五年春,廖平在北京考中进士。当授知县,以亲在蜀,请为龙安府学教授。在回家途中,他东访王闿运于天津,南见张之洞于广州。途经苏州时,顺道造访曲园,拜见俞樾,俞樾热情称赞《今古学考》为“不刊(不朽)之书”。谁知廖平并不热心商谈今古之分,却用尊今抑古之说执问俞樾,面对这位大肆贬斥古学的后生,使他这个以许郑之学自任的古学大师瞠目结舌,不知置对。八月,廖平南达广州,驻在广雅书院,张之洞又向他重申“风疾马良”之诫,可见老师对他的新说肯定不会高兴。不过,廖平此行自有其扭转乾坤的历史功绩,那就是他的尊今抑古说对康有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康有为后来成为戊戌变法的首领。可是此时此际,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主讲于广州长兴学舍。他博闻多能,才思敏捷,平生以制度说经,早先本崇奉古文经,酷爱《周礼》,当时正取材《周礼》作《政学通考》,想步王莽、王安石后尘,从《周礼》中找出救国救民的良方。可惜《周礼》这部先秦旧典,尽是设官分职的宏规大矩,却没有一星半点微言大义,于是穿凿殊难,附会不易。因此他的《政学通考》,虽属稿有时却迄未完成。光绪十四五年间,他从沈子丰处得读廖平《今古学者》,十分佩服,“引为知己”。听说廖平市游羊城,遂要约黄季度一同来广雅书院访问这位神交已久的知己。

八月的羊城,分外炎热,绸鸣蝉噪,令人心闷。然而这三个年轻人却并不觉得,他们手摇折扇,口谈至道,一遍又一遍漫步在广雅书院的林荫小道上,人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末了,廖平折回住处,取来《知圣篇》、《辟刘篇》两书稿本相赠。这两本书立论实在太出人意料,以致廖平本人在蜀中也不敢示人。在苏州时,他曾以其中个别问题问于俞樾,见这位博学的古学大师也不能置对,于是始自坚新说。及至广州,见康有为是个知己,才将全稿出示于他。不料康有为也不能接受,“驰书相戒,近万余言”!斥责廖平“好名骛外,轻变前说”,禁告他“急当焚毁,否则入籍”!廖平谷以面议后“再决行止”。廖平回访康有力于广州安徽城南会馆,反复晓以“秦焚书未亡六经”,证明今经为全,后出古经为伪,结果“两心相协,谈论移晷”(《经话甲编》卷2)。康有为见抑古之说便于推倒陈规陋习,扫清改革道路;尊今说又能提供更多“改制”的理论,于是翻然顿悟,“乃尽弃其旧说”,改崇今文,弃《周礼》而治《公羊》,于是成为近代《公羊》学大师。熟知这一公案的康氏弟子梁启超说:“有为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渊源出自并研(廖平),不可诬也”(《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即其证明。

廖平离开羊城至武汉,再转江轮四川。康有为则将半部《政学通考》的残稿锁进抽屉,在《辟刘篇》的指引下,督课陈千秋、梁启超众位弟子,日夜网罗材料,运用目录、版本、校勘等知识,以及大胆假设、穿凿附会的技巧,在廖平还盘桓于入川途中之时,一部循《辟刘》旨意写成的《新学伪经考》已倚马成书,洋洋洒洒40万字,“粗豪狂姿,天下震动”!又三年,他另一部循《知圣篇》旨意写成的《孔子改制考》也著成问世。数年弹指过,而廖平的两本书却仍是草稿一卷。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辟刘篇》才改订后以《古学考》之名正式出版;至于《知圣篇》,则因“借读者众”,连手本都佚失了,后来还是根据广雅书院传出本的转抄本,订正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刊出。对此,知情者径谓康有为“剽窃”(章太炎),“康学出于廖”(皮锡瑞);不知情者单从他们著作出版的先后考察,反认为康有为是独创(钱玄同、张西堂)。因而成为学术史一大公案。

“二变”既成,廖平将拾级而上,更寻新的进境了。当时,“两考”风靡一时,尊今抑古之说,遍及大江南北。维新人士更以“两考”为理论依据,冲决历朝陋习,力倡变法维新,除了俞樾、章太炎、皮锡瑞、顾颉刚、钱穆等数人知道廖康公案的实情外,廖平的发明权却少有人知。况且,廖平书仅以读书心得的形式著为经话,却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实证,可是,康有为却以天纵之才,借门徒之力,纠合各类材料,运用各种手段,洋洋洒洒,滔滔雄辩,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之势。廖平读了也敬从心起,屡称其“巍然大国,逼压弹丸”。相形见绌,容不得廖平不考虑“别构营图”,另起炉灶了。于是廖平又进入了学术三变时期。

“三变”讲小大之学,小指小统,大指大统。《王制》大地封疆五千里,于制为小;《周礼》土圭三万里,于制为大。“二变”尊今抑古时,凡《周礼》与《王制》制度不同处,廖平皆指为刘歆伪纂,作《周礼删刘》。后读《大戴礼记》、《管子》诸书,《周礼》制度皆能符证。概斥《周礼》大制度为伪,于心不安。他认为:“《王制》、《周礼》,一林二虎,互斗不休,吾国二千年学术政治,实受其害;合之两伤,甚于洪水猛兽。”(《四变记》)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前人企图将两者牵合起来,常常此牵彼掣,进退失据。戊戌(1898)年廖平主讲于资中艺风书院,一日读《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认为“球”即地球,“共”即“贡”。又联想到《尚书·顾命》“天球河图”之说,纬书解“河图”为九州地图,于是悟“天球”为天图,“小球大球”为地图,先“小”后“大”,即由内推外之意(《五变记》)。于是认为经学中原有大、小两种制度,小制度即小统,是以《王制》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主治中国;大制度即大统,是以《周礼》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主治世界。遂将大统学说写成《地球新义》。

“小大之学”不讲古文真伪的问题,甚至还把古学抬到高于今学的地位,这难免有阿附古文经学之嫌,因而梁启超说他是“受张之洞贿逼,复著书自驳”(《清代学术概论》)的结果。“小大之学”又以戊戌年为起点,又有逃避戊戌政变危机之嫌,于是梁启超又说“戊戌惧祸支离之也”,并说“其人故不足道”。后之人多习焉不察,即如范文澜、新《辞海》之论,都无不受其蛊惑。其实这些说法是大成问题的。

诚然,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之洞曾让宋育仁捎话给廖平:“风疾马良,去道愈远。解铃系铃,惟在自悟。”并责令他改订经学条例,不许再讲今古学及《王制》,不许再攻驳《周礼》,廖平“为之忘寝餐者累月”!张之洞捎话有之,就象以前曾多次以“风疾马良,去道愈远”告戒廖平一样;廖平不安者亦有之,但他并未因此改变观点。这从以下两个事实即可证明:一是他在给宋育仁的信中,表达了对恩师张之洞的强烈不满:“鄙人不惜二十年精力扶而新之,且并解经而全新之,其事甚劳,用心尤苦,审诸情理,宜可哀矜。若门户有异,则学问之道,何能围以一途?至人宏通,万不以此!反复推求,终不解开罪之所由。”当年尊经书院时期,曾让廖平心悦诚眼的张之洞给他规划的朴学之路,廖平尚且不屑遵循,现在以这样抵触的情绪,要他完成改辄易张、别创新论这一艰巨工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他在给张之洞书中陈辞委婉,但是事实上他并没有改变什么,即以对康有为“两考”有始作俑之嫌的《知圣篇》和《辟刘篇》二稿论,廖平不仅没有改变基本观点,反而多处援引康说来证成己见。那么,张之洞捎话对他廖平学术的影响力亦可知矣。

至于“戊戌惧祸”之说又怎样呢?如前所述,廖平将新悟出的“大统”之说写成《地球新义》,其书属稿远在政变之前。据《廖平年谱》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廖平在资州知州凤全宴上,得闻北京政变的电讯,知其同学杨税、刘光第被害,悲不自胜,俯首伏案。随即有门人从重庆捎信说朝廷株连甚广,外间盛传康学出于廖,要他焚毁所著有关各书。于是门弟子一齐举火,将新书《地球新义》也一道烧掉了。可见,大统之学成于政变之前,当时维新派正步步高升,节节得意,根本无祸可惧!况且廖平力主素王改制之议,平生同情变法,一生行迹言论,未曾改变。由此可见,所谓“贿逼”、“惧祸”之说,皆诬枉不实之词!

“三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廖平自己为学日益更新和精进不已。早在张之洞捎话前十年(即光绪十二年)作《经学初程》已声称:“惟心知其意,则百变不穷”。甚至说:“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至二十年不变,便是弃材!”他光绪九年(1883)完成“一变”,光绪十三年(1887)开始“二变”,至戊戌之年(1898)已历时十有一年,已到了“十年一大变”的期限了。况又有康有为“两考”的“逼压”。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形势,都逗得廖平必须做新的学问,进行新的探索了。

廖平的经学思想,不仅在张之洞在世时历经一变、二变、三变,而且在张之洞作古之后,还发生了四变、五变、六变。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民国六年(1917)是廖平经学四变时期。这时廖平避开经学史上聚讼已久的今古文问题,专门分辨天学和人学。认为孔学之中,不仅有治中国和治世界的小大之学(即。人学”),而且有治天仙鬼神和未来世界的“天学”。从此后,廖平治学,不分家法,不讲今古,甚至打破经学、子学与乎宗教神学的界限,欲建立无所不包、治人又治鬼的“孔经哲学”体系。于是乎,以前被儒学斥责的“诡怪不经之书”,道家释氏之典,无一不是孔学中天学的解人。孔子成了全球一圣,古今一人。

民国七年(1918)是廖平经学开始五变时期。这时他为了尊大孔子的绝对权威,认为不仅六经都是孔子所翻所作,连文字也是孔子所造,古书所称“孔氏古文”者是也(《文学源流考》)。

民国八年(1919),廖平65岁,在成都作四川国立专门学校校长。此时的他,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弟子成群,儿孙满堂,过着一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典型儒者生涯。不幸,一场突然降临的病魔——中风,打破了廖平恬静的生活。从此,他“言语蹇涩,右手右足均拘挛,行动眠食非人不举矣”。为他的日常生活和学术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幸好脑子尚灵、思维朗切,他仍然咬紧牙关用左手一笔一划地从头练习写字;口齿不清,他就让长孙廖宗泽板书和翻译……至今尚留下许多由廖平口授的著述,有的书上还留有他手书的遗迹,那苍凉劲拙的斑斑墨迹。于今读来,不禁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民国十一年,廖平辞去校长任,继而回井研,平安地度过了八年的乡贤闻人生活。久病成良医。在廖平患中风后的岁月里,他转而习医,有医学著作20余种。他以经学治医,着重阐发医理病理,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家。他又援医入儒,尝自题楹联曰:“黄帝六相说诗易,雷公八篇配春秋。”这就是经学的第六变。廖平在第五变时,曾将儒学六经分成天学三经(即《诗》、《易》、《乐》)和人学三经(即《礼》、《春秋》、《尚书》),其六变就是运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理论来阐发《诗》《易》的天学哲理,运用《雷公》经来解《春秋》的人学思想(柏毓东《六变记》)。于是乎,孔经哲学从兼包诸子、宗教神学等思想资料,进而包容了属于医学方技的资料。真是广大悉备,无所不有!

民国二十一年(1932)二月,廖平迎来了八十进一的大喜日子,亲朋故旧,弟子儿孙,“称觞贺者踵接”,此情此景,“颇慰老怀”。宴罢客散,便欲赴成都督促著作刻印之事。不幸年高体弱,途中病发,卒于乐山。终年81岁。

廖平一生,自从进士及第自请任教职以来,都以学术教育自任。他先后执教于井研来凤书院,成都尊经书院,龙安府学,绥定府学,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凤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和四川省立高等专门学校。桃李满天下,第子遍蜀中。如黄镕、蒙文通、杜刚伯等知名经学和史学家,皆出于他的门下。廖平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余种,先后编为《四益馆丛书》、《六译馆丛书》。内容涉及经史、小学、医药等领域。真不愧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一位经学大师,因而赢得人们普遍尊敬。他逝世后,追悼大会在成都举行,自蒋介石、、戴季陶、孙科以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敬致挽联,表达对这位先师的传人、后生之先师的哀思和崇敬之情。章太炎也为他撰墓志铭,对他一生功业作了热情的评价。

下页:光波四表 周流六虚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