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执礼尊经两师长 列名蜀中五少年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廖平同一队队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梦的莘莘学子,担着行囊赶考来了。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参加院试,考秀才来了。以廖平的学识而论,早该中秀才了。然而考试场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应考准备是否对路、精神状态和临场发挥的好坏以及考官的赏识与否,都对金榜题名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项运转失灵,都会使考试功败垂成。因而历史上有许多饱学之士常常是科举场屋的失败者。加之科举考试自明朝定为八股文取士以来,形式僵化,死记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讨厌的。因此,两年前的初次考试,已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于今忆起还惴惴不安。不过,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换了务实学的张之洞。张氏其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洋务派首领,不过那是后话,他此时正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廖平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们,有位道台父亲、状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还知道他为学主通经,“通经根抵在通小学”。忆及往年在废纸败簏中拣来的那本破旧的《说文解字》,廖平不禁当下心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临场答卷,廖平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压在记忆深处的《说文》释义,也搜肠刮肚地搬进文中。于是乎,在讲求义理、议论英发的宋学风范下,又蕴藏着明乎训诂、学有根低的汉学家法。得意写来,小心交上。不料疏忽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也是他廖平时来运转,主考大人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一时高兴,将廖平拔居第一,廖平于是抖抖衣襟从废纸篓中趴出来,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这一个“高兴”竟成了识骥伯乐,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

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这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高等学府,论者常把它与文翁石室相提并论。四川自西汉文翁创办石室以兴郡学以来,人文蔚然,素有人杰地灵之誉。两汉辞赋,唐宋文章,天文历法,大易玄机,蜀学常常卓出震响,饮誉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学人除时文制艺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处西南一隅,消息闭塞,风气不开,于是士风日下,蜀学一蹶不振。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办尊经书院,虽难免封建官僚标榜风雅的私心,但从客观效果看,也确实起到了作新人材。改变风气,重振蜀学的作用。张之洞在《创建尊经书院记》中述其办学宗旨曰:“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也……辗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张之洞为书院订章程,立制度,购图书,延名师,严严整整,蔚为壮观。还从各府县学抽调高材生百人,肄业其中,书院顿时成为全蜀瞩目的高等学府。廖平就是这个学府中第一批高材生。事隔60年后,龚西台说:“清朝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如林,四川独无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谓大耻。自尊经设立,人材辈出,廖先生龙出乎其类!”实为至理明言。

在尊经书院里,廖平再无衣食之忧、缺书之苦。那里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对于廖平,真是如鱼得水。他生活简朴,身穿母亲织的土布,足登夫人做的衣鞋;吃饭也舍不得买菜,将公俸膏火省下帖补家用。在学业上却从不落人之后,兢兢业业,如饥似渴。凡书院所藏,他都精读三遍;在市上遇上好书,必节衣缩食购置;若遇他人私藏善本,也尽量好语借回,口诵心记,有时还抄录留存。勤学和善思这一对“风火轮”,载着廖平迅速地向“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殿堂挺进。

入尊经书院前,廖平独爱宋玉子书和唐宋八大家文,学的主要是些义理文章。进书院后,张之洞以纪阮两文达之学相号召,并亲撰《书目答问》、《囗轩语》指导诸生,要诸生从目录学入门,以文字学为根基,由小学通经学,由博而返约。这使从前尽记些“起承转合”、“之乎也者”的土子们,顿觉耳目一新,“于是颖异之士,如饥渴之得美食,数月文风丕变,遂沛然若决江河……人人有斐然著述之思!”廖平就是这些“颖异之士”中的佼佼者。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于是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载人《蜀秀集》中。遂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

不过,廖平并没有沿着恩师指定的乾嘉考据之学的道路走下去。他生就一个思维型脑袋,为学善思,注重独立思考,由思进而养成好疑的勇气。通过进一步学习,他逐渐发现考据之学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点,考得枝叶而丢失了义理。认为:“经学自小学始,不当以小学止。”(《经学初程》)在打下小学基础后,他不甘停留于小学考据。于是取诸子百家之书读之,又觉义理繁富,别有洞天。廖平为学又从小学上升到明理通经的义理之学。后来他回忆其事说:

予幼笃好宋玉子书及八家文。丙子(1876)从事训诂文字学,用功甚勤,博览考据诸书。冬间偶读唐宋人文,不觉嫌其空泛,不如训诂书字字有意。盖聪明心思至此一变矣。庚辰(1880)以后,厌弃破碎,专事大义,以视考据诸书,则又以为糟粕而无精华,枝叶而非根本,取庄、管、列、墨读之,则乃喜其义实。是心思聪明至此又一变矣!(《经学初程》)

尊经书院时期,对廖平学业影响最大的另一位恩师是王闿运。闿运是当世名士,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于词章,品学皆优。张之洞创办书院,刚具规模,便于光绪二年(1876)十月离任回京。书院之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出人材的工作,则是由王闿运完成的。王于光绪五年(1879)来任山长(院长),当时书院已缺主讲两年,王的到来,对于书院诸生,无异于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诸生喜于得师,勇于改辙,宵兴旦辍,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后,他与“五少年”之一的张祥龄常常向王闿运执经问艺,每至夜深。初时,闿远见廖平粗衣布鞋,土里土气,不善言辞,对他不甚重视。后见他为学勤奋,见解深刻,于是刮目相看,成为至交。春秋佳时,师徒数人常郊游览胜,风流倜傥;若或学业有成,更是师徒同乐。这些都常见于王阁运那脸炙人口的《湘绮楼日记》之中。光绪五年六月,廖平与同学八人从闿运出游,《日记》中曰:“从曾园登舟,溯回溪月,遂至三更。竹蕉滴露,坐听鸡鸣。”同年九月,廖平等报考举人,《日记》说:“今夜放榜,与季平坐谈至三更,季平醉去,余就寝。半觉闻炮声,起披衣,未一刻,报者至矣。院中中正榜二十一人,副榜二人,皆余所决可望者。…顷之,季平等入谢,已鸡鸣矣。谈久,乃还寝。”几天后,王率新科举子出南门,访百花潭,公宴于二仙庵。诸生题名志喜,王题诗其后:“澄潭积寒碧,修竹悦秋月。良朋多欣遇,嘉地春云林。”文章风流,极一时之盛。

王闿运前前后后在尊经书院执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离受学7年。7年中,王对廖平厚爱独多,廖平在学业上也受王影响至深。王闿运为学主今文师说,廖平也从今学入手,并终身保持以今文学为主要归墟;王当时主治《春秋》学,认为“《春秋》拟《易》而作,圣人之极功,终身研之而不能尽”(《王香绮年谱》),廖平也从《春秋》着手,一生以《春秋》学著作最多;王以礼制考三代制度,廖平也以礼制区别今古同异,后来刘师培称赞廖平“明于《春秋》,善说礼制”的两大特点,几乎都来源于王闿运的影响,当然廖平并不亦步亦趋,恪守师法,唯老师马首是瞻。当时王主治《春秋公羊》学,撰《公羊春秋笺》;廖平则专攻《春秋谷梁传》,属稿《谷梁春秋古义疏》。他思维明敏,时有新论,从不蹈袭旧说,无论出自前贤古人,或是近人恩师,只要有未契于心者,他都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不仅让严谨的古文经信奉者张之洞大为恼火,屡以“风疾马良,去道愈远”相戒;就是为学比较灵活圆通的王闿运也不无担忧。王闿运在离川与友人书中说:“此来居然开其风气,他日流弊,恐在妄议古人”,“廖(平)刘(子雄)明慧,深浅不同。而兼并轻躁,因时箴之、以进大道,则之道隆矣。”甚至有人说廖平“每变愈上,不能自止,盖其意在胜湘潭。”廖平本人对这种诸难的回答是:“其意只在求实,非求胜人,但不能调青不能胜蓝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者不让于师,廖平可谓兼有之矣!

下页:推倒一时 开拓万古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