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水心先生 叶适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力主抗金屡进复仇统一良策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50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23年)。

叶适出身寒微,少时家境比较贫困。他在《母杜氏墓志》中说:“始,叶氏自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龙泉(今浙江龙泉县)徙于瑞安(今浙江瑞安县),贫匮三世矣。”(叶适《水心文集》卷25)其母嫁叶家时,又因水灾而“室庐什器皆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到处飘流,迁居21次,家计十分困难,但由于其母善于操持,“犹得保为士人之家”。叶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刻苦学习而成长起来的。宋孝宗淳熙五年,28岁的叶适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第二,被授为平江节度推官。刚中进士几个月后,母亲就去世了。因为母守孝,改授浙江提刑司干办公事,就在这时,他已开始了收徒讲学的活动。后来又被参知政事龚孟良推荐,召为大学正,迁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

叶适与陈亮同生于南宋偏安时代,他和陈亮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在奏疏中,他尖锐地批判了主和派的“乘机待时”之论说:“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非真难真不可也,正以我自为难,自为不可耳!”指出主和派的所谓“乘机待时”之论,只不过是苟且偷安,阻挠抗战之托词。同时,他还指出了统治集团在决策上举棋不定,在用人上缺乏定策,在法度上因循守旧,“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的积弊。请求孝宗“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据说,当宋孝宗读其奏疏未完,便“蹙额曰:‘朕比苦目疾,此志已混。谁克任此,惟与卿言之耳。’”“及再读,帝惨然久之。”(《宋史》卷434《叶适传》)这次轮对虽然对孝宗触动很大,但在实际上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38岁的叶适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当时发生了兵部侍郎林栗上疏弹劾朱熹的事件,叶适上书替朱熹辩解,他说:“栗劾熹罪,无一实者,特发其私意而遂忘其欺矣。至于其中谓之‘道学’一语,利害所系不独熹,盖自者小人残害忠良,率有指名,或以为好名,或以为立异,或以为植党。近创为道学之目,郑丙倡之,陈贾和之,居要津者密相附授。见士大夫有稍慕洁修者,辄以道学之名归之。……于是贤士惴保,中村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自此善良受祸,何所不有!”(《宋史》本传)当时弹劾朱熹一案,纯系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倾轧,但为了维护正直的知识分子之发言权,叶适挺身而出,为朱熹作辩护,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朝人王直在《重刻水心文集序》中说叶适“论林栗一书,有功于斯道甚大。”这是站在道学立场上赞扬叶适,但他又说:“先生正直刚明,严于善恶之辩如此,今去已远而其言存,是亦可以不朽矣。”弹劾朱熹,在政治上打击排斥道学人士,在当时并非学术之争,实际上是一场争宠于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斗争,叶适为朱熹辩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严辩是非,不全是维护道学,这封奏书,不是为道学辩诬,而只是为朱熹鸣不平。

公元1189年,宋光宗继位,叶适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以后又被召入朝为尚书左选郎官。这时,光宗在悍妒皇后李氏的控制之下,与其父孝宗不和。不久,孝宗病死,光宗竟不能服丧,乃至群臣“号泣攀据以请”,孝宗仍未能前去执丧,弄得神经失常。在这种情况下,“军士籍籍有语,变目不测”(《宋史》本传)。于是叶适提议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得到光宗的允许。接着不久,光宗因身体不好,准备退位,宰相国正辞职。知枢密院赵汝愚十分焦虑,但又拿不定主意,叶适帮赵汝愚、韩囗胄等人定计,拥立嘉王赵扩为帝,赵汝愚为相。韩囗胄是皇后的叔父,此人怀有野心,他仗恃拥立新皇帝之功,对秩位不满,与赵汝愚有怨恨。叶适劝赵汝愚让步,汝愚不从。这时叶适预感到骄横跋扈的韩囗胄将对汝愚不利,叹曰:“祸自此始矣!”,乃请求外调,被任为太府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后来,赵汝愚果然受到了韩囗胄的排挤,被免除相职,谪贬到了衡阳。接着叶适也遭弹劾,降了两官,主管冲情观,差知衡阳,但他没有就任。以后,又起用他为湖南转运判官,迁知泉州。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囗胄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以巩固其权位,倡议北伐金国,叶适不同意这种缺乏准备而无胜利把握的军事冒险行动,他上疏请求从长计议,他说:“甘弱而幸安者衰,改弱而就强者兴。”“今欲改弱而就强,为问罪骤兴之举,此至大至重事也,故必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同上)反对无准备、无把握而冒险出兵。他奏请“修实政”,“行实德”,先作好收复中原的准备。他讲的“修实政”,是指加强练兵,使足以制敌,训练好大小之臣,试之使足以立事。所谓“行实德”,就是减轻赋税,节约开支,让老百姓免除过重的负担。他说:“既修实政于上,又行实德于下,此其所以能屡战而不屈,必胜而不败也。”(同上)这些意见,在当时是合乎时宜的。然而,当时执权柄的韩囗胄都听不进去,他调叶适权任工部侍郎,又改权吏部待郎,兼直学士院。叶适辞去兼职。不久,韩囗胄便会照诸将,四路出师、叶适又劝他先加强长江防务,囗胄还是不听,不久,各路军马皆大败,这才委派邱囗为江淮宣抚使,调叶适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以负责江淮一带的防御。从此,叶适便担负了守卫江防,抗御金人入侵的重任。他总结了孙吴“以江北守江”的经验,请求节制江北诸州,自愿担当起保卫江防的重任。

叶适不仅坚决主张抵抗金国统治势力的南侵,而且还亲自参加了抗金的实际斗争,并为此建立了功绩。对于如何抵抗金军,收复故疆,在叶适的思想中早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意见和办法,如他在《上孝宗皇帝札子》中说:“今日人臣之所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水心文集》卷1)对这件大事,历光宗、宁宗札他都不断提出,如《上宁宗札子》中说:一陛下当申命大臣,先虑预筹,思振积耻,恢复祖业。”(同上)他从主战派的立场出发,严厉地抨击了各种各样的主和论调和不切实际的空谈,批判了北宋末年以来的主和误国议论及其危害,特别谴责了秦桧,汤思退等人“撤守弃地,开门纳敌”,排斥打击主战派的罪行。在札子中,叶适也批评了那些不切实际和畏缩保守的种种议论。如:“为奇谋密划者”的“乘机待时”论,“忠义决策者”的“亲征迁都”论,“沉深远虑者”的“固本自治”论,“高谈性命者”的“功业可略”论等等错误论调。如前所述,叶适认为,要恢复故业,必先改良内政,最切要的是减轻人民负担,调整内部的阶级关系,防止内部动乱。

在上述方针指导下,叶适既反对无准备的冒进,又不主张依靠宋军以单纯的军事行动去硬拼,他主张依靠人民力量,层层设防,步步推进,去达到驱逐金军,规复故疆的目的。在韩囗胄冒然出伐之前,叶适就对他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请先择濒淮沿汉数十州郡,牢作家计,州以万家为率,国家大捐缗钱二千万,为之立庐舍,具牛种,置器仗。耕织之外,课习战射。计一州有二万人胜兵。三数年间,家计完实,事艺精熟,二十万人声势联合,心力齐同;敌虽百万,不敢轻挠,如其送死,则长弓劲矢,倚堑以待。当是时,……河南可复;既复之后,于已得之地更作一重。气壮志强,实力足恃,虽无大战,敌自消缩。”(《宋元学案》卷54《水心学案》)

韩囗胄急于求功,不听叶适的建议,单纯依靠不堪一击的宋军去与敌人硬拼,结果劳师糜饷,溃败而归,不但白白丢送了很多将士的性命,而且使江浙一带的人民再一次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在叶适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节制江北诸州的任期内,初步实践了他的抗金计策,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据《宋史》本传记载,“及金兵大入,一日,有二骑军旗若将渡者。难民仓皇,争斫舟缆,覆溺者众,建康震动”。叶适为了安定人心,先采用了出奇制胜的策略,招募了民间精壮二百余人,与“民兵”配合,偷袭敌营。在这次战斗中,由于叶适布置得宜,指挥得当,击退了金兵对和州的围攻,接着又指挥所属宋军分路追击,所向皆捷。叶适所指挥的抗金将士,不向老百姓摊派粮饷,不惊扰百姓,对逃难渡江的难民“渡江有舟,次止有寺,给钱米,其来如归”(《宋史》本传)。击退金兵之后,叶适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此后,他又以实行屯田,建立堡坞的办法来巩固边防。

经过金兵骚扰的淮北地区,群众惊散,日不自保,没有安全保障。叶适任江谁制置使期间“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建立保坞40余处,使居民复业自守,春夏之时出去种地,秋冬时节入堡。此外,他又在沿江一带择地形建立了3个大堡:“石跋则屏蔽采石,定山则屏蔽靖安,瓜步则屏蔽东阳、下蜀,西护栗阳,东连仪真,缓急应授,首尾联络,东西三百里,南北三四十里”(同上)连成一气,实行大区域联防。“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敖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征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同上)实行有组织的军民联防。建立堡坞实行屯田和军民联防,在当时的江,淮地区确实很有必要,照叶适的意见,建成堡坞可获四利,其大意是;“敌在北岸,共长江之险,而我有堡坞以为声援,则敌不敢窥江而土气自倍,战舰亦可策勋。和、滁、真、六囧闔等城或有退遁,我有坞堡全力助其袭逐。或过其前,或尾其后,制胜必矣。此所谓用力寡而收功博也。”(同上)三大堡建成之后,流散的百姓逐渐回来,这说明叶适的办法的确很好,并且收到了实际的效果。

可惜的是在叶适的计划尚未得到全部实行的时候,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韩囗胄获罪被诛,本来是韩囗胄一党的中丞雷孝友,反而弹劾叶适的附合韩囗胄用兵,朝廷以此罪名追削辛弃疾等主战人士官职,叶适也被夺去官职。此次事件,是叶适一生的转折点。从淳熙五年中进士,到开禧三年夺职的29年间,是他学业已成,从事政治活动的时期,从开禧三年到他去世的16年间,是叶适回到故乡永嘉从事讲学和整理著述的时期。因为叶适晚年住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从事讲学活动,所以人们称他为“水心先生”。《宋元学案》,为他立有《水心学案》记述了他的思想和生平事迹。

下页:提倡改良 重视物质生活利益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