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论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心学”,因为这个思想体系是从“心即理”这个命题出发来展开的。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年十三……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忽然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就是说,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分内之事;自己分内之事,就是宇宙中的事。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进一步发挥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圣人出焉,同此心也,同此理也。”(《全集》卷35)

东、西、南、北海泛指宇宙空间,概谓之“宇”;千百世之上、下,泛指时间,概谓之“宙”。他认为宇宙之中,此心此理是同一的。因此,陆九渊又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全集》卷1《与曾泽之》)他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强调心与理合一,并且更明确地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全集》卷11《与李辛2》)“心即理”是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基本命题。在陆九渊看来,“理”不在人的心外,它存在于人的心中,只有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感知天地万物的存在,才能体认天地万物之理。虽然讲心理合一,但必须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体认“理”的存在,认识它的内容和实质,这就是后来王守仁所说的“心外无理”。

那么,陆九渊所讲的“心”,究竟指客观性的人心,还是指他自己主观的心呢?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人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是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全集》卷35,《语录》)从字面上看,这个“心”包括了他自己的心,朋友的心,千百载之上圣贤之心,千百载之后圣贤之心,自然是客观的“心”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指最后那个“我之心”,因为只要“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因此,他的这个与“理”等同的“心”,基本上是指作为主观精神的“我之心”。这个“我之心”是根据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而来。他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同上卷1《与侄孙氵睿》)这就是说,从前的圣贤之心,同我的心是一致的,只是先于我心所得而已。他自认为是孟子以后心学的继承人。十分明显,陆九渊是一个彻底的主观唯心论者。

对于“万物皆备于我”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陆九渊作了如下发挥:

孟子曰:“所以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语之本心也。”(同上)

既然自己生来就具有“天之所与我”的“良知”和“良能”,只要将这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发挥出来,使之充分发生作用,做到“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因此,他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全集》卷34)他甚至还提出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同上)的论断。在这里,陆九渊不但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体用关系,并且还无限制地夸大了主观精神——“心”的作用。

虽然讲心理合一,但心与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为了进一步弄清“心即理”这个命题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还需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两个范畴在陆九渊哲学体系中的真实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在陆九渊的学说中,“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

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陆九渊说:“塞宇宙,一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也,谓此理也。(《全集》卷12,《与赵泳道》)“此理在宇宙之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全集》卷11,《与朱济道》)意思是说,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的表现,理即天地万物之本原。

第二,“理”是自然、社会的总规律。自然、社会、天地鬼神都必须遵守这个总规律。他说:“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全集》卷35,《语录下》)“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全集》卷11,《与吴子嗣》)“此理充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违之则凶。”(《全集》卷34,《语录上》)由此可见,陆九渊的“理”,就是宇宙的总规律,这一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违背它,“顺之则吉,违之则凶”。

第三,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礼法制度、纲常伦理的最高准则。他说:“礼者,理也”(《全集》卷12,《与赵然道4》)。又说:“典礼爵刑,莫非天理,……古所谓宪章、法度、典则者,皆此理也。”(《全集》卷19,《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惊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全集》卷1,《与曾宅之》)总而言之,“理”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礼仪法度的最高准则。

“心”的范畴也具有三层涵义;

第一,“心”是人身之本。他说:“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全集》卷19,《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第二,“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全集》卷11,《与李宰》)“四端”即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给或萌芽。陆九渊把它看做是人心的根本。

第三,“心”是宇宙之本源,它与“理”在作为宇宙的本原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他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综上所述,陆氏哲学体系中的“心”,既是人身之本,又是天赋的伦理道德,也是宇宙的本源。它在不同的时空以及在人身中,作用都是相同的。这个“心”,是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又不脱离“吾心”的主体精神。“心”与“理”是同一的、相通的。因为他认为,万物之理不外是“吾心”的感悟,即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样,他就把客观的“理”融和于主观的“心”,从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然后再把“心”扩大为宇宙的本原。这样,他就完成了从客观唯心论到主观唯心论的过渡。这就是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逻辑结构。

在陆九渊的哲学体系中,除了“理”和“心”都是宇宙本原这一共同性之外,他还认为“理”和“心”都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本体。由此推论,既然“心即理”、“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那么,封建的伦理道德也应该充塞于天地之间,人们遵守这种伦理道德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从“心即理”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陆九渊教人“自存本心”。他认为,只要能够“自存本心”,就可以充分了解认识天下之事物及其所以成为该事物的“理”,只要反省内求,“自存本心”,便可以搞好道德修养。因此,“自存本心”是陆九渊在认识论和道德修养上提出的“基本功”。在他那里,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是紧密相结合的。因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以,认识宇宙真理和社会人生的道理,只须向内用功,发明本心,不必向外界探求。并且,只要按照“本心”的“理”去做,一切视、听、言、动都是对的。陆九渊说:“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缺,不必他求。”(《全集》卷39,《语录下》)并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全集》卷34,《语录下》)而已。他甚至认为,人们若要完善自己,可以不必广读圣贤之经传,只要“求其放心”,发明“本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种“向内用功夫”、“发明本心”的思想,就是他把心作为认识源泉和认识目的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修养论的基本内容。

下页:一代宗师 历史影响深且远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