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以古圣贤自期 上承二程学统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张栻出生于一个忠义之风十分浓厚的家庭,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薰陶,“自其幼壮不出家庭而因以得夫忠孝之传”(《南轩文集序》)28岁以前,没有做官,一直在家读书,接受圣贤之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遵从父命,去衡山拜胡宏为师。胡宏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全祖望对此人在儒学上的造诣十分推崇,认为“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胡宏)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在这样的老师指导之下,张栻所受教益匪浅。关于师事胡宏一事,张栻有如下记载:

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始时闻五峰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时时以书质疑求益。辛己之岁(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方获拜之于文定公(胡宏之父安国)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自在言语之外者。然仅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自尔以来,仆亦困于忧患,幸存视息于先庐,细绎旧简,反之吾身,寝识义理之所存,……如是有五载……。(《南轩全集》卷26,《答陈平甫》)

在上面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张栻在师事胡宏之前,就非常佩眼他,并且经常用书信方式向胡宏请教。正式拜师之后,得到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可惜第二年胡宏就去逝了,故谓“仅得一再见矣。”永别之情,形于言表。然而自此以后,他谨遵其师之遗教,以老师为榜样,“反之吾身”,渐渐积识义理之所存。说明他在学问和道理上的成就,基本上得益于胡宏。

对张栻在胡宏门下的受业情况,朱熹也有记载,他说:“(栻)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蚤夜视省,以自警策”(《朱文公全集》卷89)o在这里,朱熹既证实了张栻拜胡宏为师的事实,又指出了他在那里求学情况,并且说明了张栻之学上承二程文遗绪,又得到胡宏之传授,而他自己也作了《希颜录》,以古圣贤自期,这为他成就为一位正统的理学大师,具备了坚实可靠的条件。张栻在叙述其师的学术渊博时说:“先生自幼志于大道,尝见杨中立(二程高足杨时)。先生于京师,又以侯师圣(二程弟子)于荆门,而卒于传文定公(胡宏之父安国)之学,优游南山下二十载”(《全集》卷十四)。胡安国虽非二程嫡传,但他服膺于二程,曾多次声称其学得之于“伊川书”,又与二程之高足谢良佐、杨时交游切磋,因而接受了二程的学统;胡宏是他的儿子,又从其父接受了二程学统,然后传给张栻。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序录》中说:“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从谢杨游,三先生以求学统而其言日三先生又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遗书者为多……盖晦翁、南轩、东莱皆其再传也。”又说:“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所以从根本上讲,张栻之学上承二程统绪是毫无疑问的。

张栻的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44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10卷,《孟子说》7卷。清康熙年间由无锡华希闵重刊,道光年间又由陈仲详将《南轩文集》和《论语解》、《孟子说》合刊为《张雨轩公全集》或称《南轩全集》。

下页:发挥程氏理学 阐述天人精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