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理学鼻祖 周敦颐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锐于求志得圣贤不传之学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

这首诗是周敦颐(1017—1073)50岁(公元1066年)在永州做通判官时寄给家乡族人的自况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做官多年,并未由此而改变自己的儒士本性和对圣人之道的执着追求,一直过着亦官亦儒的生活。另外也可看出,周敦颐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宽裕。

从26岁开始,周敦颐就进入仕途,做了30年的地方官,主要是做司法官,建立了一些政绩,受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赞扬。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按当时的政治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周敦颐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对儒学的研究与传授之中。因此,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下面概略介绍一下这位理学开山祖师的行事与为人。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晚年定居于此,故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于周敦颐15岁时去世。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在郑的抚育下成长。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周敦颐在解决此案中便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四,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惟敦颐独能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忿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宋史·道学一》本传)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受业。是年冬,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达官们的赏识和推荐,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同上)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岁。

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其官阶并不显达,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军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之中,在当时算得是一位清官。后来黄庭坚称颂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徽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同上)。又《年谱》记载说:“先生素贫,初入京师,鬻其产以行,择留美四十余亩,畀周兴耕之。”潘兴嗣说周敦颐在洪州南昌做官,得过一场大病,去看望他时,“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濂溪先生墓志铭》)。《年谱》又说:“先生平日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乃分司而归,妻子囗粥或不给,旷达不以为意。”这些评语,不免有溢美之辞,但至少反映了周敦颐在精神生活上不失为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比较清寒的。

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周敦颐一面做官,一面潜心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他既是一个官员,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学大师。据《年谱》说,他在郴县为县令时,“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与士大夫广为交结,“士之从学者甚众”。在代理邵州时,更是大开讲学之风。当时的荆湖北路转运史孔延之在《邵州新迁学记》中赞颂他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周子全书》卷17)至此,周敦颐已被看作是一位应当青史留名的儒学大师了。周敦颐在邵州还写了《邵州新迁学释祝文》,其中称颂孔子说:“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施其道,泽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宫可忽欤!”(同上)。这说明他也认为自己是复兴儒学、施行孔子之道的一代大师了。二程兄弟在周敦颐门下受业,为时不到一年,受其薰陶极深。《宋史·道学传》称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颢亦有自述云:“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学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宋元学案·明道学案》)所谓“寻颜学仲尼乐处”,就以追求学做圣人的乐趣,把学做圣人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后来,周敦颐又把自己著的《太极图说》传给二程。二程所学虽不完全出自周敦颐,但受周的启迪确实很深。南宋时期的胡宏也赞誉周敦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这个说法是有其根据的。

在周敦颐的传道讲学活动中,表现出他是一位善于启人心智的高明导师。据《宋史》记述说:“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如此。”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不懂老师所讲的道理,就去向周敦颐请教,经周的开导与启发后,茅塞顿开,程颐知道后,立即猜测到,这个学生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这件事不仅说明周敦颐启发了侯师圣,同时也说明程颐当年受周的开发教导记忆犹新。另据周敦颐《年谱》记载,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闻周敦颐之名,特向他请教,二人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由此可见,周敦颐不仅善于开导人,同时也说明他当时在学者中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

周敦颐的著作,流传于今的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等。据考证,已佚亡的著作还有《娘说》、《同人说》各一篇。《垢说》和《同人说》都是对《周易》六十四卦中娠、同人两卦的解说,它们是独立于《易通》之外的两篇著作。在上述著作中,以《太极图说》和《易通》之影响为最大,这两部书集中体现了周敦颐所开创的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塑造了两宋理学的雏型,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核心的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

下页:情志清高 寓怀于尘埃之外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