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理学先驱 李翱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772--841)

一、历宦海浮沉叹鸾凤何依

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唐代著名儒学家。他出身的门第很高。远祖李悬在十六国时曾建立西凉政权,即凉武昭王。十世祖李冲是北魏名臣,官至尚书左仆射。但到唐代,李翱的门第早已衰微不显,祖父李楚金仅官至贝州司法参军。

李翱自幼就受到儒学的熏陶。据他后来在《复性书》中说,自6岁开始,他就读书,“但为词句之学”。所谓“词句之学”,大约就是章句训诂之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翱逐渐对儒家学说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立下了宏大的志向。15岁以后,他已“志于仁义”,对儒家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少年时代的李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渐露头角。他也像唐代的其他读书人一样,怀着远大的抱负,四处遨游,带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干谒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2岁的李翱去州府应贡举,曾“执文章一通”,拜见著名的古文家、右补阙梁肃。当时梁肃誉满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都想得到他的奖掖。梁肃看了李翱的文章,大加赞扬,“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于无穷,许翱以拂试吹嘘”。的确,梁肃真的在他的公卿朋友之中为李翱作过宣传。后来李翱与达官贵人交往,很多人都说曾在梁肃口中听到过他的名字。李翱对梁肃的这份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在梁死后五年,李翱还专门写了一篇《感知己赋》,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

李翱不仅拜谒过梁肃,还造访过其他一些名流,可考的有当时任右司郎中的杨于陵。据李翱本人说,他曾“以所著文章”投献给杨,“累获咨嗟,勤勤不忘”,得到杨的赞赏。

但是,满腹的文才并没有给李翱迅速带来好运,真正赏识他的人并不多。在给杨子陵的一封信中,李翱写道,当时巨卿名流,“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其五六人则本无劝诱人之心,虽有卓荦奇怪之贤,固不可得而知也。其余则虽或知之,欲为之荐言于人,又恐人之不我信,因人之所不信,复生疑而不自信,自信且犹不固,矧曰能知人之固?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三往见之又不如其再。”因此碰壁不少。他本希望借助巨卿名流的奖拔,以自己的文才和学识去获取功名,但“自属文求举有司,不获者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及第,处境逐渐艰难,“栖逞往来,困苦饥寒”,显得很狼狈。

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受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查晋的征辟,由洛阳来到汴州。此时李翱在徐州刺史张建封幕中,也从徐州来到对州,与韩愈相识。这以后,李翱一直和韩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贞元十六年(800年)李翱又娶韩愈兄韩囗之女为妻。韩愈比李翱大5岁,二人介于朋友、师生之间,在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翱对韩愈的学识和人品非常倾慕。他曾说:“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其词与其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有过于斯者。”他们的师友之情一直保持了29年,直到韩于长庆四年(824年)去世。韩愈死后,李翱非常悲痛,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悼念他。文中说:“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又亲自为韩愈作《行状》,交给史馆采用。

李翱还乐于把他的好朋友推荐给上司。贞元十二年前后,他向张建封推荐孟郊、张籍、李景俭等人,高度称赞他们的才学和人品。李翱还与独孤朗、李渤、陆修等人往来密切。这些人都是他和韩愈的终生好友与同道。

贞元十四年,李翱终于进士及第,获得了万人欣羡的功名。这一年他27岁。

李翱依附于张建封,心理上是不平衡的。他常有一种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感觉。贞元十四年秋,有一只奇特的鸟飞到了宋州城郊,当地人都叫不出这种鸟的名称,围观者很多。李翱认为这就是“鸾”鸟,与凤凰差不多。他写下《知凤》一文,借物抒情:

有小鸟止于人之家,其色青,鸠鹊鸟之属咸来哺之。未久,野之鸟羽而蜚者皆以物至,如将南之,其虫积焉。君鸟之鸣声杂相乱;是鸟也,一其鸣而万物之声皆息,人皆以为妖,吾诓知其非凤才类邪?

显然,他以凤自比,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独立不群,却没有人赏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真正发现他的才华。

这一时期,李翱的学术思想渐渐成熟。就在他29岁那一年,即贞元十六年(800年),他写下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复性书》三篇。在这三篇著作中,他对儒家心性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方法和主题。

李翱进士及第后,“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到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元和三年十月,户部侍郎杨于陵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表李翱掌记室。四年正月,李翱携家眷离开洛阳,韩愈、石洪为他送行。韩愈专门写了一首《送李翱》诗,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六月,李翱一行到达广州。十一月,以节度掌握书记奉碟知循州。元和五年正月,准制祭名山大川。据《新唐书·杨于陵传》,于陵任岭南节度使,辟韦词、李翱为幕僚,“咨访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绝火患。”他在岭南帮助调查民间得失,做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

李翱在岭南的时间并不很长。元和五年,他北归到宣州依附卢坦。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他写道:“前此八年,公在宣州,翱归自南,下江之流。公发辟书,使者来召。”据们日唐书·卢坦传》,知卢坦死于元和十二年,前此八年正是元和五年。在卢坦幕中,李翱很受重用,“有言必信”。不久,卢坦入朝,李翱又到了浙东观察使李逊的幕中,任观察判官。他在写给好友皇甫提的一封信中说:“仆到越中得一官,三年奥。·材能甚薄,泽不被物,月费官钱,自度终无补益,累求罢去,尚未得以为愧。仆性不解谄佞,生不能曲事权贵,以故不得齿于朝廷。”可知他在越中任职并不轻松,由于秉性刚直,不会阿谈奉迎,因此久居下流,难以升迁。

这几年他一直在宣城和越中二府周旋。元和九年(814年),他的职衔是“浙东道观察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在浙东任职时,也遇到过一些麻烦,如他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说,当时他“宦途有阻,困不能通,公陈上前,出白丞相,保明无过,昭灼有状,事遂解释,奏方成官,非公之力,其退于田。”可知他曾因事差点丢官,赖卢坦保明,才没有归田。

元和八年,卢坦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翱“官罢在家,卧病饮贫,唯公见念,复召为宾”。他这时已被罢官在家,生活贫困,受卢坦的召辟,准备前往蜀中。但行至陕郊,卢坦就去世了。这时是元和十二年九月。

此后,李翱进入朝廷做官,官职仍是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他曾上疏论史官纪事不实,批评当时作行状者多溢美之词。又上疏讨论过太庙祭祀问题。

宪宗任用宰相裴度,打击割据势力。削平了当时最大的淮西镇,暮气深沉的唐王朝出现了一线中兴的希望。李翱站在维护封建国家统一的立场上,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宪宗皇帝条奏中兴六策:用忠正,屏奸佞,改税法,绝进献,厚边兵,引见待制官。他希望宪宗能用文德,复制度,兴太平。

不久,李翱权知职方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年)六月,授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这时,他受到好友李景俭的牵连,被赶出朝廷。李景俭是贞元十五年进士,自命不凡,恃才做物。元和末,宪宗破格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他表示愿意将此职让给李翱。不久因得罪萧亻免、段文昌,被贬为建州刺史,李翱出为朗州刺史。此时是元和十五年七月。穆宗即位,李翱改任舒州刺史。后来元稹用事,将李景俭从建州召回,恢复原职,李翱也回到朝廷,任礼部郎中。

李翱对自己的才学本来就有些自负。他满以为这次入朝,可以获得知制诰一职,但一直未能如志。因此极为不满,郁郁不乐。有一天他闯入中书省去见当时的宰相李逢吉,当面数落他的过失。谁知李逢吉又不与他计较,李翱心中不安,就向朝廷请求停官。一百天后,有关部门按惯例给他停了官,李逢吉又推举他出任庐州刺史。这时是宝历元年正月。在任庐州刺史时,遇上大旱,疫病流行,百姓流亡。而权豪势家趁机发不义之财,贱买回屋,牟取暴利,逃避赋税,官府却仍向贫下户征赋。李翱上任后打击豪户,按田产多少征租赋,不许隐瞒。这样,减少了贫下户的负担。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李翱被征入朝,授谏议大夫。不久又以本官知制诰。太和三年二月,李翱与韦词同拜中书舍人。李翱这次能顺利入朝、顺利长迁,取得自己满意的职位,与韦处厚执政有很大的关系。

谁知宦途多故,风波难测。当初谏议大夫柏耆将出使沧州军前宣谕,李翱曾赞成此行。不久柏耆因擅入沧州遭到流放,赐死,李翱也因谬举获罪,降为少府少监,后来又被逐出朝廷,任郑州刺史。太和五年十二月,改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使。李翱遭受这次打击,心情极为沉重。他在《与翰林李舍人书》中说:

翱思逃后祸,所冀存身,惟能休罢,最惬利志,从此永已矣,更无健羡之怀。乞得余年,退修至道,上可以追赤松子房之风,岂止于比二疏尚平子而已!

他表示自己已厌倦仕宦,想从此归休林泉,修身养性。

大和七年(833年),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八年十二月,李翱被征还朝,任刑部侍郎。九年转户部侍郎,七月,任检校礼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李翱去世,终年70岁。后来议谥为“文”,称为文公。

李翱一生没有任过什么显赫的官职,政治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他的仕途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他在当时以文章见推,而对后世的影响却在思想上的创造。他与韩愈等人一道,排击佛教,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李翱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今有《李文公集》18卷,另有他与韩愈合著的《论语笔解》2卷流传于世。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复性书》、《从道论》、《命解》、《去佛斋》、《平赋书》、《正位》、《学可进》、《杂说》、《答朱载言》、《与陆亻参书》、《论事流表》、《疏用忠正》、《疏屏奸佞》、《疏改税法》、《疏绝进献》、《疏厚边兵》等文章中。

下页:重文德之治 知生民疾苦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