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淹通为学士 三朝尊大儒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开始很注意笼络人才,宏扬文教,“于是四海九洲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北史、儒林传》)随着国家的统一、新皇朝的建立,”儒学也出现了一个时期的兴盛。但是到了杨坚晚年,他又不喜欢儒术了。“遂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同上)封建时代文化学术和教育的兴衰,与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有密切的关系。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为了表现出他文治武力的新气象,又重新开放了各个郡县的学校,同时征召各地的大儒到京师,宏扬儒学。陆德明就在这个时候被征召到了京师洛阳,被任命为秘书学士。同时被征召的前朝大儒,有刘焯、刘炫、徐文远等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召集四方明经之士汇集京城,举行了一次讲论儒学的学术盛会。陆德明与二刘、孔颖达、鲁世达等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会上,由门下省主持讲论经学,各位老师宿儒登坛讲经,互相就经学的内容、义理各个方面进行问难论对,官府从而评论学术的高下。陆德明在这次学术活动中,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学术造诣和辩才。《旧唐书》本传称他“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他与孔颖达都被评论为这次辩论中的优胜者。陆德明因此被授予国子助教,比他年青一些的孔颖达被授予太学助教。陆德明开始成为新的隋朝的名儒。在当时的几位宿儒中,人们评论各位学者的学术特长,大家认为陆德明讲的《周易》,徐文远讲的《左传》,鲁达讲的《诗经》,褚徽讲的礼学,都为一时之最。新旧《唐书》都记载陆德明著有《易疏》20卷,可见易学确是他的一项专长。

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使隋朝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的皇朝。奢侈暴虐、既贪且骄的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一些旧臣拥戴留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即皇帝位,史称皇泰帝。皇泰帝很快又被大将王世充废掉,王世充自己称帝。王世充本是隋炀帝的旧臣,深得隋场帝宠信,他看到农民起义群雄并起,隋朝大势已去,就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国号郑。同时进行了立太子、封王的一系列活动。他要自己的儿子,被封为汉王的玄恕拜陆德明为老师,想以此来笼络这位有名望的大儒。玄恕亲自到陆德明家里行拜师礼,陆德明不愿为僭号的王世充所用,于是就吃了一些能引起腹泄的巴豆,声称害病。王世充的儿子来到他床前,跪着行礼,陆德明告诉他自己正在害痢疾,然后就不再说话了。躲过这件事以后,他把家搬到成皋去养病,闭门杜客,不与任何人往来。这是他的第二次隐居,目的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过这次隐居的时间比较短,王世充不久就被李渊父子的唐军消灭了。陆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征为文学馆学士。

唐朝立国之初,高祖和太宗都很重视文化建设。高祖李渊,令有司在国子监立周公和孔子庙各一所,四时祭奠,并且搜求周公和孔子的后裔,加以封爵,标志着儒学重新受到重视。雄心勃勃的李世民,征讨天下的兵甲未解,就在他的秦王府开设一个文学馆。文学馆设在宫城之西,环境优雅,并搜罗大量的书籍经典,以利学者研讨学问。陆德明、孔颖达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共18人,同一天被授予学士的称号,时人称为“十八学士”。他们之中,有的是前朝大儒,有的以文采艺术著称于世,有的则是经邦定国的干才。像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人物,后来成为贞观之治中的干城。十八学士都享有五品官的待遇,李世民还让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他们一一画了肖像,让著名文学家褚亮为他们的画像写了像赞。这些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十八学士分为三班轮流值班讲学,李世民在处理军国大事之余,就与这些学士一起讲论学术、商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地位的优越,所受的礼遇尊崇,都为前代所罕见。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反映当时社会中的钦羡心情。以后,李世民又命他的儿子中山王承乾拜陆德明为老师,陆德明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武德六年,高祖李渊亲自到国子学观看祭奠周、孔的典礼,同时汇集儒、释、道各种学派一起讲论学术。其时,儒学方面有徐文远讲《孝经》,佛教方面有和尚惠乘讲《波若经》,道教方面有道士刘进喜讲《老子》。这是一次汇合各种学术的盛会,反映唐初统治者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会上,陆德明与三个人都进行了讨论和辩难。《旧唐书》本传说:“德明难此三人,各因宗旨,众皆为之屈。”再次表现出陆氏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深厚功夫。高祖李渊高兴地说:“三人者,诚辩。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贤矣。”(见《新唐书》本传)并赐给陆德明帛50匹,以示褒奖。其时,这位历经三朝的大儒,已经是古稀老年了,但思想依然如此敏捷,辩锋仍然如此犀利。

李世民登皇帝位以后,继续尊崇儒学,宏扬文教。在国子学增筑了学舍1200间,招收生员3600人。广征天下儒士为学官,能通一经的学士,都可以署吏。除儒学之外的书、算各科,也都设置博士。陆德明这时被拜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发达,吸引了许多周边国家的人民,当时的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及其它一些国家的王公贵族子弟都到长安来留学。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多至八千人,他们把中华文化传向四面八方。唐代文化的繁荣,与统治者的尊儒重教是分不开的。

在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学的盛行中,儒家的经学曾受到冲击,再没汉代那种独尊儒术的气氛了。隋、唐的统一,经学儒术重新受到了重视,因为儒学是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最好文化形式。高祖李渊说:“父子君臣之际,长幼仁义之序,与乎周孔之教,异辙同归,弃礼悖德,朕所不取。”(《唐会要》卷47)太宗李世民则进一步认识到儒学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意义,并具体贯彻和实施了尊崇儒术、宏扬文教的方针。他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乌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员观政要》卷6)不过,唐初的尊崇儒术,并不象西汉那样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在弘扬儒教的同时,同样宽容佛道二教的存在。唐初推重道教,因为道教信奉的老子李聘也姓李,据说是李唐的同宗。这当然是一种附会,不过以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同时也不排斥佛教,因而有儒、释、道一同讲学论道这样的盛会出现。但是作为他们治道的根本,还是儒家的学说,以儒家君臣父子的大义来约束宗教,使之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范畴之内。因此,象陆德明这一类的经学家受到很高的礼遇。

陆德明的学术与唐初的这种政治气氛相一致,他并不像汉儒那样的专守五经,而是在深研儒学经典的同时兼通老、释。《旧唐书·儒林传》记载陆德明的著作有《老子疏》15卷,在《经典释文》中,也有《老子音义》和《庄子音义》。把老、庄的著作与儒家的五经、孔子的《论语》并列在一起,而不收被后儒称为亚圣的孟子,这在后来的经学家看来不可理解。其实,这正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孟子》的出名,只是在宋代新儒学推崇以后形成的。

贞观四年,陆德明这位经历了陈、隋、唐三朝,学术道德文章成绩斐然,受到三个朝代尊崇的大儒逝世了。他撰写的《经典释文》、《老子疏》、《易疏》都在唐初学术界流行。李世民看了《经典释文》后,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著作,赏赐陆德明家属束帛二百段。陆德明的儿子陆敦信,在麟德年间官至左侍极、检校右相,封嘉兴县子。唐初的统治者,对陆德明这位三朝大儒,无论在生前或是在死后都是很优崇的。

下页:释群经音义 开经疏先导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