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释群经音义 开经疏先导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陆德明经历了三个朝代。从学术上看,东晋南朝玄学盛,佛教也大流行,文化高于北朝,但就传统的儒家经学而言,反不及北朝的盛行。清代的焦循评论说:“正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传。梁天监中,渐尚德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乃梁所造也。魏儒学最隆,经北齐、周、隋,以至唐武德、贞观,流风不绝。故《魏书·儒林传》为盛。”(焦循《雕菰楼集》卷12国史儒林文苑传议》)。南朝的重视儒学是从梁武帝萧衍开始。萧衍自己是个学者,既重儒学又崇佛教,因而改变了以往玄学家不讲德经的风气,梁陈两代才有《儒林传》可写。北朝以北魏孝文帝和北周武帝重视儒学著称,所以焦循说“魏儒学为隆”。其实,北魏和北周的重视儒学,实际效果不会超过南朝梁武帝的兴儒学。只是北朝的经学格守汉儒的传统,尊崇郑玄、服虔的注疏而不加改变,故此受到清代重视考据的汉学家的推重。

陆德明生逢南北儒学统一的时期,他的学术传统既是南朝的风格,同时也兼有了北方儒学的长处。他深研儒经又兼通释老,重视传统的经学笺注又长于析名辩理,这是南学的特征。他遍释群经,注重文字训诂与名物考证,又是北方经学的特色,即东汉古文经学的风格。他的经学著作《经典释文》就是这两种风格交融的体现。一方面,他按照南方经学的传统,《周易》以王弼注为本,《尚书》用孔安国注,《左传》用杜预注。皮锡瑞说他“本南人,不通北学”,然而其书却“为唐人义疏之先声”(《经学历史》207页,中华书局1981版)。另一方面,他遍释群经,详考经字音义,“经注毕详,训义兼辩”(《经典释文·自序》)。又是遵循的东汉古文经学的家法。

《经典释文》集录群经音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后来人们称为“十三经”的,除了《孟子》以外都收录进来了,再加上《老子音义》和《庄子音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这本巨著说:“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

这本书的可贵,一是保存了前代的大量有关经书的古音古义。此前除了某一经书的专门注疏以外,遍释全部经书的著作,本来就很少。现在还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用的,比这本书更早的可以说没有了。据《四库总目》所载,只有一本残缺的郑玄撰的《驳五经异义》。郑著本是批驳许慎的《五经异义》的,但这两本书唐以后都失传了,现在留存下来的一卷,是后人从《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以及郑注《三礼》里面采缀而来的,只能说是残章断简了。另外还有一本《郑志》)3卷,题为郑玄弟子撰,也是唐以后人集录而成的。真正完整地记载经书古音义的最早著作,只有这本《经典释文》。所以清人卢文(弓召)在重刻《经典释文》的序言中说:“此书辟经训之囗畲,导后人以途径,洗专己守残之陋,汇博学详说之资,先儒之精蕴赖以留,俗本讹文赖以正,实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也。”(同治三年武昌崇文书局版)

“博学详说”,不存家派偏见,确是《经典释文》的重要特色。该书既是解释经学的著作,同时也是文学著作,因为它释的是某经某字的音与义,同时也结合经文阐述一下义理,但主要的功夫花在文字上。与许慎的《说文解字》不同,它不是系统的字书,也不讲字形与结构,而是结合经文,释音释义,同一个字有不同的音和不同的义训,可以在不同的经文或章节里反复多次出现。在经字的音训方面,陆德明非常注意古今字音的变迁。他认为:“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甫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经典释文·序》)经字的音训,由于古今的变迁,师传的不同,加上南北语音的差异,造成当时音读的混乱,使后学者无所遵循,这是他发奋著述该书的原因。

陆德明系统地对古代经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同上)。钻研经学而旁及九流百家诸子之学,比较其中字音字义的同异,并与《苍颉篇》、《说文》、《尔雅》等古代字书进行校对,然后逐个地给经书的文字正音。在正音中,他系统地采用了反切注音的方法,这是前此的经注所没有的。

对于古今文字音训的不同,他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古文字书的音训来正时俗的讹谬,同时也考虑到时下已经普遍流行的字音,互相斟酌。“若典籍常用,合理合时,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可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姓氏,以相甄别”(同上)。这种尊重古注、又尊重当时语言习惯的指导思想,表现在经字的音训中,既引《说文解字》等古文字书进行正音,又不完全信从《说文》。甚而“有以俗字为正文、而以正体为附注者”。卢文(弓召)解释说:“唐人经典,多不全用《说文》,陆氏意在随时,不取骇俗。”(《重刻经典释文序》)时代是变迁的,语言字音也随着时代变化,这是陆氏不完全采用古字正音的原因。他说:“余个所撰,务从易识,援引众训,读者但取其意义,亦不全写旧文。”(《经典释文序》)这种既遵规矩,又务实际的精神是可取的。

《经典释文》的体例是先撰群经序录,把某经书传授的历史、各个时代治此经的代表人物和学派以及现存的经籍版本情况,作个简略的叙述,相当于一部简单的经学历史。然后分别撰写各经音义,为节约篇幅,并不把各经的经文引下来,而只是标出某一经某一篇某一章的目录,而后逐字注释音义。只有两本书把注释的原文引录下来了。其一是《孝经》,因为它是青少年发蒙就要习读的,录下原句是便于初学者查找。其一是《老子》,因为当时版本很多,而各种版本的章节次序又不相同,为避免混乱,也只好录下全句再注释。为了理解该书释注的风貌,我们以《周易·乾卦》为例来看它释经的特色。

“周:代名也,周至也,通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易:盈只反。此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月’,正从日勿。”

“乾:竭然反……《说卦》云:‘乾、健也。’此人纯卦,象天。”

“元亨:许庚反。卦德也,训通也。”

以上是对经名和卦名音义的释训,是以释字音字义为主,同时又兼顾经义。如易字,《说文》:“易:蜥易,囗蜒守官也。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陆德明只取后一义,并采用虞翻的《参同契注》。当解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两句爻辞时,《释文》是:

“潜:捷盐反。龙喻阳气及圣人。”

“见龙:贤遍反。示也。”“利见,如字。大人:目肃云:‘圣人在位之目’。”他说见应该读现,义为显示。他不仅对经文进行音义注释,对前人关于经的注解也同样进行注释。《周易》用的是王弼注,王弼对九二爻辞的注解说:“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释文》:“离隐:力智反。”陆德明的目的是要使读者读懂经书本文及其注笺,所以把他认为有疑难的字一一作了音义训释。这个工作是他的前人还未做过的。如郑玄驳许慎的《驳五经异义》,只是就某一段、某一句的经文义理进行论辩,少及字的音义,也不覆盖全部经书。陆氏这个着眼基础的释音训义工作,为后人解读经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别,两个学派在学术思想上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西汉以今文经学占主导,东汉以古文经学占优势,东汉末的郑玄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混一起来,成为遍注群经的大师,但他的基本立场仍然是古文经学的家法。古文经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研讨经学时,以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为根本,因此古文经学的核心是文字学。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基本立场是遵照古文经学的方法,重点放在经字的音义训诂,但他在释经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古文经学的宗派性。因为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师承不同,二家尊崇的经书的本子也有不同。如《诗经》,古文经尊的是《毛诗》,今文经则尊齐、鲁、韩三家的诗注。又如《春秋》,古文经尊的是《左传》,今文经尊的是《公羊传》。再如礼学,古文经尊的是《周礼》,今文经则重视《礼记》,特别是《礼记》中的《王制》一篇。

东汉古文经学家以研究文字训诂见长,在他们的文字学中,往往也贯彻了古文经的这种门派家法。许慎著《说文解字》,是清代汉学家眼中最权威的古字书,他遵循的就是古文经学的家法。清代段玉裁作《说文序》说:“其称《易》费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所以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在他的《新学伪经考》第九附有一篇《说文序纠谬》,指责许慎、郑玄都是刘歆伪经的传布者:“欲伪经之光大,则赖郑玄之功,伪字之光大,则赖许慎之力……篡孔子之圣统,慎之罪亦何可末减哉!”康氏的批评是从今文经学的宗派立场出发的,所以也未免偏激和武断。文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纠缠在经学的派别纷争中而影响其科学性。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则摆脱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派别之争。他像古文经学家那样注重经书的文字训诂,但不局限于古文经学家尊崇的经注,因为他不是古文经学家,也不是今文经学家,而是隋唐统一之后,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新的文化氛围中新的形式的儒家经学。他有对前代人的继承,但带上了自己不拘一家的时代特色。《经典释文》一直成为后代儒学家研究经学和文字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前人论经学,往往只把儒学分为汉学、宋学以及清代重新复兴的汉学,而认为唐人经疏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特色。从经学的角度说,唐人经疏虽然继承的是汉晋的注笺,但是不再讲今文古文的门派,更注重义理的辩析,为宋代新儒家讲哲理埋下了伏笔。从儒学的角度说,唐人也以儒术为经邦治国的纲领,但不像汉人那样“独尊儒术”,也不像宋儒那样吸取道释思想再来排斥异端。唐人的经疏,兼采众说,辩析名物,受玄学影响,编讲疏和义疏,又是受佛教的影响。尊儒学而又兼收并蓄,重文教而又讲求实在,正是唐初学术的最大特色。这种学术方针使唐代文化能得以繁荣,也是唐初政治、经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页:儒道兼修 不拘一曲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