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教哲学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知天命,立人极--试述孔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由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自由作为人生存的动机或目的,在人们的意识中或隐或显地存在着,驱动或吸引着人类的前进,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自由为何?

自由的最基本含义乃是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自由首先表现在心理上,意味着心的意愿自然流淌,这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必为形体所规范,客观化为人的主体性并显现作用于形体的世界才有意义。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百度百科定义)自由必与实践相联系,必与外在的客体相联系,既与之相联系,则必受之影响,受之限制。自由其实是主体在认识到客观对心灵自由有规范作用的基础上,如何克服客体的影响,摆脱客体的限制。但人们通常对自由仅作目的意义的想象,而不从自由的对立面入手,从而使自由变得离奇甚至荒诞。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沉溺于对自由境界的幻想中,无视客观世界对心灵自由的规范作用,从而一味地反抗一切对心灵自由的限制。自由从此角度讲其实是一种自律。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自由的描述是清晰而精妙的,先哲自中华文明之始,就意识到客观对自由有规范作用,而非单纯地对抗客观的限制。

孔子通过区分义与命,显现自由的意义,显现人的主体性。孔子之学,概由“礼”观念开始,进至“仁”、“义”,观念。在孔子看来,礼是人们的基本规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于是对弟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的要求。然而《八佾》记述,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在孔子这里成为礼的内在基础。《卫灵公》中记述,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仁、义是礼的实质,礼是仁、义的表现。人所以要有生活秩序,皆因人要求实现正当(仁与义)。一切历史事实、社会事实、心理及生理方面之事实,本身皆不提供价值标准;自觉之意识为价值标准之唯一根源。(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仁与义即是人的自觉意识。

《述而》记述,子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里仁》记述,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未见力不足者。

这些论述凸显了人的主宰,人的自觉。但这些论述,皆是在知“命”的前提下展开的。《尧曰》记述,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知天命,即知客观限制之领域。人作为一经验存在物,无论在物理或心理层面上均处于一系列条件中。一切经验事物在性质与关系上皆是已定者,就此而论,孔子遂有“命”概念。客观世界有一理序,亦即有一定限制。人在经验生活中的一切遭遇,在此意义上亦是被决定者。此即显现事象系列之必然性,即孔子“命”之意义。(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

孔子通过区分义与命,对自觉之主宰与客观之限制同时承认,各自划定其领域。孔子不奉神权,不落物化,不求舍离,而以自觉主宰在自然事实上建立秩序。人作为经验存在,全无自由可说,亦无主宰可讲;但作为自觉活动者,可以在自觉处显现其自由及主宰。前者是命,后者是义。人只能在义处作主宰,所以人要对是非善恶负责;人不能在命处作主宰,故成败得失,非人所能随意掌握。人的自由只能在义之领域上成立,人不能自作主宰处,便只有事实,无自由可言。孔子的自由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自律。

《宪问》记述,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依孔子言,能知义与命,即明朗观见必然与自由,显出人所能努力之领域,人只能在求仁义(正当)上努力,亦只能在此处表现其主宰性,表现其自由。此后孟子之四端说,宋明之理学,皆是在此领域上的开拓。孔子的伟大即在与他为后学开拓出一个新的自由王国,他的这种开拓、革命精神,他提出的礼制,其实是对当时权贵的骄纵和无序的批判和纠正,是一种平民革命;孔子的伟大亦在于他意识到客观对自由有规范作用,而非单纯地对抗客观的限制;而决不在于《论语》中的教条。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即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立人极”就是后儒对自由的追求。中华文明亦在此追求的驱动下,衍生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文素养,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枝繁叶茂。(李东林)

下页:孔子的“阴阳观”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