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孔子思想体系:礼坏乐崩时代的救赎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孔子认为他所处的,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先代圣王留下来的礼,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因为礼规定了各人的名分,所以要维持礼在社会中的运作,当务之急,就必须“正名”,随时把那些错误的,不合礼义的行为、名分纠正过来,社会就能顺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所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正名”也就是正礼,也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定人们的职责,维持社会的良性循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时候,只要循名责实,就可以事半功倍。《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正名的这种功能,连子路都很难理解,可见当时礼坏乐崩的情况。礼可能只剩下了某些残留的形式,礼的功能,几乎已经被忘记了。

孔子的理想是大同,是完美的和谐社会,但是现实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有着各种不同的喜怒哀乐,有着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有着各种不同的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同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所以,以礼来调和各种矛盾,必须掌握中庸的原则,“过犹不及”(《先进》)。中庸是处理任何事物需要把握的最佳尺度,也是达到和谐的方法。

孔子说,中庸的思想,来源于上古的圣王。《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曰》)《中庸》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与中庸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权,执中的同时,也要知道用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尽心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权与原则相对,对于人的要求非常高,难以做到,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一个人具有绝对的公正之心,才能用权,否则就会被利用来假公济私,贪赃枉法。权的基础是人的道德,原则的基础是法制。儒家很讲究权,法家则主张“释人而任势”,排除人治的干扰。今天西方的制度与法家的出发点接近。

所有个人的优秀品质,和社会的美好制度,都有待于君子之学。人必须学习,才能对外物的干扰不动于心,才能保持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学,也就是修养自身,是君子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前提。否则,不但不能为政,而且会逐渐丧失那些善良的天性,走向反面:“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这种学,是正心诚意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这样,就把修身和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了,联系的关键,就是学,在于“格物致知”。

这就牵涉到知。学习就是掌握知识,使自己具备智慧,不再迷惑,进而引导人民。古人认为,最高等的人是生而知之的。《史记》说黄帝:“生而神灵。”又说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他按“知”把人分为几等,并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由于“民斯为下矣”,而“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所以,他认为普通的下层人民是“无知”的,也是不可能让他们都“知之”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古代之民,取义于盲然无知。古人认为民是无知的,如同瞎子,需要上层的君子去教化和引导。《尚书·多士》序郑注:“民,无知之称。”《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民之号,取之冥也。”贾子《新书·大政下》:“夫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西周金文中民字作□,象以针刺瞎人目之形。不可使民知,也是先秦儒家的一个基本理念。《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曰:“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也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这样,社会就分化为两大部分,君子与小人。行政,就是君子(统治者,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引导小人(老百姓,无道德无知者)。孔子的政治哲学是:君子引导小人,通过以身作则来教化他们,不能用强制的办法。上行下效,在上位的人必须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不用说什么,老百姓自然就会跟从。《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所以,在孔子看来,“为政”是很容易的事情,做好了表率作用,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了。孔子对他的弟子,从来不轻易评价为“仁”,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也不轻许为“好学”,例如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惟独对于从政,他说很多弟子都可以,例如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有“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下页:孔子向老子讨教周礼的故事《礼记》魅力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